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作文(精选3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读书作文
漫谈读书作文(精选31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漫谈读书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漫谈读书作文篇1
读书,讲求入情入境,读出一定的境界。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或许就是对这种境界的最好诠释吧!
古人读书很讲究读书环境。

《红楼梦》中的贾政曾说过,如能于月夜在清幽的潇湘馆中读书,就不枉此生了。

的确,在皎洁月光下,在披着银光的墨绿色的竹林旁设一书案,沏壶清茶,端坐案前,借着烛光,静心读着经史子集,该是何等惬意!尘世的喧嚣嘈杂、官场的名利争夺全被抛开,心底只剩一片宁静与坦然。

如果再清雅一点儿,可以在湖边建一小亭,在细雨绵绵之际,闲坐亭中,倾心读书。

任凭淅淅沥沥的雨声萦绕耳旁,淡淡的荷香沁人心脾,都无法扰动读书人专注的心绪。

不过,我更欣赏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读书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天地虽浩浩无边,万物虽千奇百态,但唯有书是知音。

在读到入神的那一刻,忘却自我、忘却世界、忘却生死,将心灵与书合为一体,心中有书,书映真心,任凭外界或是月色清幽,或是风声阵阵,或是细雨绵绵,甚至风起云涌、天崩地裂,始终色不变,目不瞬,心醉其中,神迷其内,心无旁骛地在书中遨游,这种书人合一的境界,可谓读书人的至高享受。

在艰苦的环境里读书,最能体现读书人执著的精神和顽强的求知欲。

我国有许多苦心读书终成大器的佳话,例如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用囊盛数十萤火虫映照读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衡乃穿壁引光而读之……
若想达到上述境界,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摆正读书的心态。

若为功名利禄读书,便把书当成工具,时刻琢磨着如何用书铺就一条飞黄腾达的道路;若为消磨时日读书,便把书当成消遣;若为彰显自己的才学读书,便把书当成装饰品,图其表面浮华……如此读书,自然不能读出美的意境。

只有真正爱书、心中有书之人,才能挖掘书中的深意,探求书中的奥秘,体会作家的情思。

正如林语堂所说:“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

读书要为书而读,不是为读而读。


古人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尚能专心读书,在崇尚知识、崇尚读书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时光,淡泊名利,远离世俗,潜心读书,争取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

漫谈读书作文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读书的多少和你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是正比关系。

读书可以使人享受心灵上的愉悦。

掉进书籍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恋爱般的甜蜜。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营造出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闲暇之余,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吟诵一首清新的小诗,它们将带你或领略田园风光、或感受异域风情、或欣赏春花秋月,免去劳顿之苦,安享造化之美。

刘白羽说过,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那种广阔、轻盈的感觉足以使心灵飞起来,羽化而登仙。

读书不仅仅是文人的精神田园,读书还可以给予人知识和智慧。

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

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更是直接从书中寻找治国治事的方法。

宋史中
说,赵普每次遇到政事不能决断,便在回家后查阅家中一个书箱里的书,然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家里的人很是好奇,偷偷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

于是,便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读书好处多多无可争议,然而各朝各代、各国各族总有几个“书呆子”大煞风景。

“书呆子”似乎因书而呆,实则不然。

“书呆子”们往往认为有字的才叫书,不明白无字的生活是一部大书。

他们死读有字之书,而不会用书上的知识变通用于生活,于是,显得不合时宜、木讷呆滞却自以为是。

还有一种“书呆子”病症源头在于读书单一。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就是建议皇帝让天下人只读儒家的著作。

董氏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汉朝以后绝大多数统治者的青睐。

为了使读书人只读官方希望的书,官方在选拔官员时只考一些有利于统治的书。

其他诸如什么小说、野史之类应均属于旁门左道了。

读书单一,人就变呆了,且美其名曰“统一人民思想”,呆了的百姓当然好管的多啦。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最好的明证。

总而言之,“书呆子”们或因误解了书而被书误,或因阴谋而被误。

实在不是书本身的错。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漫谈读书作文篇3
读书是我们青少时期首要任务。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通过读书可以使我们见识变广,知识水平提高、思维更宽。

读书需要认真,仔细的品味书中每一处的优美词句和修辞。

要唤起与作者共鸣,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品味大自然、揭晓奥秘、欣赏人物形象……是呀,“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读书需要十万分的认真和仔细来品味其中的独特、优美之处。

认真学习,刻苦读书,可以为自己的未来铺一条宽敞明亮的求学路。

我们应该不负韶华,珍惜时光,刻苦读书。

让自己的求学之路更亮、更远。

同时也一砖一瓦的打好地基让它更加稳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只要书读的多,我们就能走的更快、
更稳、更远。

书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既有宝贵、丰富、对我们有益的知识,也有不健康、对我们身心有所创伤的有害资源。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高、放宽,选择对我们有益的书籍,如名人著作、国内、外文学名著和古典名著,对于那些有害图书我们要把它们扔到不可回收垃圾箱中,远离我们的视线。

读的书多了,对我们的语言、交流等方面会有所帮助。

在同别人说话时会显得文雅、博学、有水平。

同时对我们的写作方面也有很多帮助。

如一些名人巨著,它们的语言和普通创作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是因为作者的阅读量、见识方面有所差别所导致的。

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写出生动、有征服力的文章了。

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其实也有很多方法来帮助我更好吸取书里的营养。

我们可以采用精读法、跳读法和摘抄读书笔记法来阅读书籍。

例如,在读《西游记》时,我们可采用跳读法和摘抄读书笔记法。

选出《西游记》中的精彩章回来阅读。

同时,看见优美语句时要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去,并记录出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

最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书籍是我们的营养品,我们要认真阅读、善于思考、找准方法来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

漫谈读书作文篇4
很多人都认为,书本里的知识就一定是真理,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他们在学问面前甘拜下风,只是一眛地追求更多的精华,把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却忽略了去思考,科学实践。

因此往往张冠李戴,适得其反。

由此看来,掌握一门读书技巧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读书才是正确的呢?我觉得我们可以用“尽信书,不如无书”来作为我们的指南针。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千年前孟子提出来的,其本意正是告诫我们读书时要加以分析,以求真的态度去探索,科学正确的认识事物本身,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不应该盲目地迷信于课本,拘泥于书本。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纸上谈兵”的悲剧。

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理论知识深厚,连他父亲也要逊色几分,但是在与秦军作战时,却因为不能很好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结果输得一败涂地,不仅自己战死,手下四十多万赵国军兵也惨遭活埋。

但是历史的警钟不能长鸣,学习上像这种“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

著名物理家丁肇中就曾讲过关于他的经历。

原来丁肇中教授最先是受中国的传统教育长大的,后来到美国留学时还是照传统方法念书,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定可以一帆风顺。

但是却总是事与愿违。

在理论上,他算是佼佼者,但对于实际的运用,却总是摸不着头脑,学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为此他总结说,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这也就是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了。

除此之外,丁肇中教授还说:“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这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

在相对论还没问世前,大家都对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深信不疑,一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永远不变的。

但是经过200多年后,爱因斯坦求真的科学态度,超脱世俗,冲破了2世纪来人们对科学狭隘的认识,揭开了时间和空间并非不变的真理,也进一步引领了世界的发展。

所以,前人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了读书而读书,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得出真正的道理,在真理面前作出科学的判断,而不是一昧地迷信于过去认定的真理。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祖先早在千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漫谈读书作文篇5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意思是说:读书有好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这些名人警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所以,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书在各时各地都让人青睐有加。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一生的理想便是做官,就
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使我们有文化,有涵养,有素质。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我们有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旅行,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我们有书。

书使我们开广阔视野,了解自然的旖旎风光,了解社会的风云变化,了解天上的云卷云舒,了解大海的潮起潮落。

读书还能培养人的性格。

《培根随笔》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所以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什么样的书,说什么样的话;读什么样的书,写什么样的文;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人。

读书真是好处多多,受益多多。

尤其在当今社会,更需要大量阅读。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培养人的性格。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漫谈读书作文篇6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读书是人一生里最大的快乐,一生之乐在于书。

读书之乐,在于宁静致远。

翻手作弄茶人,执一杯香茗,寻阳光和煦的角落,翻一本书来读,无论清新小调,或是金戈铁马,都能磋磨的人心静闲。

万物的盛大终会归于宁静,一切的宁静终会走向永恒。

不谈读何书,单单是闲坐翻页也极能磨炼一个人的品格和意志。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她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便是自己幼年在图书馆所经度过的时光,那些静谧美好的日子使她成为了一个温和从容的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书之乐,便在于牵引着你的灵魂,让那些生命的踽踽独行变得从容,静好。

读书之乐,在于博大精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读书使人警醒,使人睿智,而睿智的外在体现正是在于风度和谈吐,一种读书的温润和明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

哲学家卢梭常对自己的灵魂作出细致的考究,而这考究灵魂能力则在于他近乎登峰造极的博学。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每一个孩子都明白,正如黛玉教香菱学诗,学诗前,必须先熟读、背诵王摩诘、杜子美的200—300首诗才可。

这便是阅读之益,那些读过的书中字字句句,皆会于耳边萦绕,于心头回旋。

如阵阵和风掠过心田,引得溪水波澜,花叶摇颤。

那样的快乐便尽在不言中了。

读书之乐,在于通晓世事。

古时有人寻山间隐士,谈古论今,无一不明,而看到隐士于山野间的书屋,为其藏书之浩瀚而震惊,其人读史论列传,读典籍名著,更是读宋词元曲,会读、好读才是通晓世事的敲门砖,懂书之人,才是真正快乐之人。

读书何其乐,是宁静致远之乐,是博大精深之乐,是通晓世事之乐。

一生之乐在于读书,那便要从此刻读,不管喧闹,不顾旁声,才不辜负年少快乐好时光。

漫谈读书作文篇7
谈读书读书主要靠自己。

读书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听—看—用的发展过程。

一个学生,通过听课,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就可以自己去钻研。

一本书从头到尾循序地看下去总可以看懂。

个人的记忆力有限,总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

这个时候,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

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部书中去查;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往前面翻。

很显然,查书的基础在于博览群书。

如果能“闭上眼睛”“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时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精读它,死背它了。

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

如果认为某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

如果你读了某些书以后,学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

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

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能快乐呢?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澳大利亚矿工那样工
作呢?我们的尖镐和利铲都带好了吗?我们的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吗……”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工夫不负苦心人。

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知识,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溶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

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钻研。

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立善于思考的大脑。

在此,我介绍一位名人读书的方法: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一总、二方、三合。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简介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大小小的标题、画线、加点、墨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关键所在。

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番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好一个:“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漫谈读书作文篇8
对阅读,我说不上如饥似渴,因为阅读本来就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必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呢?
我不太喜欢那些为学生开单子读世界名著的动员文章。

但也并不是说对那些世界名著就拒之千里,而是不喜欢有禁锢、有指向。

现在,我们对书确实有点孤弱寡闻,但是反反复复地强调《悲惨世界》,强调《战争与和平》,强调鲁迅,强调托尔斯泰,不是又造成了另一种孤弱寡闻了吗?
你已经走在树林里了,千万别以为寻找一片美丽的叶子而对周围灿烂的美景视而不见,如果这样,即使那片叶子在伟大,你也失去了不该失去的。

轻松一点,把阅读当成一场游戏,不要为老师的一句“这文章伟
大”,就强逼着自己去生吞活剥,优句佳句摘一大堆,硬是想挤点读后感出来,这些有时反而显得虚伪,不真实。

其实,只要心知肚明就行,在内心世界细细欣赏,慢慢品味,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别忘了,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先万别让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的光彩遮不住你不该错过的菲茨杰拉德,这些容易让人忽视的作家的作品真的是很精彩耐读的哦!从名著堆里抬起你的头,读读《快乐的人生》,读读《人生的光辉》吧!不要再呆头呆脑的问一句:“这么有名的名著也放下?”是的,放下,当它与你无缘,或者说暂时无缘的时候~~~~~
漫谈读书作文篇9
我喜欢看书,认为世界上有书的存在,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书不仅能将自己的经验转赠给他人,还能利用它的创造能力引发出丰富的启示,引导人们进行思考。

这种经验预设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在面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反而能产生新意。

比如当我们观察自然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它本来的模样,而你为什么会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你脑海中有能和这个美相感应的知识。

认为一朵花美,一棵树很美,那是因为你懂得美,这目光一定是知识的目光,是因为你的目光中有了知识的积淀,看到的才是美的。

当然,尽管文字没有视觉上震撼的冲击力,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为读者预设了一个创作者的身份,使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南宋的诗人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话本来是用来描述诗的,但是放在文章上也同样适用。

因为它们能用最精细确定的文字描写引出不可明言,难以凑泊的境界。

我试举两个极普通的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首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的一开片就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传神的描述自然会勾起我们记忆中对美好月色的回忆。


是我说过,文字的妙处就在于它为我们预设了一个创作者的身份。

张若虚笔下的月色固然很美,但是诗作也只是为我们勾勒出那种难以明言的意象。

真正来充实这些美丽文字的,要靠读者提供的回忆和想象力。

这便是文字的无限延展力,它的魅力就在于,要让你从“易尽”中望见“无垠”。

还有一个例子是《红楼梦》,当我初读到黛玉进贾府,贾母设宴接风,当时众人按次就坐,文中就提了一笔座位的安排,迎春居右边第一位,探春居左边第二位,惜春居右边第二位。

乍一看没什么,但是细看便能觉出其中的深意来,迎春是二姐,元春不在,当居右排第一,然而探春是老三,为何坐左边?其实你仔细一想便能明白,惜春她是什么身份?那是宁国府珍爷的胞妹。

探春呢?只不过是贾政一个庶出生的小姐,身份低人一截,当然坐的位置也就不同。

这还不算,后文写到众人吃饭时,门外侍奉的丫鬟有几十人,却不闻咳嗽声。

寥寥数语,将贾府里那种等级森严的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似乎闭上眼,都能够切身感受出那种压抑之感,这便是文字的魅力,用严羽的名句,正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时,所谓“郁结于心发乎内”。

作品本身必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我们阅读作品的时候不应当只是徒增对辽阔事物的想象力,还应当通过阅读来增添个人的修养。

引作家蒋勋之言“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

同样是朱门豪门前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可能都没看到。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射在文学上,成就出伟大的作品,反映出高尚的品性。

然后,我想再谈一下《红楼梦》。

作者写那些灿如夏花的生命,珍贵鲜活的少女之美,心心相印的爱情,最后却将这些美好的东西,放在那个被称作大观园的“家”里,让我看着它们凋零、毁灭。

我们在无限的伤痛和震撼之中,透过那凄美婉转的爱情与那个时代的喧嚣浮华,看到的,是作者曹雪芹对那些闺阁中奇女子的赞叹与惋惜,以及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性纯良的大爱。

其实我觉得纯粹的读书也就有这么一点作用,它能让我感受到书中的美与震撼,能够品味到其中诗意一般深远而辽阔的意境,能让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又涵养品性,并且让我能感受到那种流泪也无法形容的感动。

因为在阅读的某一个刹那,我顿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

我终于懂了,文学的美是值得终其一生去追求的目标。

漫谈读书作文篇10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