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长故事大全5篇_名人成长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成长故事⼤全5篇_名⼈成长⼩故事古今中外每⼀个名⼈的成长故事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的。
下⾯给⼤家带来关于名⼈成长故事⼤全5篇,供⼤家参考。
名⼈成长故事1
梅兰芳
梅兰芳在⼏⼗年的艺术⽣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卓越的代表。
1949年,新中国成⽴前⼣,他被邀请参加了第⼀届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后,他担任了中国⽂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
他的学⽣,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戏的演员。
同时,他仍然经常演出。
全国各地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演出。
他理解⼈民的要求,在⼗年的时间⾥,⾛了⼗九个省,让观众实现了“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中最后⼀个新戏:《穆桂英挂帅》。
那年,他已经是六⼗五岁的⾼龄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为建国⼗周年增添了喜庆⽓氛。
梅兰芳在晚年患有⼼脏病,可他不顾这些,⼀⼼要为更多的⼈演戏。
1961年夏天,六⼗七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参加铁路落成典礼,并进⾏演出。
⼀想到此⽣能到⼤西北为⼈民演戏,他很激动,做好了各种准备。
不料就在这时候,他的⼼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新疆去不成了,他⼗分着急。
8⽉4⽇,周恩来总理来医院探视梅兰芳,对他说:“梅先⽣,我正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病了,特意赶来看你。
”
梅兰芳有些着急地说:“新疆有条铁路刚刚落成,约我参加通车典礼,⽕车票都买好了,可我却去不成了……”
“不要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
等病好了,还愁没有⼯作⼲吗?”周总理安慰说。
不幸,四天之后,梅兰芳因病去世了。
他为中国⼈民创造的艺术精品永远是民族的瑰宝。
名⼈成长故事2
匡衡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很穷,所以他⽩天必须⼲许多活,挣钱糊⼝。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读书。
不过,他⼜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
匡衡⼼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很富有,⼀到晚上好⼏间屋⼦都点起蜡烛,把屋⼦照得通亮。
匡衡有⼀天⿎起勇⽓,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你们家的⼀⼨之地呢?”
邻居⼀向瞧不起⽐他们家穷的⼈,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常⽓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户⼈家,有很多藏书。
⼀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户⼈家门前。
他对主⼈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名⼈成长故事3
安武林
⼩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可以买书。
即便有买书的地⽅,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式。
我像⼀只警觉的猎⽝⼀样,⽆论⼤⼈和孩⼦,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味道,我⼀定会软磨硬泡把⼈家的书借来不可。
因为别⼈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估计我的快速阅读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次,我到⼀个同学家⾥,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桌⼦上读书,那是⼀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
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不⾏,我也是借来的。
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正炸⿇花,我带你去吃。
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说,他就动⼼了。
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下⼝⽔,喉结那⾥⼀动。
我们谈妥了,三根⿇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
《红⽇》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样厚。
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
我不分⽩天⿊夜玩命地看起来了。
⽽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似的。
我从⼩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张炕上。
电灯的绳⼦被爷爷接了⼀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
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
那天夜⾥,我看得⼊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
我说:等等,还有⼏页,马上就好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声,爷爷把灯关了。
屋⼦⾥⿊乎乎的,我没脱⾐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样在我脑海⾥闪现,⽽故事的发展⼜牵动着我的神经。
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喝⼀声,吓得我⼀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
他的声⾳很⼤,在夜深⼈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钻进被窝,脱掉⾐服,这⼀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
灯熄灭了。
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摸,呀,⼿电筒。
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被⼦把⾃⼰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团,开始看书。
我不时要掖掖被⾓什么的,怕⼿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
但这样的⼩⼼,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的被⼦被⼈揭开了,很冷。
爷爷哈哈⼤笑⼏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
我说:我睡不着啊。
这⼀次,爷爷没有⽣⽓,⽽是慈祥⽽⼜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会⼉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像海⽔退潮⼀样慢慢远去。
我赶紧丢掉⼿⾥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直保持着躺在被窝⾥看书的习惯。
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甜。
名⼈成长故事4
鲁迅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后来⼜到皇甫庄⼤舅⽗家⾥寄居。
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看作是⾃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由⾃在地⽣活在⼀起,到密如蛛⽹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的⽔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摘罗汉⾖,呼吸清新的空⽓??每逢村⼦⾥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伙伴们⼀起摇船⼉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的戏台前⾯,看武功演员翻筋⽃。
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起学演戏、扮⼩⿁。
他们在脸上涂上⼏笔彩画,⼿握⼀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的。
在这⽚⾃由的天地⾥,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朋友建⽴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淋淋的事实。
鲁迅和农民的孩⼦常念诵的⼀⾸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七升,⼀⽇⼋升,两⽇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七升,⼀⽇⼋升,两⽇勿落,要哭出声。
”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样”。
名⼈成长故事5
莫扎特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
为了⾦钱与荣誉,奥波⾥德要求⼩莫扎特⽆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
为了宣扬⼉⼦的天才,他让孩⼦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
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个低⾳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多条⼿帕将键盘全部蒙住⽽不影响弹琴;在⼀场⾳乐会上从头⾄尾全部演奏⾃⼰的作品,等等。
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活,回到⾃⼰的家乡萨尔斯堡,在⼤主教的宫廷乐队⾥担任⾸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论是艺术还是⽣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
他8岁就写了三⾸交响乐和⼏⾸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利⽶兰歌剧院写了
歌剧,并亲⾃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
这轰动欧洲的出⾊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利⾳乐中⼼——鲍伦亚学院院⼠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距轮”奖章。
⽗亲在教⼩莫扎特⾳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但莫扎特接受能⼒很强,许多曲⼦听了⼀遍就能毫不费⼒地记住了。
⽗亲怕⼉⼦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
有⼀次,⽗亲和朋友⾛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正在五线纸上专⼼地写东西。
“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拿起⼉⼦写的东西⼀看,不禁吃了⼀惊,原来⼉⼦在写钢琴协奏曲,⽽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
他故意逗⼉⼦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不能演奏啊!”⼩莫扎特⽣⽓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亲很惊异于⼉⼦的⾳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些难度较⼤的作曲练习。
⼩莫扎特⾮常聪明,⽽且勤奋好学,别的⼩孩⼦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就像⼀个⼤⼈⼀样埋头于⾳乐。
⽼莫扎特为了让⼉⼦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安娜,到奥地利的⾸都维也纳演出。
这次演出获得了很⼤的成功。
接着,⽗亲⼜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演出,每到⼀个地⽅,都获得观众的好评。
但在这次旅⾏演出中,⽼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的⾳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化基础很差。
旅⾏回来后,⽗亲为⼉⼦进⾏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学习⾳乐家必修的意⼤利⽂,还学法⽂和英⽂。
正是在⽼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莫扎特⾃⼰的刻苦努⼒,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位世界着名⾳乐家,对世界⾳乐作出了巨⼤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