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集成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4期
《四川蚕业》作者简介:罗暕煜(1993-),男,大学,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家蚕品种选育工作。

文献信息:罗暕煜,贾晓虎,李永斌,等.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集成进展[J].四川蚕业,2020,48(4):42-44.
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集成进展
罗暕煜
贾晓虎
李永斌
郑梦娇
李应菊
刘万巧胡丹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
61401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蚕桑产业在传统农业中极具代表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紧缺、产业转型发展困难等现实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蚕桑科学家着手研究人工饲料养蚕技术[1]。

近年来,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进展明显加快,特别是2008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立[2],并结合小蚕共育模式集成推广,将人工饲料养蚕这一技术问题推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高速路。

家蚕人工饲料育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紧张等具体问题,还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蚕桑行业的现行发展模式[3],为我国蚕桑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1家蚕人工饲料的研发与适应性蚕品种选育1.1
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发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开始了家蚕人工饲料的研发工作,但由于条件限制与成本问题未能在生产中进行试验[4]。

90年代之后,紧随蚕桑行业集约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在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上尤其是在其配方、防腐剂、成型剂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同时在配套的饲育方式与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新的尝试[5]。

1998年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等对传统人工饲料的成型机、防腐剂等进行了改良,使用玉米粉代替了成本较高的琼脂、卡拉胶,不仅具有良好的成型与保水性能,而且在饲育成绩上也超过了前者[6]。

此后针对传统蒸煮粉体饲料不耐贮存、给饵加工程序复杂、对环境要求过高等不利因素进行了改良。

2005年使用膨化饲料机成功制成了膨
化型家蚕颗粒人工饲料[7-8],具有储存运输方便、给饵便捷、饲育成绩优良等优点[9]。

同时根据不同的桑叶粉含量,制成了M 0、M 30、M 35等具有不同选育用途的颗粒饲料,大大简化了人工饲料选育种工作流程,为下一步人工饲料定向选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保鲜生产技术的提升,更适于小蚕共育模式推广的即开即用型蒸煮粉体饲料逐渐被众多小蚕共育试验点采用。

相比于干燥颗粒饲料具有营养成分更加全面、饲育成绩更接近于桑叶水平等优点[10]。

经过几十年间的不断努力,我国家蚕人工饲料低成本配方及饲料相关配套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今后的家蚕人工饲料育由实验室走向实用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适应人工饲料的家蚕新品种选育
在人工饲料育产业化的要求下,众多家蚕品种选育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广食性品种选育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代方银等采用甘蓝对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600余份材料进行了广食性筛选并建立了多个系统的广食性资源品系[11]。

崔为正等利用M 0、M 10等含不同桑叶粉量的颗粒人工饲料建立了多个优质的广食性蚕品种系统,包括“ZH G ×春54”“优食1号”“优食2号”和“广食一号”等优良品种[12-13],其中2对品种已经通过家蚕新品种审定。

基于现行家蚕品种,张桂征等利用人工饲料连续五代筛选,建立了“两广2号”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系,并在小蚕共育中达到了实用化要求[14]。

2018年周文林等针对现行推广蚕品种“秋丰×白玉”,采用系统育种
42
2020年第4期《四川蚕业》
法,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定向选育,并结合大蚕省力化条桑育试验,初步培育出适合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的蚕品种[15]。

西南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及多家育种单位均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人工饲料蚕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人工饲料小蚕共育
在传统小蚕共育模式中,集约化、省力化一直是共育的发展方向,这非常符合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要求。

相较于传统桑叶小蚕共育,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在节省成本、人工及饲育工序上优势明显,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2.1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模式的探索
在人工饲料配方基本稳定后,家蚕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模式的研发与推广逐步走向产业化。

近几年大量报道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成果。

江苏省如东县、浙江省海宁县等地近年来集成了家蚕人工饲料培育技术体系,把饲料和养殖过程分离,降低养殖风险,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模式推广道路。

并总结了“优食1号”、“菁松×皓月”等品种小蚕共育经验[16-18]。

邹邦兴等以M30粉体人工饲料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资源及现行品种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饲育方法、饲育技术流程进行研究,历经3年6代,筛选出了部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健康好养的品系,并对比不同饲育方法,形成了完整的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技术体系[19]。

“桂蚕5号”对饲料的摄食性较好,发育整齐度高,蚕体质量较大,虫蛹生命率、全茧量有所增加[20]。

在王安皆研究基础上,黎莹莹等利用“桂蚕5号”开展小蚕共育实用性推广并取得成功[21]。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建立了适用于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的蚕品种种质资源库,并着力于小蚕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推广。

2018年“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种植业主推技术,并编制了浙江省地方标准《1~3龄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规程》[22-23]。

2.2人工饲料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小蚕共育饲养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要求温湿度控制精确度高、饲育环境清洁度高及操作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伴随而来的高成本高投入也成为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机械化养蚕的日益兴起,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的配套技术也陆续研发推广。

针对小蚕人工饲料饲养过程的饲育特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及宜宾农科院、南充蚕种场、苏稽蚕种场等四川省内研发机构建立了多种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小蚕人工饲料技术集成。

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小蚕工厂化养殖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等,具有智能化、省力化、精准化等特点,满足了人工饲料小蚕共育的饲育要求,为家蚕人工饲料从概念走向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3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建议
3.1不断加强人工饲料配方工厂生产标准化
目前,并没有成熟的配套人工饲料生产标准,人工饲料养蚕效果直接取决于饲料原料的稳定,但很难保证生产原料的稳定性。

专业生产家蚕人工饲料成本较高,如何将家蚕人工饲料生产标准化成为今后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3.2因地制宜进行家蚕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模式推广
蚕桑产业分布广泛,地区差异性、品种差异性较大。

人工饲料小蚕共育,首先面临缺乏适应人工饲料及其饲育模式的专用品种等现实问题。

其次,现阶段研究中,共育小蚕发育不齐、综合成绩难以匹敌桑叶育,需要分地区、分品种认真分析原因,研究配套技术,做到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

3.3加大科研力度尧培养专业人才
现阶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但研究水平不高、专人研发人员欠缺,相关研究同质化明显,集成技术创新性不够。

针对同一具体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解决思路。

推广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模式,需要共育试验点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素质过硬,而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所缺乏的。

参考文献院
[1]杨明观.日本家蚕人工饲料研究概述[J].广东蚕丝通讯,
1964(3).
[2]崔为正,张升祥,刘庆信,等.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
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J].蚕业科学,2016,042 (001):3-15.
43
2020年第4期
《四川蚕业》3.2单粒缫丝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蚕品种选育时更多的采用蛾区选择,家蚕育种中,需要区分不同亲本间的丝质差异,个体选择时必须以单粒丝质成绩来体现。

现行缫丝体系采用工业集团(多粒缫)缫丝成绩,体现多粒蚕茧的平均成绩。

本次试验仿照多粒缫丝的蚕茧处理、缫丝方法,将多粒缫丝成绩转化为单粒缫丝成绩,分年季、分品种计算主要丝质指标。

因在类节和疵点的识别等操作方面的误差,不同缫丝方式获得的丝质成绩会表现出一定差异,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通过多年季相关丝质指标成绩分品种排序。

不同缫丝方式获得成绩一致性越高,以单粒缫成绩表示丝质性状优劣就越准确,体系就越完善。

多年多季同品种试验,两种不同的缫丝方式得出的主要丝质指标成绩排名吻合度高,说明单粒缫与多粒缫同样能区分试验品种主要丝质性状的优劣。

由此,建立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
以此评价单粒丝质是可行的。

利用阆中场开发并已投入使用的家蚕育种管理智能系统,将上述原始数据录入单粒缫原始数据输入窗口相应表格中,智能生成(已将上述相关丝质成绩计算公式,编入电脑程序)年季亲代内一粒缫丝质成绩调查样表、年季品种内一粒缫丝质平均成绩调查样表、年季品种间一粒缫丝质平均成绩样表。

作为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的试验初报,因试验重复次数不多,试验数据相对较少,得出的结论可能还没有完全反应两种不同缫丝方式的差异,还需继续重复试验,减少人为因素等试验误差,通过多年多季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趋于实际,建立的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祚忠.茧丝检验[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5.100-124.
(上接第38页)[3]钱忠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009):117-118.
[4]刘伟强,林健荣.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进展[J ].广东蚕
业,2007(01):45-48.
[5]刘健.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00(005):336-337.
[6]崔为正,王伟东.以玉米粉为成型剂的稚蚕人工饲料
的研究[J ].蚕业科学,1998(4):210-214.
[7]崔为正,季树敏,刘发余,等.广食性杂交组合小蚕颗
粒人工饲料育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6(001):13-18.
[8]程安玮.家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研究[D ].山东农业大
学,2002.
[9]杨海.家蚕品种ZH G ×春54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育
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40(32):15896-15897.[10]戴建忠,冯建琴,林蔚红,等.秋丰×白玉人工饲料适
应性品系小蚕人工饲料育效果试验[J ].中国蚕业,2020(1):24-26.
[11]代方银,鲁成,向仲怀.家蚕保存系统广食性种质的
检出与培育[J ].蚕学通讯,2003,23(04):3-8.[12]韩益飞,缪文军,孔旭东,等.春蚕期ZH G ×春54小
蚕颗粒饲料饲育试验报告[J ].江苏蚕业,2013,35(003):11-13.
[13]徐欣,郭晓琪,刘庆信,等.广食性蚕品种“广食一号”
对不同人工饲料和不同龄期饲养的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鉴定初报[J ].中国蚕业,2013,34(003):37-41.[14]张桂征,张雨丽,祁广军,等.亲本连续五代人工饲料
选育对两广二号F 1代杂交种的影响[J].广西蚕业,2012,000(001):9-12.
[15]周文林,叶爱红,曹锦如.蚕品种“秋丰×白玉”人工
饲料摄食性定向培育研究[C ]//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6]徐劲.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观摩研讨会在
如东召开[J ].江苏丝绸,2018,N o.251(Z1):54.[17]韩益飞,金欣烨,李长铭,等.春蚕期菁松R ×皓月小
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报告[J ].中国蚕业,2019,40(3).[18]孔旭东,李长铭,韩益飞,等.春蚕期优食一号稚蚕人
工饲料共育试验报告[C ]//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9]邹邦兴,周安莲,郭俊英,等.四川蚕区人工饲料养蚕
生产实用化研究[J ].四川蚕业,2019.
[20]王安皆,娄齐年,李化秀,等.桂蚕5号人工饲料育试
验初报[J ].广西蚕业,2019.
[21]黎莹莹,张桂征.广西小蚕规模化人工饲料共育在广
西试养成功[J].广西蚕业,2019.
[22]曹锦如.杭州综合试验站启动适于全龄人工饲料工
厂化饲养的蚕品种资源库建设[J].蚕学通讯,2019,039(001):53.
[23]曹锦如.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
度进展[J].蚕学通讯,2018,038(004):31-37.[24]青学刚,陈小平,尹红,等.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
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效果[J].中国蚕业,2019(2):48-50.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