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水环境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水环境现状分析
程磊
【摘要】根据2015年白洋淀水质监测结果,对白洋淀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成因进行
了分析,为白洋淀环境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白洋淀;水环境质量;污染
【作者】程磊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白洋淀总面积362.8km2,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内主要由白洋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以水体为主,水域间有苇田、台地、
村庄,三者交错相间。
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其控制范围为大清河中上游地区。
直接汇入白洋淀的河流有大清河南支的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及北支的白沟引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影响,本流域天然入淀水量急剧减少,多次出现干淀。
为了防止白洋淀连年干淀,1981年起,开始给白洋淀补水至今。
“输水救淀”已经成为一项决策。
1981~1999年,从本流域上游王快水库、西大
洋水库、安各庄水库补水8次,共补水2.26亿m3,年平均补水1.13亿m3;自2000~2010年,11年间从上游三大水库补水和跨流域引水达16次之多,共补
水9.25亿m3;年平均补水0.90亿m3。
其中,2004年2月实施了“引岳济淀”,入淀水量1.59亿m3;2006年11月实施了第1次“引黄济淀”,工程补水量1.0亿m3,2008~2012年1月又相继实施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引黄济淀”工程。
2012年汛期,受“12·7”特大暴雨和洪水入淀影响,白洋淀天然入淀量1.86亿m3,2013年和2014全年未补水。
由于2014年天然入淀水量偏小,淀水位持续下降,为防止干淀,于2015年4~7月,王快、西大洋水
库再次向白洋淀补水0.4亿m3。
2.1 采样
样品来自2015年全年由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保定分中心在白洋淀淀区12个采样点,水面以下0.5m处进行采样。
采样点分布及位置:北部大张庄、留通、郭里口;南部采莆台;西部关城、端村;东部枣林庄、前塘;中部王家寨、圈头、光淀张庄。
2.2 分析项目
对各采样点采样后24h内带回保定分中心进行检测,分析项目包括:水温、pH值、电导率、透明度、矿化度、离子总量、悬浮物、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氟化物、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总磷、总氮、硫化物、硒、叶绿素、铜、铅、锌、镉、铁、锰、汞、粪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中,水温、透明度、溶解氧进行现场检测。
评价标准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Ⅲ类水质标准为界限。
2.3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通过选取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
盐指数(CODMn)5项,使用综合营养指数法,对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
计算TLI(∑)值对白洋淀富营养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如表1。
3.1 水质监测现状
从水质监测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白洋淀水体北部、西部为劣Ⅴ类水质,中部、南部、东部为Ⅴ类水质,北部、西部的污染状况更为严重。
均值各监测点白洋淀整体水质为劣Ⅴ类,影响水质类别的项目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
总体来看白洋淀水质较差,与红线考核白洋淀为Ⅲ类水质的水质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2 富营养化评价
以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5项为评价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TLI(∑)=∑Wj·TLI(j),计算各站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如表3。
白洋淀关城、大张庄、枣林庄3处营养化程度较高,其余大部分处于轻度富营养,白洋淀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
从表3中看出,虽大部分监测点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但都趋于中度富营养化边缘,富营养化将引起白洋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类、浮游生物、水生生物衰亡甚至绝迹的污染现象。
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控制白洋淀水体中的总磷、总氮是预防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途径。
通过2015年水质监测结果,白洋淀整体水质处于劣Ⅴ类,处于水质级别最差的一级,分析白洋淀污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由于上游拦蓄天然径流,白洋淀水量常年补给缺乏,需要连年靠生态补给来维持,紧靠生态补给不能根本改变水质现状。
近年来淀区大面积湿地受人为影响较严重,淀区内大面积水域被人为圈地搞养殖,大量饲料投入水中,岸边养殖场也迅速增加,废污水大部分流入淀内,超过了湿地
的自净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域周边建起众多村镇小企业工厂,其中以羽绒厂居多,生产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淀区。
村镇内人口数量增加,各家各户都是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淀内。
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夏季旅游人数的增加,淀区内机动船、饭店、度假村对水体污染也较为严重。
(1)综合2015年白洋淀水体状况可以看出,白洋淀水体质量总体较差,受污染
较重。
(2)长期以来,虽为白洋淀进行了多次补淀,但都仅维持白洋淀在最低水位以上,不能使白洋淀水量丰沛,加之近年污染加重,改善白洋淀水质已迫在眉睫。
【相关文献】
[1]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2]中国环境监督总站.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Z].2004.
[3]尹健梅,程伍群,严磊,等.白洋淀湿地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9(1).
[4]王良良,覃永晖,吴晓.环洞庭湖区村镇水资源保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