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论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与投资效应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被大多数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纷纷展开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谈判,建立了许多不同水平的区域合作组织。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已具备相当规模,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同世界各国都有着密切地经贸合作。

因此为了维护中国的对外利益,推动对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欧洲主权债务
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国际贸易额持续萎缩,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遭受重创。

经济的低迷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在全球范围内抬头,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希望能够通过经济一体化,促进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中遭遇的种种问题。

对于东亚国家来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急剧减少,大量工厂停业,亟需寻找新的出口途径。

雪上加霜的是,国际社会开始对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开始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导致了大量原本投资于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回流向发达国家。

这种全球性经济关系的大调整,对于几十年以来严重依赖向欧盟和北美出口的东亚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成了许多东亚国家政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东亚各国不得不将目光从欧盟和北美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谋求外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地区主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无疑是最佳选择。

.........................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研究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展开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提出了诸多不同的一体化效应。

主要包括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投资创造与转移效应,竞争刺激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商业周期效应等。

首先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做出科学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

1950 年,他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研究了关税同盟的经济后果,考察了关税同盟对贸易流动的影响,首次将定量分析用于对关税同盟经济效应的研究,奠定了关税同盟的理论基础。

后来李普西(K.G.Lipsey)1又依据欧共体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该理论认为,关税同盟具有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投资刺激效应、促进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等。

此外,Meade(1955)、Tinbergen(1962)、Cooper&Massell(1965)等人都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在理论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也在同步发展,主要集中于静态效应,即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Wilford(1970)使用巴拉萨模型对中美洲共同市场进行研究发现中美
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带来了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

Hassan(2001)利用引力模型对东盟国家进行研究后,并未发现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可能是由于成员国之间在资源上缺乏互补性。

Gould(1998)、Gares(2002)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出口方程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研究,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

徐婧(2009)运用1999~2006 年的数据,使用贸易引力模型评估中国和东盟五国在早期收获计划中产生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CAFTA 的早期收获计划对成员国的相关产品出口具有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在成员国同非成员国的相关产品间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郎永峰(2009)使用中国同东盟五国及其他区外贸易伙伴1999~2007 年的贸易数据,对贸易效应进行研究,发现CAFTA 的贸易创造效应较为明显,但并未发现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

...........................
第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理论分析
2.1 贸易效应分析
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具有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类效应,静态效应主要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投资刺激效应、促进竞争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等。

2.1.1 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贸易壁垒被消除,某成员国放弃一些低效率产品的自主生产,转而从生产效率最高的成员国进口该产品。

结果,从世界角度看,高效率的生产取代了低效率的生产,获得了生产利益。

从进口国角度看,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获得了消费利益。

关于贸易创造效应,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设世界上有三个国家:A 国、B 国和C 国,在A 国和B 国经济一体化之前,A 国生产的商品X 价格为100 美元,B 国生产的商品X 价格为80 美元,C 国生产的商品X 价格为60美元。

A 国对X 商品的进口征收100%的关税,显然A 国X 商品自产自销。

当A国与B 国经济一体化后,两国之间的关税取消,但对 C 国仍然征收100%的关税。

那么A 国将从B 国进口X 商品,B 国高效率的生产取代了A 国低效率的生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同时X 商品的价格在A 国
由100 美元将至80 美元,消费者获得了利益。

2.1.2 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某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某种商品。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如果该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除在外,且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维持一个统一的高关税,则该国就会停止从高效率国家进口,转而从区域内效率相对较低的成员国进口。

结果,从世界的角度看,低效率的生产取代了高效率的生产,损失了生产利益。

从进口国角度看,商品价格升高了,损失了消费利益。

...........................
2.2 投资效应分析
相比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

1966 年美国学者Kindleberger 参照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提出了“投资创造效应”与“投资转移效应”,成为最早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效应的学者。

2.2.1 投资创造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以后,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区域内的国家会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改变资源配置,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投资创造效应就是对区域经这种贸易转移的竞争性反应。

按照杜群阳、宋玉华(2004)的研究,投资创造效应又可以细分为区外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效应和区内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效应。

区外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进一步取消,而对区外保持一个统一的关税水平,这使得区域外的厂商相较于区域内的厂商而言,失去了竞争优势。

区外的场所为了绕开关税壁垒,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就会对区域内进行直接投资,直接在区域内生产销售。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原本被分割的一个个小市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统一的大市场会带来更多的消费以及更激烈的竞争。

区域外的厂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市场的份额,也必须加大投资的力度。

而区内对于区内的投资创造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后,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各种投资限制、投资门槛也被取消,原本受限于各种政策而无法实施的投资也都将释放出来。

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统一的大市场不仅会吸引区域外的直接投资,同样也会
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产生创造效应。

.....................
第三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分析 (19)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现状 (19)
3.1.1 贸易规模 (19)
3.1.2 国别构成 (21)
第四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指数分析 (30)
4.1 贸易指数 (30)
4.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0)
4.1.2 贸易互补指数 (32)
第五章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及投资效应实证分析 (39)
5.1 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39)
5.1.1 模型构建 (39)
5.1.2 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40)
第五章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及投资效应实证分析
5.1 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1.1 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数据,选取了中国同东盟十国(印尼、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的进出口数据作为截面,时间跨度为2002~2013 年12 年时间。

此外,本文选取了中国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十个区外国家2002~2013 年的进出口数据作为对照。

主要目的是扩大样本容量,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同时为了研究自贸区的建立对区外国家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也需要这些国家作为对照国进行回归。

中国同以上二十国的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国的GDP 除缅甸外来源于世界银行,缅甸的GDP 取自联合国统计司;中国同各国的距离用北京与各国首都的距离表示,数据来源于谷歌地图。

.......................
第六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正式加入的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贸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同东盟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因而对于自贸区建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随后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现状、投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贸易指数和投资指数对自贸区的效应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最终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同,相互之间主要呈现出互补关系,仅在轻纺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其中,中国在设备仪器、钢铁及钢铁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在食品、饮料及烟草、矿物燃料等资源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较强。

双方在上述行业的互补性构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基础。

此外,中国同东盟在电机、电器,机械及运输设备等方面虽然都显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双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垂直分工,带来了大量的产业内贸易,这扩大了双边的贸易范围,丰富了贸易种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

同时这也有利于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向东盟转移,促使中国企业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从而扩大自贸区的投资效应。

(2)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贸易效应十分明显。

双边贸易额由2002 年的547 亿美元大幅增长到了2013 年的4400 多亿美元,充分说明自贸区的建立产生了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中国同东盟贸易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升,从2004 年的9.2%提升到2013 年的接近11%,说
明自贸区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也较为明显。

在实证研究中,虚拟变量CAFTA 的系数均符合预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也证实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

(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FDI 的流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区域内产生了一定的投资转移,但CAFTA 的投资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发挥。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市场规模以及劳动力总量对于FDI 的流入具有正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市场规模越大,劳动力资源越丰富,越能吸引FDI 流入。

同时,研究发现CAFTA的建立,对市场寻求型FDI、效率寻求型FDI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于资源或资产寻求型FDI 的吸引力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东盟大部
分国家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服务业水平较低。

目前CAFTA 的FDI 流入仍以劳动密集型的FDI 为主,技术密集型的FDI 较少。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