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3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
利用叠加速度经过倾角校正可得到均方根速度,
由均方根速度可以进一步利用Dix公式换算出层速度。
在反演技术成熟之前,人们经常由此方法获取层速度,
但分辨率太低(由叠加速度的分辨率决定),一般在
150米以上。
Vn2
t0,n vR2 ,n
t v2 0,n1 R,n1
t0,n t0,n1
当取某一个速度值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得 到最佳叠加效果)时,则该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 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叠加速度是由速度谱的解 释来得到的(速度谱曲线上各T0处的能量极大值对 应的速度)。
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又称为真速度,它是波沿射 线路径在某一深度点上传播的速度,定 义为深度Z对时间t的微商,即
其中C是一个常数,当流体压力等于岩石压力的一半且岩 石压力为6000磅/平方英寸时,C值可取0.85左右。
wk.baidu.com
例如,设致密砂岩基质的波速是5200米/秒, 当砂岩孔隙度为10%,且孔隙含气时(气的波速 是 430 米 / 秒 ) , 把 这 些 数 据 代 入 上 式 并 取 C=0.85,可算出此时砂岩中波速下降到2680米 /秒。如果含气砂岩的孔隙是20%,速度将进 一步降到1800米/秒。
t0,n 、t0,n1 、分别为第n层底界、顶界面的双程垂直 反射时间,vR,n、vR,n1分别为第n层底界、顶界面的均方 根速度。
1.3.3 影响速度的主要地质因素
(1) 波速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2) 波速与岩性的关系 (3) 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4) 波速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5) 波速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6) 波速与孔隙度及孔隙中流体的关系
随着岩石密度的增加,杨氏模量Ε比密度ρ有较 高的级次增加,所以当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波 的速度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从公式可以看出,同一 介质中纵波和横波速度的关系取决于泊松比:
因为大多数岩石的泊松比为0.25左右,所以纵 波与横波的速度比值一般为1.73。
(2)波速与岩性的关系 表明岩石弹性性质的参数就是上面已谈到
v dZ dt
1.3.2 不同速度之间的联系
(1)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比较 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都是对介质模型作了不同
的简化,引入不同的假设后导出的速度概念。平均速 度并不是各小层速度的线性平均,而是按各小层速度 对垂直旅行时的加权平均。
波在各小层中垂直旅行时间一般是不相等的,所 以在平均速度中,垂直旅行时间大的层的层速度对平 均速度的影响大。而均方根速度是沿着回声反射行程 的介质速度对时间取均方根值。
的几个弹性常数,因此可以说上式就是反映速 度与岩石性质的基本关系式。
在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石油勘探中的地质 问题时,还需要细致地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与 地层的岩性、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和孔隙度各 种因素的关系,特别是地震波在沉积岩中传播 速度的规律。
大多数火成岩和变质岩没有或只有很少孔 隙,因此地震波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构成这些岩 石的矿物本身的弹性性质。
1.3 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参 数。
速度公式:H=Vt/2 H是界面的深度;V是地震波传播的速 度;t是地震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界面又 返回地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速度参数—重要性。 ?作用?
地震勘探是以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 播为基础的。
岩石的弹性性质(主要表现为地震波的 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情况 也就不同,地震勘探正是利用这种关系研 究地下地层的地质构造问题的。
(1)波速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前面介绍波动方程的建立时已介绍了地震纵波
和横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 的下列定量关系:
式中 μ 、λ 为拉梅系数;ρ 为介质密度;Ε为杨氏 模量;ν为泊松比。
泊松比的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约等于0.25,只有 在最为疏松的岩石中等于0.5。可见泊松比的变化 不大。
t2
t
2 0
x2 v2
这个式子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这 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传播的,并且波速的数值就 等于式中x2项的分母的平方根。按这个思路,如果把某界 面上覆介质结构的时距曲线方程式整理成上面的形式,对 应x2项分母的平方根就称为均方根速度。利用地层上、下 界面的均方根速度可以求出层速度。
分别为第n层和第n-1层以上地层的均方根速度;为第n
层的层速度。对于平行倾斜界面层速度为
vn
( t0,n
v2 R,n
cos2
t0,n1
v2 R,n1
t0,n t0,n1
cos2 1
)2
层速度曲线
(2)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是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 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 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 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例如,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 度、叠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1) 层速度
层速度是指地震波在某一岩层(地层)中传 播的速度。地震勘探中通常讲速度一般是指层速 度,速度分层同地层的地质年代、岩性上的分层 一般是一致的,但也可能不完全一致。
在地质有利的地区(?),可以用层速度资 料来解释岩性。层速度可以由声波时差测井精确 求得、地震速度反演较准确求出,由均方根速度 粗略求得。
层速度
地震勘探中把某一速度层的波速叫这一层的层
速度,记着 vn 。层速度可以用地震测井和声波
测井直接获取,也可以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即
Dix公式:
2
2
1
t v t v 0,n R,n 0,n1 R,n1 2
v ( ) n
t t 式中:t0,n t,0,n1 分0别,n 为第0n,,nn-11层时间;vR,n v, R,n1
系,这种关系除了由波动方程导出的严格的公式和 外,在实际上有时还可以把速度与密度表示成一种 近似的线性关系,
例如对某些石灰岩和砂页岩可以表示成关系式: V=6ρ-11,式中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密度ρ的单位 是克/立方厘米。
这些经验公式具体地反映了速度与密度之间的 关系,在已知其中一个参数而要换算为另一个参数 时提供了方便。例如在计算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 如果已知V,但没有密度参数时就可以用这些公式 进行换算。
需强调的是平均速度不是各地层的层速度绝 对值之平均,而是按各地层内地震波的传播时间 加权平均。
针对经偏移处理后的数据体,在某一点的平 均速度可以理解为该点的垂直深度与该点的单程 时间之比。
平均速度
当地震波的射线垂直穿过水平地层时,平均速 度的定义是: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垂直 穿过某一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 之比。对于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是:
(6)波速与孔隙度及孔隙中流体的关系 地震波在沉积岩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
隙度和孔隙流体性质的关系问题,近年来进行 了较多的研究。这是因为岩石孔隙中含油或水 或气时,岩石的速度(以及密度)会发生变化, 因而引起波阻抗的变化,最后导致该层上下界 面反射波振幅的变化。
利用地震波振幅变化与反射界面波阻抗的关
(2)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对水平层状介质(或水平界面覆盖层为连续介
质),叠加速度等于均方根速度。 当界面倾角为φ、覆盖层为均匀介质时,均方根速
度等于叠加速度乘以倾角的余弦;当界面倾斜,覆盖 层为平行层状介质时,均方根速度近似等于叠加速度 乘以倾角的余弦;当上覆介质为不平行的层状介质或 连续介质时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复杂的倾角校 正,有时根据经验校正。
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高,变化范围小。 变质岩的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较宽。沉积 岩的速度低,变化范围大。 砂岩、页岩和较软的石灰岩,它们的结构 比较复杂,颗粒之间有孔隙,孔隙中可能充满 了流体或充填了象粘土之类软的固体物质,这 类岩石速度相当密切地与孔隙度和充满孔隙中 的物质有关。
(3)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经验表明,沉积岩中的波速与岩石密度有密切关
系来进行直接找油找气的这种技术就是所谓的 亮点技术。
下面看速度与孔隙度关系?
如果在岩石孔隙中只含有油、气或水中的一种流体,并 且当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时,可得以下关系式(又叫时 间平均方程):
式中 V——岩层波速;φ——孔隙度;Vf——流体波速; Vr——岩石基质(骨架)波速。随着流体压力的减小,上述 关系式要修改为:
(4)波速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许多实际观测资料表明:①深度和成分相
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较 为古老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②在强烈褶皱 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而在隆起构造 顶部,则发现速度的减低。
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随地质过程中构 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根据在实验室对岩石 样品的分析发现,地震波的速度与压力之间有 一定的关系,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均方根速度
均加方 权根后速平度均是再每开层 方的 的速 值度 ,传 记播 为时vR间,(即t:i)
vR
n
ti vi2
i 1
n
ti
i 1
(4) 叠加速度
在实际地震勘探中,为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 波,采用多次覆盖的野外采集技术。
在资料处理时,对一组共放射点道集上的某个 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计 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
(5)波速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
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 的增加而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埋藏深的岩石所 受的负荷大。
岩石的孔隙度越小,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 梯度也越小,例如石灰岩速度在不同深度基本 保持不变化或变化很小。不同地区速度随深度 变化的垂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还有,浅处速 度梯度较大,深处梯度减小。
1.3.4 地震资料解释中与速度有关的几个问题
(1)地震剖面上横向速度变化导致的反射层几 何产状假象
地震处理的成果数据一般是时间域的叠加 偏移数据,一般情况下其垂直剖面上的反射波 同相轴的形态基本上能反映地下地层界面的构 造形态,但是当地下存在速度异常体时,会产 生速度异常体下方地层界面的反射形态与实际 地层界面形态不一致的现象。
1.3.1 常用的速度概念
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但 很难精确测定。因为严格说来,即使在同一种 岩层中的各个不同部位(甚至同一部位不同方向 的速度也不同,这就是岩层的各向异性)地震波 的传播速度都是不同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精确地表示应当是地层中 各点坐标的函数V=V(x,y,z)。
由于实际很难精确地确定这种函数关 系,只能对极其复杂的实际介质作简化, 建立各种简化介质模型,并引进各种速度 概念:
第1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
1.1地震剖面的产生 1.2与解释有关的基本概念 1.3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1.4地震的分辨能力与薄层的概念 1.5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为什么 会这样?
同一地点得到的地质柱状图、速度测井曲线和地震记录
思考题:
名词解释:地震子波、波阻抗、信噪比、振幅、频 谱
重点:
速度的基本概念:常用的速度概念、不同速度之 间的联系;地震的分辨能力与薄层的概念:地震勘探 的分辨能力、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薄层的定 义。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原理。
n
hi
v
i 1
n hi
v i1 i
式中:hi ,vi分别
是每一层的厚度 和速度。
王12 -4井
VSP 测井 平均 速度 与东 营综 合速 度对 比图
平均速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平均速度
VSP AC
(3)均方根速度
费玛原理,即“波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程传播”。在 均匀介质中,所需时间最短的路程是直线,因而均匀介质 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即
在均方根速度中,层速度高的影响大一些,并且 均方根速度近似地考虑了层状介质中地震射线的偏折 效应。
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相比各有优缺点。 平均速度能较好地描述炮检距为零的情况,设计 井深、进行时深转换时要用它。 均方根速度考虑了射线通过界面透射时发生的偏 折,对炮检距为零的射线,它不如平均速度准确;但 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均方根速度逐渐准确起来,但炮 检距过大时,它的精度降低。?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什 么因素有关?
理论研究和大量实际资料证明,地震波 在岩层中传播速度与下例因素有关:
岩石地质年代 埋藏深度 岩性 密度 孔隙度 孔隙中流体等有关
速度和上述因素有关的若干弹性性质有 关。
由于目前石油地震勘探主要利用纵波, 在谈到波速时,除特别说明外,都是指纵 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