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不拒乞丐入内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不拒乞丐入内读书
“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不拒乞丐入内读书
素材:2011年1月18日,杭州图书馆成了热门话题:常常有乞丐和拾荒者到杭州图书馆阅览,图书馆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而图书馆却因此遭到一些读者的投诉。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就是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投诉者说的这句话,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数千次。
为求证,记者连线了褚馆长,然而,一向低调的他婉言谢绝了媒体的采访。
几经辗转,记者找到杭图办公室主任。
“这也算新闻吗?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刘主任惊讶地说。
记者来到杭州图书馆,除了外面漫天飞雪,一切如常——自修室内几乎满座;白发的老人戴着耳机安适地窝在沙发上听音乐;阅览室里有民工模样的人静静翻书。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据悉,目前的杭州图书馆,正在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
多向运用
众生平等,人所共知;作为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有权利阅读。
但图书馆进去乞丐和拾荒者像个传说,几天便红遍网络。
一、从公共图书馆行为的角度,适用论题:①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②零门槛开放,向文明迈进;③公益精神不动摇;④做好服务,传递温暖;⑤以人为本,熠熠生辉;⑥用尊重赢得尊重;⑦不是新闻的新闻。
二、从一些读者投诉图书馆的角度,适用论题:①学会与所有人相处;②尊重他人的权利;③扔掉习惯性偏见;
④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⑤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⑥物质不富足并不代表精神贫穷。
三、从乞丐与拾荒者的角度,适用论题:①懂得享受公共资源;
②边缘人也有文化需求;③注意在图书馆里,你是一个读者;④人会
被环境所改变。
四、从社会反响的角度,适用论题:①媒体,你反思了吗?②人人都需要有尊严地生活着;③将人格尊严回归进行到底;④巨大反响背后的思考;⑤加强享受公共资源意识;
⑥建设文明、成熟的社会任重道远。
论证示例
例1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
公平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理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
公平的社会环境,指的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
有权选择离开。
”馆长表示,公共图书馆的精神就是要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要给那些得不到教育机会的阶层提供学习机会。
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成功,而图书馆就是他们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苏格兰的穷孩子安德鲁·卡内基,就是到美国后通过免费的图书馆自学成才,并经营钢铁工业成为巨富的,他一生捐建了2500多座图书馆。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农民工开放是知识之暖,是文明之暖,是平等之暖,是公益之暖,期盼这样的“暖闻”能够有蝴蝶效应,激发起更多地方的“暖闻”诞生。
例2学会与所有人相处图书馆向乞丐开放,无非是承担了应有的责任。
但依然遭到了一些读者的投诉,引发了他们的不满。
这说明在不少人的心中、社会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对贫弱者排斥的情绪。
这种排斥情绪带来的社会表现,在不少城市的公共场合并不鲜见。
不愿和拾荒者一起挤地铁,厌恶和农民工一起乘坐公交,乞丐在过街天桥上露宿,有的人捂着鼻子侧身而过。
表层的社会排斥可能是一个“白眼”,深层的社会排斥可就是交往、观念、教育、职业等等的排斥。
“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不要介意和贫弱者“共处一室”。
存在就是合理,别因为自己的成见与狭隘
把合理消失掉,不要做一个所谓高高在上的人,这样是对自己修
养的最大的损害。
“学会与人共处”已成为全球化的一种基本学习需要。
请从自身做起,培养同情心和爱心,使自己具有宽容和理解以及尊重精神。
例3媒体,你反思了吗?
为何杭州图书馆向乞丐及附近农民工免费开放,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为何会震撼无数网友让大家心中涌起阵阵感动?这说明,农民工、乞丐等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等被忽视到了何等程度!
通常,在很多人的眼里,诸如农民工、乞丐是不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也没有和自己一起进入图书馆、商场、娱乐场所的权利的。
因为媒体中农民工是来自乡下,没有文化,干最累最脏最苦的活儿;乞丐则很脏,或多或少有身体上的缺陷,是被城管驱赶的对象。
媒体从未展示过农民工、乞丐具有和常人一样享有公共资源的权利,某种程度上,正是媒体的选择性注意,造就了公众的刻板成见。
所以,大众传播媒体必须客观、公正地报道,呈现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生活积极的一面,只有偏见从媒体上消失,有关农民工、乞丐的刻板成见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故事掘金
请你分析《救人的办法》这则故事,谈谈运用其中的相关材料,可以论证哪些论题。
“救命哪!”呼救的声音惊动了正在附近做活的几个人,他们同时朝呼救的地方跑去。
原来是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水井里去了。
甲说:“应该马上去找一根绳子来。
”乙说:“应该去找一根竹篙。
”丙说:“应该去找个长梯子。
”但他们都没有动。
眼看井下的人已经不行了,三个人站在井台上焦急万分,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移动脚步。
这时又跑来一个人,他二话没说,连忙顺井壁下到井里,把那小孩救了上来。
十个知道怎样去做的人,不如一个去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