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xqiba_a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原因:
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①分布: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②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过渡”模式: ①分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特点: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
③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低”模式:①分布:多数发达国家
②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主要是推迟结婚、减少生育。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国防兵力不足;
3)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4)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三低”模式,世界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指_人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
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②政治迫害;例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③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
3)、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印巴分治,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
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
5)、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教育、年龄、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迁移)。
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
(政策因素)
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
(经济因素)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不利:造成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概念:
1、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3、两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二、影响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
①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
②商业区:位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
③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因经济原因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④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
如北京的故宫
2、经济原因: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行政原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规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规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
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因为有一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
例如:桂林。
城市化
一、城市化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
②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放慢,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①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趋势更加明显。
②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位于中纬度、平原地带;
(人文条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呈带状延伸,通过交通线、通信网络连接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4、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③政策;此外还有④劳动力、⑤地价、⑥农业技术等。
例: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热量)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地形)
⑤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培育良种)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节水技术)
⑦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⑨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⑩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饲养技术)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其中,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
2、生态破坏:森林、草原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破坏。
第二节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三节地域联系
一、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1、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2、通信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3、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a.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汇合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多为__带__状,自然性较强
如:①河流通航起点上的赣州②交汇处的重庆、武汉
③入海口处的上海、广州④古代京杭运河上的扬州、济宁等
b.公路铁路时代:城市沿___交通线________发展,人为性强
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大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处;
c.交通线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沿河带状发展转向沿交通轴发展; 2).从内聚(团块状)到沿轴放射状。
发达便捷的交通打破了城市原来的__团块状_______形态,城市的形态沿__交通轴线_____发展。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形成
(1)帆船、马车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2)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出现在公路、铁路沿线。
2、商业网点发展: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
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内出现了以_交通_最优原则____原则形成的商业中心。
原来遵循_市场最优原则___原则建立起的传统商业中心趋向衰弱。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
1、三个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指当代人、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
(2)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3)共同性原则:指最终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总目标,需要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
人地关系思想与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环境问题不明显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矛盾激化
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3)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3、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转变观念: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
(2)调整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水污染、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变暖、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