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最新哲学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文尝试用一种解释学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康德美学方法论,挖掘
l■■_-
为其哲学、美学带来巨大声誉的先验方法论的优越性。

前康德美学是
建立在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基础上,本质主义和心理主义是其方法论
原则。

康德通过一以贯之的先验方法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心理
'-●_-●_--__-
主义进行双重扬弃,从而确立了他自己的美学方法论原则:先验方法
论,合目的性原则及理性辩证法。

其中先验方法论是其最基本的方法。

●_●■_■___-_一
本文第三章通过对优美及崇高的先验分析说明了其先验方法论在审
美领域的具体运用。

最后一章通过对当代美学方法论问题的梳理以达
___-■_-__●_●-●一
到和康德美学方法论对话的目的,确立了体验一一反思一一辩证这样三位一体的原则作为当代美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从为美学的合法性奠定基础。

Abstract
ThisdissertationiSanattempttoreexamineKant’Saestheticmethodologywithakindofhorizonofhermeneutics,andgoesfiartherinto
thesuperiorityof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whichhasbroughtgreatprestigetohisphilosophyandaesthetics.Thepre-Kant’saestheticswasbasedonscientismwhichdividedtheworldintotwoparts:subjectandobject.Entitismandpsychologismwereitsmethodologicalprinciples.Kantgaveadoublesublationtoentitismandpsychologismoftraditionalaestheticsthroughatranscendentalmethodwhichheusedallalong.Thusheestablishedhisown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aesthetics: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teleologicalprincipleandrationaldialectics.Amongthese,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wasthemostfundamentalmethod.Thethirdchapterofthisdissertationexpoundstheconcreteapplicationofthistranscendentalmethodologyinaestheticfieldthroughtranscendentalanalysisofbeautyandsublime.ThelastchapterattainsthegoalofbeingconsistentwithKant’SaestheticmethodologybyapproachingthemethodologicalsubjectofChinesecontemporaryaesthetics,establishingaprincipleoftrinity:practice-reflection-dialectic,
Whichisregardedasthemostfundamentalmethodfor
contemporaryaestheticresearchandthuslaysafoundationforlegitimacyofaesthetics.

导言
西方哲学发展到康德这里发生了根本转变,研究西方哲学可以从康德这里找到突破口。

前苏联美学家戈洛索夫克尔说:“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

”【1】而研究康德哲学又必须得研究康德美学,古留加说:“系统地研究康德哲学应当从美的理论开始,这样一来善和真就会被揭示得更加充分”。

【21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之所以要从美学入手,这是由康德美学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回到康德去”。

新康德主义的呐喊在今天仍具有意义。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思想中,他的地位无以伦比,一方面,他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风气,为传统思想的转换与重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对整个西方现当代哲学、美学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思想和方法或多或少地是这两大相互对立哲学潮流的共同前提。

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康德所提出事关人类根本利益问题的进一步解答,是康德哲学、美学思想的延续化。

牟宗三先生说:“故念西方哲学,古代的哲学由古希腊起到康德以前的哲学都汇到康德外,康德以后的哲学都由康德开出。

”吲这一切都表明康德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特色,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其美学中的要义和精髓进行重新解释.
康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鉴赏家或艺术实践者,他的美学是其先验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沟通知识论与伦理学之间的鸿沟.康德美学的优势并不在于对某种命题、范畴的论述,而在于其确定的先验的方法论,因为对美学命题、范畴的论述都是其先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因而,我们更愿意选择方法论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康德美学,并且,我们相信,研究康德美学的方法论比研究其美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方法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4l方法是先于学科的.掌握了方法论,其思想只不过是方法论的具体应用而已.本文尝试用一种解释学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康德美学,挖掘为其哲学、美学带来巨大声誉的先验辩证方法论的优越性.康德美学是在传统的裂缝中诞生的,在
对传统的突破中他又在新的基础上重建其美学体系,这使他的思想获得了最大的开放性,因而也极具有当代意义和特色.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它凸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和主体主义心理学方法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美学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本篇论文所谓的对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就是通过康德美学方法论对传统美学方法论的突破来显示其优越性,同时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中方法论问题的梳理,迭到与康德美学方法论“对话”的目的,以便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使中国美学建设突破古典理性的束缚,走向现代美学之路。

康德美学之所以可以和中国当代美学对话,就在于美学的开放性和当代性,在于其美学领域的“方法论革命”.康德美学的“哥白尼革命”最突出地表现在其方法论的革命,他的方法论隐藏着他的美学的真正奥秘.他的“先验反思”、“知性直观”的方法,对现当代美学影响尤为突出.现象学、存在主义提倡的“先验还原”、“本质直观”方法,都受到了康德的启发.另外,他的“合目的性原则”和“理性辩证法”则直接启迪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康德通过对传统美学中本质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双重扬弃,为传统美学向现当代美学转换提供了重要契机,只有从方法论的角度才能更深刻地阐明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

注释:
[1]转引自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第121—122页
[2]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第189页
[3]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39页
[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第427页

第一章前康德美学方法论
康德美学方法论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的出现依赖于康德前2000多年美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前的美学家们苦心营造的美学体系并没有能够真正地解决美学之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个美学家们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审美世界(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差别,他们总是应用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心理主义)的方法去解决美学问题,深深地陷入了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的科学主义方法论中。

前康德美学作为西方美学史的开端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美学家们对美学问题的探讨,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逻辑环节,暗示了美学发展的必然逻辑。

我们研究康德美学的方法论,不得不从前康德美学的方法论谈起。

没有前康德美学对美学问题的探索,就没有康德美学对美学之谜的接近:没有前康德美学科学主义方法论及其内在矛盾的揭露及自我否定,就没有康德超越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美学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异象”,而是根植于前康德美学肥沃的土壤。

前康德美学(方法论)清楚地“说明”了康德美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历史渊源。

康德超越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前康德科学主义方法论的自我觉醒及自我超越。

因此,我们研究康德美学(方法论)必须从前康德美学(方法论)谈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康德美学进行追根溯源,相反,我们对前康德美学(方法论)的理解是建立在康德美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只有在康德美学这一更高的基点上鸟瞰前康德美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前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局限,前康德美学必须从自身之内找到其突破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其科学主义的方法论。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就是对这一缺口的突破。

通过对传统美学科学主义方法论的革命,康德展开了对审美判断的先验根据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康德开始追问“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对美学追问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美学研究视角的转变,是康德对传统美学方法论突破的产物。

传统美学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产物,把“美”当作一种属于空间、时阳J的经验实在,美是一个名词,是一个概念,是客体存在的一种属性。

然后再设
定一个具有充分的“主体性”的主体去“审美”。

但传统美学家们从未反思过这样一种理论上的“二元论困境”,即审美主体如何超越自身去切中异于自身的外在客体?作为客体属性的“美”是何以存在的,又是如何向主体敞开的,这样一种“二元论的困境”是科学主义方法论主客二分法的必然产物。

由于科学主义方法论这样一种内在的二律背反,康德则在先验反思方法的基础上,把传统美学的这样一种追问方式——“美是什么”——作为一个不能被证实的命题抛弃了,就像当代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问题的拒斥一样。

康德不再遵循柏拉图、亚里斯德以来那种“实体——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模式,而是通过对审美“四个契机”的分析,去追问“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康德对美的追问模式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追问模式,美不是作为一种客体属性存在,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先天综合判断而得以存在。

因而,我们对前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分析包含了我们对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暗中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前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探讨又必须从康德美学方法论说起,前康德美学只有通过康德美学才能得到更好的说明和理解。

第一节前康德美学方法论原则之一:客观主义在早期希腊时代,人类的兴趣在于自然界。

他们总想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希腊人视求智慧为人类的本性。

由于感觉是不真实的,逻辑是空洞的,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并加以逻辑概括而得到的。

作为一种追根求源的科学主义原则支配着希腊的哲学精神。

这种科学主义的原则根源于一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即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进行把握,把整个世界“数学化”、“客体化”、“知性化”,人作为先天设定的独立自存的实体任意透视、肢解着整个世界。

在这种科学宇笛观的支配下,美学被视为哲学、心理学甚至科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品格。

德国著名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就说过:“美学一向命运不佳。

它作为逻辑学的小妹妹,迟迟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开始之日起,便受到轻视。

说它是下里巴人的学说也好,是关于绝对存在的感官外表学问也好,它总是处于从属和无关紧要的地位。

也许

是由于这个缘故,美学从来就不能主张一个疆界分明的领域或可靠的方法。

”。

因而,人们就只能像对待科学一样对待美学.应用一套科学主义的原则、方案去演绎、描述美或美感。

不管是主观主义美学,还是客观主义美学,不管摹仿说,抑或表现说,人们对美及艺术的考察都只是心理主义或者本质主义的副产品。

在古希腊哲学实体主义精神的启动下,古代美学一开始便陷入客观主义方法论中,即把美看作一种独立实存的实体,而不是一种精神现象,应用科学主义的方法把握美的本体,从而把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本质消解掉。

美学上的“客观主义”“意思是指所有那些从客体结构上而不是从欣赏它的主体的态度上找到这一领域所独有的特征的理论”。

在古代希腊,美始终具有一种客观主义的意义,它是实体的一种属性。

胡塞尔说:“客观主义的特征是:它的活动是在经验先给予的自明世界的基础上,并追问这个世界的“客观的真理”,追问对这个世界是必然的,对一切理性物是有效的东西,追问这个世界自在的东西”。

在客观主义方法论指引下,美学的对象成了知识的对象,审美成了理性的认知,审美创造成了一种和人工艺品相类似的模仿,审美享受成为求知欲的满足或道德精神的自慰。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发出过这样的呼喊——“去找出一件唯一智慧的东西吧!去选择一件唯一美好的东西吧!”。

这种以科学知性的方法去探求美的本体的方法在西方美学史上影响深远。

毕达哥拉斯就以这样一种客观主义的方式去寻求美的答案,认为“美是和谐”,数是万物的本原。

因而美是“数字的和谐”,毕氏运用数学理想主义的方法去寻找美的答案,并没有脱离客观主义的巢臼。

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把知识学原则与伦理学原则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去,仍然把美当成一种客观的对象,是一种知识,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体验还没能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但是知识学原则和伦理学原则作为一种客观主义的方法被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进一步加以发挥和完善,从而成为希腊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与希腊哲学原初的兴趣一致,知识论原则人作为自然主体是与自然哲学结合在一起的,伦理学原则人作为道德主体是与道德哲学相一致的。

苏格拉底发挥知识学原则和伦理学原则,提出“美在合适”,并且把美与善。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1页。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13页。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8l页
”北京犬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第3页
等同起来,“任何美的东西,同时也是善的。

”。

一物美不美就在于它是否体现了美德,是否“适用于它自身的用途”。

苏格拉底的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美学的研究领域,美学研究的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人的精神”,并提出“精神美”这一概念。

但知识方法论的思想仍旧支配着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和善是统一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客观主义的知识。

知识论原则占领了美学的领域,即把“美”当作一种可以认知的事实,一种实体的属性,因而支撑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仍旧是一种客观主义对象化的方法论。

卡西尔指出:“对于希腊精神来说,美始终具有一种完全客观的意义。

美就是真,它是实在的一种基本品质。

”。

卡西尔说的非常精辟,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这种客观主义美学原则,一直是传统西方美学研究中挥之不去的幽灵,后在近代科学精神的推动下,它走向了极端,成为理性派和经验派手中的一把利器。

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把这种美学上的客观主义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他抛开了现存的具体的美的事物而去追寻这些美的事物之后的终极目标——美本体。

站在实体主义的立场上,他认为“美是理念”,这是一个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心理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一个纯粹的永恒的理念的王国。

美是理念,具体的美的事物分享美的理念而美,是理念的摹本。

艺术摹仿现实事物,因而和理念隔了三层,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理念与外在的事物是分裂的,所以柏拉图应用“分享”说来解决事物之美向理念之美的过渡问题,从而把美按分享理念的多少而设定一个由低等到高等的目标系统。

可以说,柏拉图把美学问题完全知识化了。

“美是什么”的发问完全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方式,按照这样绝对实体主义的立场去解决属于精神世界的美的问题,正如康德所说的运用范畴的知性原则去处理属于理性原则处理的物自体一样是没有结果的。

因而最终柏拉图不得不说:“美是难的。


柏拉图割裂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亚里斯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整个理念论体系,包含美的理念。

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特点,用逻辑形式的思辩推理,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挖掉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根基,建立了自己的实体论美学,继续贯彻古希腊以降的客观主义方法论原则。

亚里斯多德。

色诺芬:‘同快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6,第112.115页。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268页
从实体论方面回答了“美在哪里”这一问题,他认为,美在事物自身,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认识事物的美是知识论的原则,因而他把美的本质从上天降到了人间。

亚里斯多德认为,“存在”作为一种实体,也是“对象”,必须用科学的认识论用逻辑范畴加以把握。

美和艺术也不例外。

他的“模仿”说,是他知识论的一个翻板。

所以吉尔伯特·库恩说:“在读《诗学》和《政治学》时,我们是通过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艺术的”。


总之,古希腊美学是在客观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把“美”实体化、对象化,以寻求美的本质。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辩,把美和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

普洛丁连接了古希腊罗马美学和中世纪美学,神是美的来源,美来源于对神的认识。

普洛丁一方面把美学引入超感觉的世界,以求在感觉世界之外求得解脱,另一方面他并没有超越主客二分的古希腊知识论传统,在方法论上仍旧是客观主义的方法。

因而,他强调“无论如何,美是可以凭理性去认识的东西。

”③
经过普洛丁传承,古希腊的客观主义美学传统逻辑地过渡到中世纪神学。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拉继续发挥着客观主义的美学方法论,美成了神的属性,对美学的认识成为了对神学的认识,美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中世纪美学总是暗含着一种对对象实在性的相信。

因为没有这种对象实在性的相信,神学就会失去根基。

中世纪美学仍旧是一种实体主义美学,在方法论上,他们仍旧摆脱不了主客二分的客观主义模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解放和神的缺席,人文科学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就美学而言,固然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古,但是,古希腊美学的基本原则——“美在于和谐”、“艺术是模仿”等等仍1日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基本原则,成为他们反对中世纪神学的有力武器,但客观主义作为古代美学的一面旗帜根本没有受到任何挑战。

在自然科学的有力推动下,哲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转向——近代哲学实现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是与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近代认。

占尔伯特·库恩:‘荚学史》上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80页。

牟宗三:‘中国哲学‘0特质》j二海古籍:H版社,1997.第10页。

北人哲学系炎学教研室编‘西方荚学家论荚和荧感》商务印书馆,1980.第58贝

识论和方法论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两面,认识论具有方法论意蕴,方法论具有认识论的内涵。

古代美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无论是在理性派美学,还是在经验派美学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学理性不仅是研究美学的方法论基础,而且成为美学研究的工具。

在近代自然科学理性精神的鼓舞下,近代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表现为无条件地承认以下事实:主体和客体属于相互分裂的两个世界,客体处于主体的观念之外自存,主体应用自己的理性精神抑或经验事实去认识客体。

美学成为纯智力范围内的科学,是自然之科学可以应用科学主义的原则去分析、探讨、认知美的知识的必然性基础。

近代美学就是依靠洛克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这两条原则走过那个时代的。

但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它们都把求知作为自己哲学的唯一目标。

它们应用知识论的方法去分析人类的情感。

两派美学的根本缺陷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在于在有限的知性经验之外去寻求无限的“第一原理”。

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超越科学现象的精神现象——审美问题,结果把美学的对象——审美活动——当作静态的自然来研究,只作外在的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这是科学主义原则所造成的必然弊端。

卡西尔说:“古典主义美学就是一点一滴地依据一种自然理论和数学理论建立起来的。

”。

人们效法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革命,也想发现理智领域、伦理学领域、美学领域的秩序。

笛卡尔坚信运用思维就可以解决全部精神现象,他以理性为原则,为自然领域、精神领域寻求可靠的法则,也为美学问题提供了一般规则和具有绝对普遍性的程序。

正如库恩在《美学史》中所说:“17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尔连第一句话也未写过的笛卡尔美学。

”。

莱布尼茨认为审美鉴赏力是由“混乱的认识”或“微小的感觉组成”。

沃尔夫则把美定义为“事物的完善”,所谓事物的“完善”,近于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实质上就是理性认识的一种先天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鲍姆伽通,作为“美学之父”他把美学命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

以与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相对应。

美学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伽通。

卡西尔:‘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第278页。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264页
IO
继承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理性主义的观点,因而并未走出科学主义的门槛。

鲍姆伽通等理性派美学家把美看成是模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后来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他们进行了批判。

康德认为,“模糊认识”本身并不和愉快不愉快的情感有着必然的联系。

美感必须首先从质上加以确定,而不应从量上规定,认识的模糊性和认识的明晰性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和注意力是否集中的结果的差别,因此,鲍姆伽通等人的方法不能说明美感的特质。

与此相反,经验论美学把美确定为一种主观快感,因而不能用理性的范畴推演出“美”来,显示出与理性派美学的对立。

洛克从经验论出发,提出“白板说”,把经验推向极端,但夏夫滋博里和哈奇生突破了“白板说”,提出了“内在感官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向理性靠拢的味道。

但无论经验派美学或理性派美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它们都把“认识”而不是体验作为把握审美现象的方法,从而深深陷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里,两者都是对世界一种客观主义的对象化的把握,在方法论上,二者理无二殊。

第二节前康德美学方法论原则之二:心理主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自然学科发展的产物。

在没有“心理学”概念之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普罗丁就已经开始思考审美中的心理问题了。

但从总体上来说,古代美学家并没有赋予审美心理以正确的位置,审美想象往往成为感性印象的保存者、再现者,感性与知性的中介。

但自近代以来,由于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们的审美心理问题。

结果,古代美学家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认识、外向考察回复到了对心灵世界的内在感受,“美是什么”的探讨让位于“审美趣味”的分析。

对美的探讨已经不再是知识性的探求而成为对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

近代心理主义倾向区别古代客观主义倾向的地方在于它挖掘人类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情感和想象作为心理学的核心因素受到了心理主义美学家的青睐。

在近代,理性主义创始人笛卡尔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情感和想象,但最终不过把美学变成了他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插曲”,美被安黄于数学和逻辑学理想之上。

斯宾诺莎认为用知识就可以找到心灵背后的必然理由,因而用理智来承担解决心灵问题的责任。

莱布尼茨用自然规律来理解情感规律,用理智来铸造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