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的文化解读_黄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的文化解读
黄江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以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科技全球化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但同时带来了文化同质的现象,使得中国地域文化表现之一的传统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美学在获得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赏识的同时,其本身却因盲目模仿西方逐渐被抛弃的景观形式而逐渐消亡。

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自然观,正是解决东西方存在的种种弊端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
作者简介:黄 江(1970- ),男,江西南昌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一、全球化的背景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进程。

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同时也对地域和民族文化产生极大挑战,导致出现文化趋同现象。

反映在建筑领域,则一如《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


尽管如此,不管你喜欢与否,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在21世纪其趋势还将更加强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解读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的必要性
季羡林先生谈到:“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
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为最重要,而且就目前现状看来,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探寻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新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遗产正逐渐被世界理解和赏识,西方学者正在汲取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和古代文化遗产,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以及自然和谐寻找新的灵感启迪。

而在中国却有着大量的建设正在盲目模仿西方已抛弃的东西,1990年代以来的许多城市规划正以美国纽约式为“现代化”模仿目标,至于模仿欧美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景观大道、市政及公共建筑,更是比比皆是。

这种做法劈开了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放弃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城市与自然背景的联系,使得城市毫无个性,千篇一律。

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目前面临着传统自然审美缺失的严重问题。

中国传统人居中的“自然观”与当前的人类发展和城
市发展中生态学、美学、园林工程学的应用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所以重新全面地反悟中国传统人居的“自然观”,会对中国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有所启示,对于正确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阿拉伯语中有一句话:“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惟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

”季羡林先生也说:“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世界!”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自然观,正是解决东西方存在的种种弊端的迫切需要。

三、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的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的“自然观”指的是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所体现的关于自然的理念和审美标准,即中国传统人居美学中的自然观。

“造园的思想核心是人们的自然观念,不同的自然观念是形成不同造园体系的内在原因。

”从“自然观”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就是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本质。

3.1探源
3.1.1儒家人格化的自然观
自然山水人格化,即是在山水审美过程中,赋予自然
山水更多的人格成分。

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在对于自然山水林木的审美中,发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而后代许多自然山水审美,都沿袭着这种意识来看待山水等自然景观。

这种山水审美人格化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在对于自然山水欣赏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欣赏。

究其根源,是用伦理眼光看待一切的必然结果。

在儒家看来,最高的美就是理想的人格,最高的美感,就是对理想人格的体验,所以面对自然山水,他们的审美重心往往是放在自我人格的欣赏上,他们欣赏自然山水,往往结合着社会生活联想,自然山水的特点往往被看做是人的精神形态,在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挺拔的同时,也是在赞美人,赞美人的与自然山水特点相似的精神。

3.1.2道家“以人合天”的自然观
以天地自然之性来融化人之性的强调,导致了道家自然山水审美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在道家看来,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一种“大美”的境界,人也应该在与
自然相融中获得相应的境界。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出这样的思维模式:天如何,人亦如何。

人们以羡慕的眼光凝视着大自然的宁静和谐,或以此种境界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希望能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体验到这份宁静和谐。

正如后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那份宁静、和谐和自然,其渊源即在这里。

这种天人感应意识的确立,也就必然产生将自然人性化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景物都会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或情感,从而与人的精神相契合:“凄然似秋,暖然似冬,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古人以自己的思想逻辑构筑起独特的世界观和自然观。

无论是把自然人格化,还是把人性自然化,都显示了儒、道学说的智慧,因为它们都使自然山水的欣赏者获得一种丰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审美讲究心物感应,讲究神贵于形,讲究物我两忘,讲究神与物游的精神特征。

正是这两者的互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熏陶下孕育而成的。

3.2自然观在传统人居环境中的体现
3.2.1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大规模的建筑群,常常会依山而建,利用山势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排列。

建筑物一般不高,但却种植有高大的树木。

尤其是寺庙里类的建筑,更是常常刻意隐藏于林木之中。

中国的建筑家有时不但追求外观上与自然一致,还会最求一些迷信的东西,如风水。

中国的园林则更是如此。

园林中往往置以假山,开凿小溪,种植的花草不下百种。

置身于最高境界的中国园林之中,会使你误以为身在大自然间,而非是人造环境。

概括说来,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追求的就是尽量模仿自然。

3.2.2住居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有庭院部分
中国古代住居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有庭院部分,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小墙角的自然景观布局,三五簇竹子,一株芭蕉,片石孤峰。

山石叠堆如同西方园林的抽象雕塑,艺术体现自然美,反映出创作者的自然观念,既有依照自然的写实,也有抽象的多样变化,特别是对细节的表现,如每株花草种植,每片山石是否精心布局。

还有来自乡村的景观,例如:小桥、流水、人家。

园林中汀步石来自乡村田间涉水过河的简易垫脚石。

小桥一边有栏杆;另一边没有栏杆,也源自于乡村挑担子的需要。

3.2.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城规则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应该是整齐笔直的。

而置身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之中,感受到的是群山环抱,水溪萦绕,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不像歌德长诗《浮士德》追求壮观宏伟的无限辽阔,也没有德国画家费列德里西作品《海滨孤僧》所面对无穷天地的怅惘。

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中,人只有大自然中的一员,人与大自然永远只能和睦相处;而绝不是超越征服,大自然的野趣生机,远超过一切人造景观。

3.2.4对意境的追求
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对自然的抽象化、寓意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确定了的中国文人园林形式上发展的,进而受到参禅和绘画的影响,日益趋向于象征和写意。

青砖小庭院内,精心挑选几块山石前呼后应。

绿苔在青石上,草从缝隙中长出,白墙上婆娑着竹影,这是亦自然亦人工的境界,是诗情画意的自然。

以自然山壑溪流为其主体生活境域,石头表示某个山峦,水池表示湖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庭院梧桐树,池塘荷花,门阶缠绕的常青藤,还有窗前翠竹,这些构成了直观的视觉图画审美,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它所表现的“意境”才是设计者所执著追求的。

理解深邃宇宙中万物统一及和谐,生命价值的愉悦在于与自然完全融合一体。

3.2.5优雅的人情味
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的隐居生活与西方城堡庄园颇不相同,他们更多向往与自然山水的亲近。

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观赏愉悦的对象,更是亲身生活于其中的场所。

自然界的景观与人的生活、感情息息相关。

从整体的自然山水格局到残山剩水、一花一草都与人有着亲切的关系。

在中国的风景画中,总是充满优雅的人情味,自然界总是充满了人类的生命力,充满了炊烟袅袅的温暖感情。

画面之中总有樵夫渔翁,轻舟风帆,茅亭酒铺,行人三两。

中国山水画并不是只供观赏,而是为“畅神”、
“寄托”、
“居住”以至“游仙”审美对象。

那种荒凉的大漠河泽,恐怖威慑的风雷闪电,矛盾冲突的紧张场景,则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乡居的“慢悠悠,懒洋洋”的传统社会的牧歌图画,从理论上看,既可以看做是庄子的“与物为春”、
“凄然似秋”,人的自然化;同时却更可以说是儒道的互补,自然的人化,外在的自然山水与内在的自然情感渗透、交融和积淀了社会的人际的内容。

为庄子所发现强调的大自然的美,终于成了这种充满人间情味的美。

中国艺术品清晰地表现了其理性积淀为感性的主客体的两个层面。

总结
在历史上中国对自然认识是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中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是独特的。

以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的传统城镇和园林景观,是世界文明历史的遗产。

因此,对中国古代园林源于大自然思想的审美景观设计以及中国古代城市源于自然环境和谐的实践的认识,对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自然观的解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对于现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对于现代人地关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