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诗心该往哪里安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诗心该往哪里安放

01

一个多月来,连续有几家刊发诗歌的平台杂志,约我写点关于时下的诗。我都表示感谢,回绝了。

有所不能。

仍然有许多朋友热心地将某些诗歌转过来,我都认真读。诗大致有两类,一类积极向上,一类回归内心。写诗的人大致也有两类,一类吃文字饭,一类只是业余所为。作者介绍也有两类,一类各种级别的领导,各种奖的获得者,一类只是写诗的人,有的甚至连介绍都没有。

有的诗还在,有的诗删了。

写到这里,看看窗外,云湮星隐。但只要有光,总会透出。

02

晚饭后,用了两个多小时,翻读了上百种文学史,作家传记,诗歌评论。对古代的现实主义诗歌,无一例外,都给予了高度褒扬。

我在这里不引述任何一本书的此类褒扬文字,是怕引起读者误解,认为我只是就这一段引用的文字得出这结论。事实是上百本书,无一例外。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出任何一本包括小、中、大学的教材在内的书,谈及古典文学,均对现实主义诗歌给予高度褒扬。而那个现实主义,均不包括台阁体文字,在所有课本里选录的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中,找不到任何一首台阁类的作品。

杜甫三吏三别名贯古今,《石壕吏》入选中学课本。可以设想一下,杜甫如果是站在石壕吏的立场角度来写这首诗,这首诗会是什么样子?他还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假设他是站在朱门的立场角度上,来写同样的事,他该怎么写、写成什么样?

所有诗歌,以及文学,其本质的东西,是共通的。

03

两个多小时重温古代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历史,之后,又用两个多小时重温了南北宋的两场著名诗歌案件:乌台诗案,江湖诗祸。

两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精华如此,糟粕亦如此。

北宋时的那一个著名诗歌案件:乌台诗案。因为主角是苏东坡,在中国诗歌史及中国文祸史上,都是鼎鼎有名。各类古典文学读本中多有介绍,网上也能查到。

简单来说,就是苏轼写的文章和诗,被人检举,说他是通过文字来讪谤朝廷、宣泄不满。因为这个案子是在御史台受审,御史台衙门内遍植柏树,人们习惯上将御史台称为柏台。柏树上常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于是柏台又常常被称作乌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乌鸦躺枪,无辜地占得此案首字。

被罗织成苏轼“谤讪”之罪的诗文,共有六十多处词句,我在下面抄录几首: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村绝句·之二》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山村绝句·之四》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和述古冬日牡丹·之一》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赠孙莘老》

四首诗中,第三首是纯粹的咏物诗,第四首是赠友诗,咏物诗中

稍稍有点哲思,赠友诗则有些人情凉薄、遗世独立的感慨。前面两首《山村绝句》,确是写到时事,按苏轼自己的供述,是影射到了当时宋神宗力推的新政盐法和青苗法。

咏物诗若没有点哲思,便只是画像,不耐吟读。写诗赠人,岂能没有感慨。两首写到时事的诗,都只是苏轼将他看到的真实情况,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对给苏轼罗织罪名的人来说,诗中是不是有哲思、感慨,是不是真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哲思、感慨,以及真实写照,都没有讴歌神宗皇帝的赫赫圣威,都没有对当时时政的欢欣鼓舞,反而借事指陈弊端,借感慨发表牢骚。

在当时的一片强兵富国、形势大好中,苏轼的指陈时弊、发表牢骚,便是罪过。

由此,乌台诗案兴起。由此,苏轼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也写下了一路的诗歌,为后世留下一段段诗坛佳话。

但我们每一个后世读书人都知道,这不是苏轼的耻辱,这是那个时代的耻辱。这也不是当时所宣称的铁案,苏轼诗歌的价值,在每一个国人的心里,不是那个落满乌鸦的地方用宣判书的方式,就可以盖棺定论的。

乌台之外,有人心;人心之外,有天道。

04

稍稍知道些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古代的朝廷,绝大部分政府职能,都集中在六部的手里: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苏轼一个人,就当过三个部的一把手: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未到职)。他已经是那个朝廷之中,最大的官之一。

我有一套完整的《苏东坡全集》,以及几十本有关他作品的书籍。苏轼一生著述,可谓洋洋大观,其中工作性的内容也不少,但包括他的工作性文稿,他被人极口称道,以及种种选本中选入的,基本上都是关注时事,以及发表感慨的。他关注时事的视角,也都是站在小民的立场角度上,他从来没有奉劝小民,站到更高的立场上去理解顺应当时的神宗新法。他的牢骚也都来自内心,他当时的影响力遍及天下,但他从没自我要求主动往庙堂之路上带领。

上千年来,这位居庙堂之高的诗人,以其赤子之心,召唤着一代代后世读书人。

据说,苏轼临终之前,他的三个儿子在床前垂泪,苏轼说:“哭什么?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必不会坠入地狱。”

一生行事,不作恶。

05

平心而论,宋代是自秦以来,整个帝制时代中,对知识分子(文人)最友好的一个朝代。整个南北宋加起来三百多年,很知名的文字狱并不多见,并且很快都能纠正,死人也极少。

但分处南北宋的两场文字狱,却代表了中国文字狱的两种形态,也大致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两类文人的命运处境。

说两类文人,是以他们的境遇地位而论的,并不是说他们的价值观相背离。凡是能够被罗织到文字狱中的文人,价值观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写出了当朝所不喜欢的文字,都是让当朝疑神疑鬼、又羞又恼。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豢养的御用文人,他们才真的与文字狱中的文人是两类人。那些被豢养的文人很少进入文字狱,也许,他们的文字不配与文字狱中的文字相提并论,也许,他们写出的文字本就谈不上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