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对联试题类型与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的主题、对象、时间以及氛
围等内容。
规范性,即符合对联在字
02 数、词性、结构和平仄上
的基本要求。
03
关联性,上下联在内容上
的相对、相反或顺承关系。
一、混乱词语排序型
【题型示例】下面两组词句分别出自南京莫愁湖棋楼和陶行
知先生题晓庄学校对联,请把它们组合成正确的上下联,然
后把正确排序填在相应横线处。
【参考答案】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
二、联句分组配对型
【题型示例】请把下面八句话分别组成相应的四副对联,然 后按上下联顺序分别填写字母。
A.蜀中献策三分鼎 C.古洞云深气吞南海 E.楼头欲觅题诗处 G.江上犹闻裂帛声
B.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D.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F.宇内驰名五岳尊 H.香山霞蔚春满西湖
【解题要领】此题是“仿照上例”进行的一道仿写题,而仿 写的实质是对联。答题时首先要分清对联的类别,如婚联、 寿联或名胜联等,本题则是“激励警醒自己”的哲理警句类— —座右铭。其次,要围绕拟写的话题“治学”或“修身”。最 后要注意试题后的相关要求,而“不论平仄”则是对题目难 度的一种放低处理。
【参考答案】①卧薪尝胆英雄志;悬梁剌股学子心。②山高 自有行人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7.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 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8.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面对高考频频出 现的对联试题, 大家需要注意明 确以下几点
【参考答案】雄文冠世倾海洒江。
四、根据文字自拟型
【题型示例】座右铭是写在座位旁边,意在激励警醒自己的 话。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期间曾写下这样的座右铭:贵有 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请你 仿照上例,以“治学”或“修身”为话题,写一则座右铭。
要求:①发人深省,有内涵;②不得抄袭;③不论平仄。
(4)节奏相合。上 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 富于音乐。 (6)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 谓结构等等。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 “宽对”。高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参考答案】 AFEGDBCH
三、据出句拟对句型
【题型示例】请根据下面写滕王阁的上联,拟写相应的下联。
上联:杰阁凌霄落霞秋水;
下联:
。
【解题要领】对句时除了注意对联的基本规范:字数、词性、 结构与平仄外,还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关联性,即内容上的 相互联系。如本题要在始终围绕滕王阁的基础上来进行构思 立意,然后或绘景或叙事,或写人,或抒情等。
高考对联:试题类型与解析
一、对联的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 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 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5.对比法:上下联内容互相对比(类似句内自对)。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
五、根据图画自拟型
【题型示例】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根据漫画内容和主题拟写一副对联。
【解题要领】对于图文转换类对联试题,首先要根据图画的标 题、内容与相关文字读懂图画所反映的内容和揭露的社会现象。 如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学校束缚住学生,对孩子在文化上大肆进 行的填充式教育问题。然后在把握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撰 写,在拟写对联时可从大处立意来概括点题,也可以小处嵌入 主题词来处理。对于本漫画可嵌入关键字“补”。
【解题要领】解决此类试题首先根据每句的字数分组,然后 根据每组中联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最后根据联句 意思、词性、结构或平仄找出对句即可。如由七字句缩小为A、 E、F、G为一组,然后由句子尾字“鼎”和“处”的仄声确定 为上联,最后根据词性与短语性质就可以把“蜀中”来对“宇 内”等词句了。同理可得E对G,其余八字联亦同。
A. ①似水 ②流尽 ③柔情 ④六朝春 ⑤几时
上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下联:
。
B. ①五谷不分 ②大事必闻 ③四体不勤 ④才算
学生 ⑤小疑必问 ⑥孰为夫子
上联:
;
下联:
。
【解题要领】对于排序型试题,首先按词性与结构进行相应分类, 然后根据联句主旨、意思及平仄进行组句,最后明确上下联。如A题, 按照词性与结构关系,可确定“似水”对“如棋”,“流尽”对“争 来”等,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对于B题,先按词性与结构把“五 谷不分”“四体不勤”、“大事必闻”“小疑必问”和“才算学 生”“孰为夫子”各自分组。因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中“分” 与“勤”平仄不相对,且都含有“不”字,所以不能分别出现在上下 两联中,因此只能为一句。再根据语义先后关系就可排列为“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根据上下联偶数字的平仄相对关系可排列出“小疑必 问大事必闻”。然后据联句意思可排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和“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最后根据上联尾字上仄下平的要 求分出上下句。
三、补写对联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上(下)联规定的主题。 第二步,根据主题确定上(下)联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上(下)联的词性、句式。 第四步,第四步,根据已知联的词性、句式确定补写联相应的对字、对词。
四、对联撰写方法
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 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 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 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 方面和本质特点。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者乾坤。
【参考答案】强塞硬补堪称苦;味美食全才有甜。
二、创作对联的原则: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 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的主题、对象、时间以及氛
围等内容。
规范性,即符合对联在字
02 数、词性、结构和平仄上
的基本要求。
03
关联性,上下联在内容上
的相对、相反或顺承关系。
一、混乱词语排序型
【题型示例】下面两组词句分别出自南京莫愁湖棋楼和陶行
知先生题晓庄学校对联,请把它们组合成正确的上下联,然
后把正确排序填在相应横线处。
【参考答案】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
二、联句分组配对型
【题型示例】请把下面八句话分别组成相应的四副对联,然 后按上下联顺序分别填写字母。
A.蜀中献策三分鼎 C.古洞云深气吞南海 E.楼头欲觅题诗处 G.江上犹闻裂帛声
B.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D.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F.宇内驰名五岳尊 H.香山霞蔚春满西湖
【解题要领】此题是“仿照上例”进行的一道仿写题,而仿 写的实质是对联。答题时首先要分清对联的类别,如婚联、 寿联或名胜联等,本题则是“激励警醒自己”的哲理警句类— —座右铭。其次,要围绕拟写的话题“治学”或“修身”。最 后要注意试题后的相关要求,而“不论平仄”则是对题目难 度的一种放低处理。
【参考答案】①卧薪尝胆英雄志;悬梁剌股学子心。②山高 自有行人路;水深不乏破浪舟。
7.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 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8.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面对高考频频出 现的对联试题, 大家需要注意明 确以下几点
【参考答案】雄文冠世倾海洒江。
四、根据文字自拟型
【题型示例】座右铭是写在座位旁边,意在激励警醒自己的 话。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期间曾写下这样的座右铭:贵有 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请你 仿照上例,以“治学”或“修身”为话题,写一则座右铭。
要求:①发人深省,有内涵;②不得抄袭;③不论平仄。
(4)节奏相合。上 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 富于音乐。 (6)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 谓结构等等。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 “宽对”。高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参考答案】 AFEGDBCH
三、据出句拟对句型
【题型示例】请根据下面写滕王阁的上联,拟写相应的下联。
上联:杰阁凌霄落霞秋水;
下联:
。
【解题要领】对句时除了注意对联的基本规范:字数、词性、 结构与平仄外,还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关联性,即内容上的 相互联系。如本题要在始终围绕滕王阁的基础上来进行构思 立意,然后或绘景或叙事,或写人,或抒情等。
高考对联:试题类型与解析
一、对联的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 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 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5.对比法:上下联内容互相对比(类似句内自对)。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
五、根据图画自拟型
【题型示例】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根据漫画内容和主题拟写一副对联。
【解题要领】对于图文转换类对联试题,首先要根据图画的标 题、内容与相关文字读懂图画所反映的内容和揭露的社会现象。 如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学校束缚住学生,对孩子在文化上大肆进 行的填充式教育问题。然后在把握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撰 写,在拟写对联时可从大处立意来概括点题,也可以小处嵌入 主题词来处理。对于本漫画可嵌入关键字“补”。
【解题要领】解决此类试题首先根据每句的字数分组,然后 根据每组中联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最后根据联句 意思、词性、结构或平仄找出对句即可。如由七字句缩小为A、 E、F、G为一组,然后由句子尾字“鼎”和“处”的仄声确定 为上联,最后根据词性与短语性质就可以把“蜀中”来对“宇 内”等词句了。同理可得E对G,其余八字联亦同。
A. ①似水 ②流尽 ③柔情 ④六朝春 ⑤几时
上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下联:
。
B. ①五谷不分 ②大事必闻 ③四体不勤 ④才算
学生 ⑤小疑必问 ⑥孰为夫子
上联:
;
下联:
。
【解题要领】对于排序型试题,首先按词性与结构进行相应分类, 然后根据联句主旨、意思及平仄进行组句,最后明确上下联。如A题, 按照词性与结构关系,可确定“似水”对“如棋”,“流尽”对“争 来”等,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对于B题,先按词性与结构把“五 谷不分”“四体不勤”、“大事必闻”“小疑必问”和“才算学 生”“孰为夫子”各自分组。因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中“分” 与“勤”平仄不相对,且都含有“不”字,所以不能分别出现在上下 两联中,因此只能为一句。再根据语义先后关系就可排列为“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根据上下联偶数字的平仄相对关系可排列出“小疑必 问大事必闻”。然后据联句意思可排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和“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最后根据上联尾字上仄下平的要 求分出上下句。
三、补写对联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上(下)联规定的主题。 第二步,根据主题确定上(下)联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上(下)联的词性、句式。 第四步,第四步,根据已知联的词性、句式确定补写联相应的对字、对词。
四、对联撰写方法
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 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 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 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 方面和本质特点。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者乾坤。
【参考答案】强塞硬补堪称苦;味美食全才有甜。
二、创作对联的原则: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 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