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
目录
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
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中期末通关
1.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

此次会议( )
A.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B.提出了和平夺权的方式
C.首倡工人阶级专政学说
D.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主义的诞生。

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的坚持下,大会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这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排除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和平夺权的方式。

排除C:首倡工人阶级专政学说的是马克思主义。

排除D:此次会议并没有解决革命领导权问题。

2.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

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答案】A
【解析】俄国1917年革命都是在一战的背景下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没有解决和平问题,需要通过十月革命来解决;十月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给予广大人民群众以民主权利。

因此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努力实现和平民主,故选A项。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

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

十月革命后的《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而二月革命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D项。

3.“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据此可知,上述材料出自( )
A.《四月提纲》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判断该文献指的是1917年4月发表的《四月提纲》,提出俄国革命应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即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A项正确;1917年11月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十月革命后为满足人民的愿望,布尔什维克党颁布《和平法令》,《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法令》中颁布了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4.关于十月革命的解释和评价,长期存在着两种视野,其中一种主要是从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及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脉络中展开的;而另一种视野则着眼于帝国主义、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

这两种视野的共同点在于( )
A.追溯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渊源
B.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国际地位
C.忽视了俄国特殊的历史环境
D.承认了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一种主要是从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及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的脉络中展开的”“另一种视野则着眼于帝国主义、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可知,第一种视野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第二种视野强调十月革命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这两种视野均是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强调了其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而非历史渊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和国际地位,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特殊的历史环境,故C项错误;D项说法只符合第一种视野,错误。

故选:B。

5.1918年夏,苏俄政府为了集中力量粉碎敌人绞杀新生人民政权的企图,实行了某种经济政策。

但该政策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表现出社会主义初期实践在模式选择上的幼稚性。

这一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苏俄)。

据本题材料“为了集中力量粉碎敌人绞杀新生人民政权的企图”“社会主义初期实践”可知,这一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所学,1918年——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开始施行,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工业化是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目的是建立工业化强国,排除C项;据所学,1927年底,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6.1921年,苏俄的一些政治事件暴露了革命队伍本身存在着深刻的幻灭感。

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进行得太快了。

于是,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这样就出现了战略上的退却。

这一妥协和退却( ) A.阻碍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 B.动摇了工农联盟的根基
C.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和发展
D.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

时空是1921年(苏俄)。

据材料“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进行得太快了。

于是,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可知1921年列宁认识到当时苏联社会主义进行得太快,要向资本主义妥协,实行战略退却,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这一政策为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这一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缓和了当时苏联的政治危机,排除BD项。

故选C项。

7.1928-1941年,苏联在冶金、机械制造、机器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仪器仪表等工业部门中新建了近9000个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

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据材料可推知( )
A.苏联模式制度具有一定优越性
B.苏联模式完全摒弃了市场经济体制
C.西方经济大萧条决定苏联经济发展
D.苏联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28—1941年,通过两个多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反映出苏联模式制度具有一定优越性,A项正确;完全摒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西方经济大萧条只是客观背景,不能决定苏联经济发展,排除C项;据所学,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其农轻重经济结构比例逐渐失衡,排除D项。

故选A项。

8.下表是苏联集体农庄的相关数据。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B.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C.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集体农庄数、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集体农庄的比重、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断上升,公有制比重不断增加,说明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排除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集体农庄无法反映工业强国,排除D项。

故选C项。

9.1918—1920年苏俄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国家经济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 )
A.是苏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B.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国家宏观调控
C.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
D.日后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成为日后阻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是苏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发展做出指令性的计划指导,而不是对经济发展加以部分宏观调控,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只有在大危机时代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

10.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后提高到了33%。

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

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材料反映出苏联当时的积累率过高,即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占比大,而用于人民生活消费的部分占比小,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B项不符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C项不符题意,排除。

11.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作为苏俄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过的一种经济政策与措施,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和目标指向。

从本质上看,它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都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保住和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采取的是军事政治措施,新经济政策则更多地诉诸经济方面的手段。

正因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政治性目标,所以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实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致最后被取消。

材料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经过艰辛努力和曲折探索,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落后国家不具备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而必须另寻一条新的道路。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率先夺取政权,这样做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但是,由于过渡的起点发生了变化,因此,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的直接过渡理论来指导落后国家的过渡实践,否则就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述森《论学界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过度”解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答案】(1)
(2)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苏俄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本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因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政治性目标,在实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致最后被取消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2)根据材料一“都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保住和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苏俄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二“终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时期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得出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根据材料一“正因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政治性目标,所以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以致最后被取消”得出因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政治性目标,在实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致最后被取消。

12.(2023·河南开封高一下期末·18)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国家弊端充分的显示出来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D.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可知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成为可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排除A项;没有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只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3.(2023·山东烟台高一下期末·17)“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现在和平发展已不可能,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高潮分别是指()A.二月革命、巴黎公社B.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二月革命D.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苏维埃......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和平发展路径,因此第一次革命高潮为二月革命,七月流血事件发生后,列宁等人认为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因此提出暴力革命,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并未提出“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排除A、C项;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革命,但并未提出“彻底消灭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口号,排除D项。

14.(2023·江苏扬州高一下期末·18)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报告中,着重阐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该报告()A.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表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
C.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D.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俄国资产阶级……重要性”可知,列宁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应逐步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即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故选D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的应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此时无产阶级专政尚未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掌握政权,排除B 项;二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排除C项。

15.(2023·福建福州八县高一下期末联考·28)参加十月革命的部分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进而也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
C.诱发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D.促成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由“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可知,这是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即鼓舞了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故选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而不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而不是强调其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而不是对俄国国内的意义,排除D项。

16.(2023·河北张家口高一下期末·19)1921年,俄国饥荒迅速席卷而来,这场饥荒引起坦波夫省农民叛乱。

据镇压叛乱的图切哈夫斯基将军说,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以及在地方上拙笨地、甚至是极为残酷地执行余粮征集”。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积极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B.国家与农民关系亟待调整
C.社会主义革命已提上日程D.市场经济受到进一步排斥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21年,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叛乱,苏俄必须尽快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来稳定政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国内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引发叛乱,不涉及国内外敌对势力,排除A项;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已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叛乱,需要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改革余粮征集制,与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受到进一步排斥无关,排除D项。

17.(2020·辽宁东北育才学校等多校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7)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B.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D.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现象出现在“苏俄”时期,再根据题干中“自制造火车头至开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主张停用货币”,可知该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此可知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选B项;既然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该状况出现在列宁执政时期,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这
种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题干中所述及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18.(2023·云南楚雄高一下期末·11)列宁曾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形势分析道:“经济的极度破坏因1920年的歉收而更加严重,同时大工业又不可能迅速恢复……”面对这一形势,苏俄政府()
A.调整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B.进一步强化余粮收集制的实施
C.试图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D.着手制定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基于余粮收集制的持续实施严重伤害了工农联盟,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故选A项;面对经济困难的处境,苏俄政府调整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未体现苏俄政府进一步强化余粮收集制的实施,排除B项;1920年的苏俄刚刚结束战争状态,尚未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排除C项;苏联政府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列宁去世后,排除D项。

19.(2023·安徽滁州高一下期末·1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依据这一观点,苏俄(联)()
A.加快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1921年列宁认为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于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允许私营企业的一定程度发展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故选C项;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了社会主义业化,时间不符,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

20.(2023·湖南永州高一下期末·13)1938—1939年苏联个体农民所拥有的母牛数量由62万头减少到38万头,羊的数量从211万头减少到71万头,母猪的数量由8万头减少到5万头,马的数量由46万头减少到27万头。

到1939年,平均每户个体农民所拥有的任意一种牲畜都不足一头。

这说明()
A.苏德战争使苏联农业遭到巨大破坏
B.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对牲畜的需求减少
C.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苏联农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