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古风余韵18谭嗣同传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谭嗣同传
本课话题——勇往直前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中度过的。
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
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
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桌酒席。
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扬扬,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孩儿来。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
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助兴!”说罢,辛弃疾便挥剑起舞。
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
舞到兴头上,剑人合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
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
“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
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
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
等到奴仆们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这样的性格成就了辛弃疾,也为历史上留下了一位豪放派爱国词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鲁迅2.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3.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庄周4.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5.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弯抹角,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
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穆尔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溯.( )江 倜.( )傥.( ) 记纂.
( ) 衍绎.( ) 桑梓.( ) 擘.
( )画 入觐.( ) 恸.
( )哭 颐( )和园 参劾.( ) 家书一箧.( ) 就戮.
( ) 金石刻镂.( ) 无垢.( )无净 杵臼.
( ) [答案] sù tì tǎnɡ zuǎn yì zǐ bò jìn tònɡ
y í hé qiè lù lòu ɡòu ji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适⎩⎪⎨⎪⎧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副词,恰巧)黄君遵宪适.
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副词,刚刚) (2)一⎩⎪⎨⎪⎧能汇万法为一.(名词,一体)题一.诗于狱壁曰(数量词,一首)君平生一.
无嗜好(副词,全) (3)乃⎩⎪⎨⎪⎧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判断动 词,“是”)乃.
丁宁而去(副词,“就”)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副词,“于是”)至七月乃.
扶病入觐(副词,“才”) (4)之⎩⎪⎨⎪⎧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结构助词,的)初,君之.始入京也(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代词, 代指“阴谋”)
(5)以⎩⎪⎨⎪⎧会刘以.
养亲去官(介词,因为)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介词,把)然终以.
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介词,因为)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动词,认为)以.
八月十三日斩于市(介词,在)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集同志..
讲求磨厉
古义:为共同的理想、志向而奋斗的人。
今义:多用作彼此之间的称呼。
(2)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
..
古义:指“条文”“道理”。
今义:指语言文字的层次或生活工作的秩序。
(3)君慷慨
..论天下事
古义:这里指情绪激昂。
今义:一般指大方。
(4)知其为非常
..人矣
古义:为“非同寻常”。
今义:为表现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5)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
..
古义:指旧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6)虽然
..,董、聂不足道也
古义:为“虽然这样”。
今义:为引起转折关系的连词。
(7)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
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
..《易》、《春秋》之义
古义:指“阐发、发挥”。
今义:多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淹通群籍,能文章
..(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2)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3)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是奇特的)
(5)时号.为军机四卿(名词用作动词,称作)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判断句,“乃”表判断)
(2)胡乃荣之私人(判断句,“乃”表判断)
(3)为父妾所虐(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4)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被动句,“被”表被动)
(5)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6)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被动句,“斩”,译为“被斩首”)
(7)弱冠,从军新疆(省略句,“军”后省介词“于”)
(8)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省略句,“与”后省宾语“君”)
(9)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北京及上海”应在动词“倡”之前)
(10)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湖南”应在“大集豪杰”之前)
(11)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状语后置句,“以……宗旨”应在动词“语”之前)
(12)君不之信(宾语前置句,应“君不信之”)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
主人。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代表,政治家、文学家。
曾积极宣传
维新改良思想,参与为救国危亡的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和“戊戌变
法”。
名篇《少年中国说》《谭嗣同传》等出自其文集《饮冰室合集》。
[探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
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时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谭嗣同在自己的家乡湖南组织新学团体,响应康、梁的维新宣传运动。
后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图谋变法自强,谭嗣同被召入宫,被授予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新政推行了103天,因袁世凯告密失败,谭嗣同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与杨锐等其他五位维新派人士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叙述谭嗣同倡导新学、参加变法、忠心救主、以身殉国等事件,刻画了谭嗣同这样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赞扬了谭嗣同救国于危亡的远大志向和甘为变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文脉·梳理]
谭嗣同传⎩⎪⎨⎪⎧⎭
⎪⎬⎪⎫ ①
倡导新学参与新政访袁救主 ② 生平著述一生救国于危亡甘为变法牺牲
[答案] ①少有大志 ②以身殉法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前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第2段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第3段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2.第3自然段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
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3.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二、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回答问题。
4.分别概括这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自然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第5自然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5.在第4自然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你怎样看待谭嗣同和袁世凯的交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
这是因为:一、袁世凯主张变法;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
“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奸巨猾、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6.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7.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
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话题·互动]
话题: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明智的还是迂腐的?
学生甲:我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从殉法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
从变法角度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说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的价值更高;“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但多一人的流血,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出逃,却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写法·借鉴]
笔锋常带情感
在《谭嗣同传》中作者把爱憎褒贬的态度和论断,寄寓在叙事之中,融化在人物的语言行动之中。
顾炎武称赞司马迁的人物传记“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日知录》卷26)。
梁启超当时是谭嗣同的战友,他写《谭嗣同传》这篇传记是怀着深刻的悲悼和崇敬之情来写的。
他严格按照史传文学的要求,不自由议论,不做主观抒情,他力求在真实的记叙之中,让事实说话,让形象说话。
他把自己的爱憎褒贬流注于笔端,抓住那些最能揭示战友精神品质的言行和场面,作酣畅淋漓的叙写,借以倾吐自己的一腔挚爱敬仰之情,借以表达自己对战友的评价和论断。
且看诀别互勉一段,坐牢、砍头,已迫在眉睫,谭嗣同从容不迫,同战友筹划谋救圣上之策;继之又以书稿相托,与战友分任生死,互相慰勉:“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话毕,“遂相与一抱而别”。
此情此景,包含着作者何等的感慨啊!作者不着一字,痛悼、敬仰、颂赞尽在不言之中。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段话掷地有声,惊天地,泣鬼神,集中地反映了谭嗣同开阔的政治视野、救国救民的热烈情怀和为变法献身的崇高精神。
它出自谭嗣同之口,表达了谭嗣同的志向和信念,又体现了作者对战友的崇高评价,对战友的热烈的礼赞。
它使谭嗣同的形象如同巍峨的昆仑一般矗立于中国近代史的史
册上,矗立于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一笔重若千钧,作为谭嗣同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表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
[素材·采撷]
【课内挖掘】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像,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和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 000年所未有;慈禧朝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应用角度】适用于“爱国”“民主”“壮举”等话题。
【精彩运用】
示例一:
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
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
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
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情感与我们的记忆。
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
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
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
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示例二: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波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帷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青梅。
有的人征服了险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
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着。
他们在奔波里冲出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生无
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
最伟大的战士却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适,听风饮露。
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
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
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里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
升仙的道人不过问红尘俗世,只在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示例三:
人最美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世间最宽阔的不是海洋,也不是天空,而是人的心灵。
心灵无色无味无形,却能包容一切。
天地万物,都在心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
修行,就是扩大自己的心量。
心量越大,自己的舞台就越大,能容的东西就越多。
当你的心量大得远远超过了高山,高山就相对地变小,渐渐小如一粒尘埃。
当心量大得远远超过了大海,大海就如一滴水。
当心量大如虚空,无边无际,宇宙就如一朵浮云,如一朵莲花,如一粒微尘,最终渐渐消逝了影踪。
日月星辰,大海,高山,更是无处可寻。
那一直困扰你的风雨,尘埃,顿时都化成了佛光,世界已一片光明,一片宁静。
世上的东西都是有形的,唯有心灵无形。
无形的东西是不会受伤的,我们向天空扔东西,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天空。
为什么我们会受伤,经常伤痕累累,甚至千疮百孔?因为我们迷了。
我们把无形的空如虚空的心,当成有形的了。
我们为自己的欲望所迷,欲望如尘埃,如污垢,沾满了明镜似的心,让她渐渐晦暗,渐渐失去了无形的灵性。
我们看人,待物,都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犹如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西,任何东西都是眼镜的颜色。
其实,这就是幻象。
这些带着主观色彩的幻象,都不是真实的。
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的那样。
[佳作·领悟]
铮铮傲骨蔺相如
①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
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
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
②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
得这个名字。
他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数千门客当中的
一个。
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的门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于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付自如!
③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能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
夜里,我也常常跨越千年
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
④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的傲岸,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瘦骨铮铮,他走向秦国的城墙,走向虎狼之王为他陈设的獠牙的盛宴。
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众臣……没有犹豫,没有回头。
生,原本是为报国而生,死,亦当是为救国而死!
⑤历史穿越时光的深邃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爵禄的封赏。
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
⑥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牍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
他一袭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
1.学开头
本文以景入题,由太史公引出主人公,自然流畅,无任何斧凿之感。
2.学排比
第④段运用大量排比句,极力渲染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增强了文章气势。
3.学整散结合
整句的使用,使文章气韵贯通,读之慷慨有力;散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活泼,读之轻快舒缓。
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如文章中的“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整散相间,句式灵活,增强了语言的灵动美。
4.学结尾
本文结尾展开大胆的想像,将蔺相如定格成一尊伟岸、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流光中熠熠生辉,可谓神来之笔,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