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学院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健雄学院概况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管理改革的示范基地。

学院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校友吴健雄先生的名字命名。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教授兼任学院院长。

学院始终以“汇聚优质资源,培养精英人才”为宗旨,秉持“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志向远大、国际视野宽阔的未来战略科学家、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业界高端引领人才。

学院始于1985年9月创立的少年班,1990年发展成为强化班,2004年正式成立吴健雄学院,相继设立“电子信息类、机械动力类学科大类强化班”,涉及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9个学院相关专业,实施按学科大类的“2+2”培养模式。

2007年秋学院设立“高等理工实验班”,探索实施本研打通、具有跨学科交叉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2011年起,高等理工实验班涉及我校13个工科院系,包括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化工、交通、仪器科学与工程等,覆盖所有相关专业。

2016年9月,在继承三十年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学院推出开放式、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简称“吴健雄班”),进一步优化“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三制五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即“书院制、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构建荣誉教育体系和开放性荣誉激励制度,进一步与国际荣誉教育模式接轨。

自此,两类强化班和实验班被全新的工科试验班取代。

学校为吴健雄学院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环境,拥有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学者在内的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和专业导师团队,建设有包含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双语示范课、人文艺术特色课、项目型基础实验课、国外教授全英文系列研讨课在内的精品课程体系,提供广阔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实施优秀教师担任驻院导师的书院制管理,为优秀学生创造更优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学院80%以上毕业生迈向更高平台继续深造,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等,其中接近30%毕业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工程学科,50%以上进入国内一流院所。

如今,相当一部分已经在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或成为领军人物,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南大学 2018吴健雄学院工科试验班
本科培养方案及学位审核要求
门类:工学专业代码: 615 授予学位:工学
学制: 4 制定日期: 2018.8
一. 培养目标
秉承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发展志向远大、国际视野宽阔的未来战略科学家、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业界高端引领人才。

二.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1.工程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相关领域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相关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相关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相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 涉及学科专业
学生专业覆盖东南大学四年制理、工科专业。

其中,
理科专业涉及: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等;
工科专业按大类归类如下:
1.机械动力大类:机械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
2.信息电子大类: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机器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
3.土木交通大类:土木工程、理论力学、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
4.生命科学大类:生物医学工程;
5.涉及专业还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四. 培养体系及课程模块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个性的培养方案,采用书院式管理、本研贯通模式培养。

入校时不分专业,统一强化通识基础;大一下学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大类方向,修读相应大类学科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专业,修读个性化课程。

●第一层次强化通识教育基础。

夯实数理基础,拓宽生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强化人文通识基
础,强化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并从大一开始参与国际化项目,拓宽国际化视野。

●第二层次拓宽大类学科基础。

按照信息电子、土建交通、机械动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
理科等6个大类,学生自主选择大类方向学习,奠定宽厚的大类学科基础,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层次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专业培养。

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方向,除每个专业6门
左右核心课限定必修外,其他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课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课程菜单。

●培养过程实施驻院导师+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驻院导师在学生入校后分配,主要对学生的
学业发展、个人成长、通识教育等加以指导;专业导师在学生二年级时自主双向选择确定,侧重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进行引领和指导。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本科阶段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并可通过导师制平台提前进入到研究生
科研训练。

1、课程体系
由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课及跨学科课、集中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外实践训练)等模块组成,学籍审核及毕业学分要求针对上述模块。

①通识教育基础:由数学、物理、生化、思政、人文通识、语言、军体、工科基础等模块课程组成。

②大类学科基础:按照该模块总学分要求,由各大类限选课及少量自选课组成。

自选课可在本大类选课,也可跨大类选课。

③专业课及跨学科课:按照该模块总学分及跨选学分要求,由各专业若干门核心课及个性化课程组成。

个性化课程由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制定,鼓励跨学科学习。

④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指导师制平台相关的科研实践训练等,包括工程科学实践I、II、III (即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专业课对应的实践环节纳入个性化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本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及选课要求主要针对工科类专业,对于选择理科类专业,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要求不应低于该专业培养方案。

2、科研训练
课外研学学分将纳入毕业审核和荣誉毕业生资格审核。

基于导师制平台,学生有机会从二年级开始进入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实验室,尽早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并通过学校的课外研学管理平台申请立项研究项目并获得经费资助。

3、开放性荣誉项目
包括国际化项目和创新创业及领导力项目,项目信息见本培养方案附件1“荣誉课程与荣誉项目”。

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该平台中的荣誉项目,相应学分累计入荣誉项目学分。

该学分不计入毕业学分审核,但纳入荣誉毕业生资格审核。

五. 毕业要求及荣誉学位审核要求
本计划要求最低修满154.5学分,达到东南大学本科生学位授予条件,即可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达到《吴健雄学院荣誉学籍认定实施细则》相关要求,获得东南大学荣誉毕业生证书。

六.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总学分81,其中必修65.5学分,限选15.5学分,另6学分任选
2. 免修及任选英语课条件:获得托福95、或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或Aptis Advanced版本172,可申请免修2学分英语,且其他英语课选课不受限制,即可在高级课程I、II系列及外语学院专业类课程中任选。

免修英语课成绩以相应托福成绩计入(超过100者计100),雅思6.5 /Aptis Advanced172-176对应托福95,雅思7.0/ Aptis Advanced177及以上对应托福100。

1:健雄博雅计划(H)包含课程:
专业相关课程
(1)大类学科基础课
至少完成30学分。

各大类(专业)参照附件2“大类学科基础课必选课程”选课,其余学分自选完成(可在本大类或其他大类选课)。

附件2未涉及的大类及专业方向按相关大类或专业培养方案的大类学科基础课要求选课。

(2)专业课与学科交叉课
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及跨学科选课的总学分至少完成28学分。

参考所选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制定课程计划。

其中:专业必修核心课20学分,跨学科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或2门课。

备注:1. 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总学分低于20学分者,将所有专业主干课列为必修核心课即可;专业主干课总学分多于20学分的,从中选20学分作为必修核心课。

2. 学术前沿讲座累计10场、每场完成1篇报告并审核通过,可计2学分跨选课,如下表所示:
集中实践环节(含课外实践)(15.5学分,必修)
考核学期)每人提交1篇格式规范的文献综述。

2. 对专业导师制工作进行进一步考核。

考核方式:按要求参加专业导师制考察,每人提交1篇符合发表论文格式要求的科研论文(学生为第一作者,或学生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或1项发明专利申报书(学生为第一申报人,或学生为第二申报人、导师位第一申报人)。

3. 参照书院管理考核规定。

本方案附件:
附件1:荣誉课程与荣誉项目
附件2:大类学科基础课限选课程
附件1:荣誉课程与荣誉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会少量动态增减)(1)荣誉课程清单
(2)开放荣誉项目
(1)国际化项目
涉及课程学分替代的,按教务处规定及相关学院或项目政策进行学分替代;无论是否涉及课程学分替换,参加国际化项目均可获得荣誉项目学分,三个月及以上国外交换项目(含课程及实验室项目)每项记国际化荣誉项目学分1学分;夏令营、创新活动、竞赛、会议等短期国际化项目每项记国际化荣誉项目学分0.5学分
附件2:大类学科基础课限选课程(未列入模块的为该大类必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