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考研日语(203)真题 全文本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年考研日语(203)真题全文本翻译
一基础知识
任何人都不想见,也不想开口说话。
然后,只是一个人一动不动的呆着。
这种感觉时常会出现。
这并不是意志沮丧,而是感情沉思。
我只要看见了纯白或者纯黑的猫,不论是多少只我都想饲养。
而且,最好不要是外国品种那种放在室内养的,而是那种具有野性的能自由在户外到处跑的那种。
人工培育的那种短尾巴的也不行,要是那种天生就是长尾巴最好不过了。
不过,要说为什么(喜欢养猫)。
可以说,猫是宠物中最能贴近人类生活的。
在屋内与人同居,一起饮食,一起睡觉。
要是想叫它,如果和人合得来,用嗓子吼几下它就会过来了,反之,再怎么召唤也没用,它只会若无其事的向着另一边。
有人说“猫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实际上)经常无视人的脸色。
在庭院角落,走廊边缘,桌子上,只是一动不动的蹲着幻想着。
在它的幻想当中,也许也有肉食动物本来的野性吧。
我认为在它的内心中也许还残留着什么驯服不了的东西吧。
由此来看,我也能从中感受一些自己的内心。
不想去见别人,也不想说话,一个人呆着不动的时候,我那种消沉的感觉,只是一种伦理上的习惯,换言之,这只是世间万物的一种一般的特性,在此深处,心中的某处也潜伏着某种野性吧。
跟驯服小猫同一个道理,在人类内心中也有某种不能完全被颠覆的某种东西,很多艺术性(东西)正是在这种野性当中所萌芽的。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要素,这是建立在这种无法驯服的强烈野性的某种东西上。
当没有这种建设条件时,就失去了创造艺术的要素,生命力就变得薄弱。
猫的野性,就存在于温顺的外表所看不到的地方之中,这种野性既是猫的内在,也是它的幻想。
(人们)对于它内在的野性感到惊异和恐吼,创造了很多有关猫的传说。
有关猫的迷信传闻美化的内容居多,比如在报恩或者复仇之类的故事当中,发挥了不可思议的力量,迅速展开了(故事情节)。
二阅读A
1在我小的时候,去买东西的话,很多情况下都是没有定好价的。
因此,跟店里面的人交往熟识、买东西的讨价还价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买同样一个东西,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失败了的话,就会以高价买下。
日常积累的交情,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买同一件东西,根据对手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一旦(交流)失败的话,就会蒙受损失。
现在,商品都是定价了。
为了公平,谁都可以以同样的价格来购物。
但是,有时候也会感到一点乏味。
想掌握最重要的(交涉)要领,但是可以努力的(机会)却没有了。
想跟店里的人搞好关系,平时开始注意的(交流)也没有了。
公平换来的是,关系变得日益冷淡。
经历了数次失败后,渐渐地就记住了要领。
也就是说,店里的人就是(传授)要领的老师。
所谓“讲价”,就是作为买家也在(商品)价格上阐述自己的意愿。
不是在标定好的价格上单单决定买与不买。
进行了“讲价”之后,即使那个价格仍然很高,那也属于买家的责任。
也是是说,(按照)自己意愿,自己负责,自己判断价格是否还留有(砍价的)余地。
与之相反的是,在平等、公正的名义下,让自己来判断、负责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再加上,学校之类地方都是集体订购东西的,让人感觉(这种机会)离自己越来越来越远了。
我认为,再怎么保证公平与公正的社会中,最终保护自己的,是自己的判断力和责任。
而且,过去那种不平等不公平的购物模式,我感到能够训练人的判断力以及责任感。
平时开始就注意(搞好)关系这种要领被视为狡猾,并不是公平和平等。
但是,重新再一次审视在不平等和不公正之中掌握“狡猾”的要领,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否认了要领的社会制度,也同时否定了人际关系关系中的信赖,有一种“强制性公平”的感觉。
2经常有人指出“最近地年轻人越来越不怎么读书了。
”为什么,大人们感叹“年轻人不读书”这种现象?“如果不读书的话,会有什么坏处?”、“不读书了会失去什么东西?”我们把这个问题稍稍展开,从“通过书本得到的东西”和“没有书会失去什么”来考虑。
比如,通过书本可以得到是信息,教养,乐趣,兴奋,感动等等。
那么,在这些当中,用“没有书会失去什么”的角度来考虑,会留下什么呢。
现在正是电子媒体普及时代,大多数的知识,资讯,就算没有书也可以获得。
比起印刷媒体更加快捷,并且能更加便捷的得到各式各样的信息。
就算快乐、感动和兴奋等(情绪),由于电视音乐媒体的(高度)发展,我们能获得更多的感动,更大的乐趣。
不如可以这么说,我们进入了这样的时代:比起手捧着原作的书籍一页页地阅读,我们去看以大画面和强音响的形式被影像化的作品,获得的兴奋、感动可能得到了更多的放大。
那么回过头再来看“教养”呢,确实,看电视也好,通过电脑搜索信息也罢,或者是通过演讲会或者大学讲座,都能够获得“知识”。
如果只是单纯把“教养”作为知识来看,即使没有印刷媒体也没关系。
那么,如果没有书本究竟会失去什么呢?那就是,通过汲取知识的过程,认真考虑思索的机会。
也就是说,我认为在与资讯、知识的“格斗”过程中,能够培养思考力。
与其他的媒体不一样,以书为主的写在纸上的印刷媒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来阅读信息。
印刷媒体的情况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时而揣摩作者原意,时而探寻论证方法,换言之,与其他媒体相比,读书可以自由控制时间。
品读一篇文章,也能够有时间停下来认真思考。
不管看起来有多像是真理的句子,只有我们以平时说话那样“这是真的吗?”的(态度)去品味,才能真正明白(文章)。
一起去品味,如果充分品味句意就不能真正的理解。
看书给了我们时间,去怀疑、(揣测)表面是真理的东西。
3前些日子凯利老师在日语研讨会的课堂中,提出了一篇以“日本小孩的便当”为题材的有关日本文化的论文。
日本的小孩在学校或者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带便当。
首先(讲的是),关于小孩在学校的饮食形式,美国和日本有非常大差别。
学校不提供饮食的地方,大家都会一齐带便当去,美国人会感到有点惊奇。
在美国,自己带便当也可以,在学校的小卖部买也可以,就是带了便当再去买也没关系。
让人美国人最感到惊奇的是,日本小孩带的便当简直就像一副制作精湛的艺术品,从它可以看出母亲的手艺。
提起美国小孩的便当的话,薯片一袋,巧克力派一个,三明治或者苹果之类的东西,母亲并不是特意去准备什么。
在经常照顾我的那位老师的家力,由于父母都是大学的讲授很忙,早上孩子就自己在冰箱里面搜罗合适的食品拿走。
从这样的传统来看,黄鸡蛋搭配上绿色菠菜,装饰上红色樱桃,或者把苹果弄成兔子形状,这些一眼看上去很精美的装饰,美国母亲从来没有想到过。
从这点作者展开了众多议题:在日本“母亲”角色的重要性、通过便当的好坏来衡量母亲的胜任程度、。
母子关系的亲密性,还有,人人都要带着非常好的便当去上学的集团主义,以及,日语文化中女性的理想状态。
提到便当,我从来没有考虑到那个方面,所以觉得非常有趣。
但是,这些都真的是因为日本文化差异来的吗?我认为从根本上(这两个国家)饮食文化就不同。
在日本,便当不仅在小孩间,从各个车站开始,到各个高级酒店,都拥有要制作出“便当”这种艺术性食物的
文化。
在美国本来就没有这种文化,所有就没有产生精美的儿童便当的空间。
这样的话,在考虑母亲、女性的时候,首先必须要问一下:日本为什么会这种精美便当文化。
4以前,在企业中部长科长级别研讨会之后的闲谈中,友人提出“上司下达的命令可以允许部下去筛选吗”这句话之后,受到了某个大企业的部长训斥。
“在组织当中,对上司的命令和指示进行筛选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存在的。
”但是在此过后,出现了有更多问题的人。
令人吃惊的是,有人断言不会筛选(上机指令)的部下是无能的人。
进行了在企业中的实际调查后,已经确定了“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业务量非常多的时候,在很繁忙的工作点,对上司所有的命令都进行回应是不可能的,部下可以亲自定制一个优先顺序,一边好好地完成上司的命令,一边在业务的处理之中节约下来时间和劳力,这倒不如说是更让人所期待的事情。
不能这样做得部下,只会按照吩咐去做的人,不仅只能没有管理工作能力的这样地低评价,在社会中也是很糟糕。
还有这样的公司,管理员人事变动频繁,经常由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的管理者来巡视,这些管理者会让长期从事该业务,职场知识丰富的下属感到很蠢的指示。
而且糟糕的是,在当面被部下证明了自己下得指示有多愚蠢之后,还具有接受(意见)度量的上司并不多,那种情况下,最后就有可能发展到职场间人际关系闹出不快的结局。
就有这样的上司,宣扬“指鹿为马”的精神,虽然也有人把这种(上司)称为“笨蛋上司”,当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不合理的指示应由部下主动去过滤掉,不让上司蒙羞,仅仅对合理的指示予以实行,让业务顺畅地进行。
也就是说,在组织中的“筛选”有这样一个功能值得注意:应对过大的工作负荷和某些上级较低的可靠性,避开组织的漏洞。
B 翻译
记者:首先能请您从语言认知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讲起吗?
学者:认知科学是一个比较新的科学领域,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mind的学问”。
人们将“mind”翻译成“心理”,往往将其归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其实它是一门从多角度阐明“看、听、学习、理解”等人的“mind”的学问。
所以,认知科学聚集了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电脑科学等等各领域的研究者。
记者:我对计算机科学进入认知科学的研究很感兴趣。
学者:是这样啊。
我认为电脑会对认知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的“mind”是怎样的,可以通过电脑编程模型,对它进行模拟。
作为其应用,比如为了开发出像铁臂阿童木这样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
不过,认知科学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毕竟也是有限度的。
着再一次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的聪明。
记者:人类和机器人的“智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吗?
学者:是啊。
即使把大量的数据作为资料灌输给机器人,把人类的行为规范符号传授给它们,它们也不会变得更人类一样“智慧”。
对于人的教育来说也同样如此。
比如,虽然把大量的指数灌输给了孩子,但是未必那孩子会“变得智慧”。
人类的“智慧”不单单是从外界吸取,也可以自己来生成。
这么一考虑,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日本式的教育究竟好不好,还存在疑问啊。
包括我在内的认知科学家,已经出现仕途重新评价日本学校教育现状的动向了。
记者:有人说认知科学通过电脑得到发展,最近在学校也引入了电脑,通过电脑,老师的教育方法呀教学方案呀不是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了么?
学者:那是建立在“学校教育一出现了新的科技之后,就必须使用这个技术做些什么”的想法上的。
然后开设“电脑教育”,形成学习操作方法的教学计划。
最后,又成为了灌
输式教育。
我并不是这么认为的,难得有了集技术于一身的计算机,所以我们就应该用它来完成因没有“工具”而无法进行的教育。
三作文
在人生旅途中,有很多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他们值得我们深深地感谢。
在这些人当中,你认为最值得自己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请以“最想感谢的人”为题材,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