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来源:学&科&网]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
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
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
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
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
我们是军舰的眼睛。
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
站长巳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
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
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
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
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
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
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
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
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
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来源:]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
“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诏从之。
密州豪王溺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海绐奴曰:“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溯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海,庠力争,卒抵海死。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郛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
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以司空致仕。
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大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 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 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 “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 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事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
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 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 音》三卷。
B. 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
豪强王海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
面对宰相的 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海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 宋庠请求离职。
C. 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
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 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
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 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 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T5题。
早发削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吟辞宿处烟霞去,竹户半升钟未绝,明朝一倍堪惆怅,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 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 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 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 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平明机虑又相关。
心负秋来水石闲。
松枝静霁鹤初还。
回首尘中见此山。
(1)《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
(3)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
一诗中,集中体现在","两句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凭借诚信和品质瞠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
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
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
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难辨真假;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
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枯木逢春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层出不穷
B.枯木逢春推陈出新浴火重生遍地开花
C.时来运转革故鼎新浴火重生层出不穷
D.时来运转推陈出新脱胎换骨遍地开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B.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D.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我们伴其行走得更远。
D.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伴我们走得更远。
20.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
本人大作《天长地久》的新书签售活动将于10月14日上午9点在长沙市音乐厅举行。
特邀请您和您的妻子务必光临指导。
届时还将惠赠新书,敬请拜读。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作风选择
出淤泥而不染接孟氏之芳邻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放下身段孟母三迁光明磊落埋头苦干近朱者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相声百年经典》一书中,作者记述了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一段往事。
在排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他特地去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关公那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对大师的这种做法,人们无不称叹,你又有何感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1.A(B “风随草动”错;C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在文中没有依据;D “在秦朝时期”错,“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无依据。
)
2.B(“符合所有人”错,应是“大部分人”)
3.B(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
4.答案:D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
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答: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寓意4分,作用2分)
6.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每点2分,三点6分)
7.B(“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
8.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O)
9.问题:技术上有差距。
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
深层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力不足。
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答三点即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1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10.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
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
”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
11.A(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
12.C(“宰相力荐他”错,根据原文“得象荐宋祁”,宰相章得象推荐的是宋庠的弟弟宋祁。
)
13.(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备饮食。
(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
(“畿辅”“羡”“更戍”“苟”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
14.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
“去”,离开。
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
15.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林清晨图景。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
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与尾句呼应。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16.(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7.B[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获生机。
时来运转: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