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教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讲创新管 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过 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社会管理的理
论,提出“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
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 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这样一个 新的思想,实现从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 控向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 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教 材
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
一、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命题。*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 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 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 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 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 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 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三、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
第一,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 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 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 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 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第二,社会管理中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 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 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 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 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 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 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 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 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
群众在反对强拆
各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 生
瓮安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晋宁事件
三个焦点问题:征 地拆迁、劳资关系 和环境保护,征地 拆迁导致的群体性 事件占50%左右, 环境污染加上劳资 关系问题引发的群 体事件占到30%左 右,其他的占20%
呼格吉勒图
疑罪从无
、
、 呼格吉勒图案承办官员冯志明现任呼 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呼格被枪决 后,包括冯志明在内的诸多警官都因 为“迅速破获大案”而获得从二等功 到通报嘉奖的表扬。
、
5、社会矛盾从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
“三化” 进程加快涉及的征地拆迁有增 无减,大量矛盾相互交织。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 进程显著加快; 政府发展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与群众不 愿拆、不想拆、拆得慢相交织。
第三,社会管理更多地是表现为从自身主 观意愿出发管控社会,想当然地自上而下 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 新的实现形式,它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 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 商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符合整体 利益的公共政策。
第四,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 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 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 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 治理行为者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 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3、需求结构从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基本需求的标准在逐步提高; 公民的权利需求和政治诉求增加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从生存问题向公平问题转变
社会各种潜规则 产生的不公平感, 同工不同酬,同 城不同酬,垄断 行业形成的垄断 收入,公积金的 差距,教育的不 公平,医疗卫生 司法不公平等 。
社会治理的特点至少有四个 方面:
第一是多元主体; 第二是民主协商; 第三是健全法治; 第四是以人为本。
何谓“法治”?
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虽然有不同的 理解,但其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精神则是 公认的。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 从而将法律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更是一种 精神、一种社会信仰、一种思维习惯、一种 生活方式。只有在法治社会里,人们的基本 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公众才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与 “人治”的恣意性、政策的非稳定性相比, 法治乃理性之治、长效之治、普遍之治,因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连续多年成为群众最关 心的热点焦点之一。
·数据说话
数据1:我国基尼系数长期处于高位
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
Fra Baidu bibliotek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 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称,中国的 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为 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
数据3 :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
·
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且 持续下降。
与此相比,美国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居民可支配收入 占比一直保持在73% 以上。
2、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
1978年以前: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表 示分化不大,差异不大,整个社会的 流动性小。
二、为什么加强和创新 社会治理
一、观察当前中国基层社会形势的三个着眼点
1、人口突破13亿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我国人口内地已经 达到 了 13.4亿人。 最 新 统 计 数 据 , 2014年末中国大陆 总人口为136782万人。
13多亿的人口规模会产 生什么样的效应呢?
3、城市化率突破50%
2007年,我国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的“民间”是与“政府”、“官方” 相对应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中“官”与“民” 相对应的角色关系,容易让人误解民间组织是与政府相 对应甚至是相对立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组织 这一称谓。
社会组织称谓的提出和使用,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这类 组织存在的片面认识,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这类组织 的共识。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 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半失业者阶层
2.1% 1.5% 0.6% 5.1% 4.8% 4.2% 12%
22.6% 44%
3.1%
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一是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
逐渐明晰;(居住地、内部认同)
二是向上流动率降低,阶层复制现象增多; 三是一些社会阶层群体相对社会地位下降; 四是中产阶层发育速度放缓。
以前,我们更多地谈的是社会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过后,我们更加强调 社会治理。
二者的区别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 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什么是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 政府、社会组织、企 事业单位、社区以及 个人等众多行为者, 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 伴关系,依法对社会 事务、社会组织和社 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 理,最终实现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过程。*
社会组织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 如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 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 区别不大。与政府、企业相区别,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 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
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
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 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数据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 2 0 1 3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03:1
城乡对比明显
六盘水2014年城镇和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21168元和 6791元,差距比3.12:1。
2002年初 中 国 社 科 院 发表了《当代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以职业 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 、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全 国社会成员划分成10个阶层。
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
2014年六盘水市城镇化率达到44.5% ,较2013年增加1.02个百 分点,比全省40.01%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
“城市病”
人口无序集聚 交通拥堵严重 能源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恶化 房价居高不下 安全形势严峻
二、当前基层社会的深刻变化
1、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 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社会基层开始,财富 增长扩散。这是我们改革的普惠期。20世纪 90年代之后,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聚,向少 部分地区集聚,这是利益调整期。基层群众 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导到贫富差距加大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过 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社会管理的理
论,提出“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法
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 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这样一个 新的思想,实现从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 控向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 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教 材
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
一、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命题。*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 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 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 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 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 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 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三、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
第一,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 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 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 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 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第二,社会管理中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 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 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 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 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 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 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 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 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
群众在反对强拆
各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 生
瓮安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晋宁事件
三个焦点问题:征 地拆迁、劳资关系 和环境保护,征地 拆迁导致的群体性 事件占50%左右, 环境污染加上劳资 关系问题引发的群 体事件占到30%左 右,其他的占20%
呼格吉勒图
疑罪从无
、
、 呼格吉勒图案承办官员冯志明现任呼 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呼格被枪决 后,包括冯志明在内的诸多警官都因 为“迅速破获大案”而获得从二等功 到通报嘉奖的表扬。
、
5、社会矛盾从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
“三化” 进程加快涉及的征地拆迁有增 无减,大量矛盾相互交织。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 进程显著加快; 政府发展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与群众不 愿拆、不想拆、拆得慢相交织。
第三,社会管理更多地是表现为从自身主 观意愿出发管控社会,想当然地自上而下 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 新的实现形式,它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 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 商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符合整体 利益的公共政策。
第四,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 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 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 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 治理行为者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 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
3、需求结构从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基本需求的标准在逐步提高; 公民的权利需求和政治诉求增加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从生存问题向公平问题转变
社会各种潜规则 产生的不公平感, 同工不同酬,同 城不同酬,垄断 行业形成的垄断 收入,公积金的 差距,教育的不 公平,医疗卫生 司法不公平等 。
社会治理的特点至少有四个 方面:
第一是多元主体; 第二是民主协商; 第三是健全法治; 第四是以人为本。
何谓“法治”?
古今中外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虽然有不同的 理解,但其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精神则是 公认的。法治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 从而将法律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更是一种 精神、一种社会信仰、一种思维习惯、一种 生活方式。只有在法治社会里,人们的基本 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公众才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与 “人治”的恣意性、政策的非稳定性相比, 法治乃理性之治、长效之治、普遍之治,因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连续多年成为群众最关 心的热点焦点之一。
·数据说话
数据1:我国基尼系数长期处于高位
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
Fra Baidu bibliotek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 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称,中国的 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为 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
数据3 :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
·
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且 持续下降。
与此相比,美国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居民可支配收入 占比一直保持在73% 以上。
2、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
1978年以前: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表 示分化不大,差异不大,整个社会的 流动性小。
二、为什么加强和创新 社会治理
一、观察当前中国基层社会形势的三个着眼点
1、人口突破13亿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统计,我国人口内地已经 达到 了 13.4亿人。 最 新 统 计 数 据 , 2014年末中国大陆 总人口为136782万人。
13多亿的人口规模会产 生什么样的效应呢?
3、城市化率突破50%
2007年,我国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的“民间”是与“政府”、“官方” 相对应的,反映了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中“官”与“民” 相对应的角色关系,容易让人误解民间组织是与政府相 对应甚至是相对立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组织 这一称谓。
社会组织称谓的提出和使用,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这类 组织存在的片面认识,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这类组织 的共识。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 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半失业者阶层
2.1% 1.5% 0.6% 5.1% 4.8% 4.2% 12%
22.6% 44%
3.1%
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一是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
逐渐明晰;(居住地、内部认同)
二是向上流动率降低,阶层复制现象增多; 三是一些社会阶层群体相对社会地位下降; 四是中产阶层发育速度放缓。
以前,我们更多地谈的是社会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过后,我们更加强调 社会治理。
二者的区别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 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什么是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 政府、社会组织、企 事业单位、社区以及 个人等众多行为者, 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 伴关系,依法对社会 事务、社会组织和社 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 理,最终实现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过程。*
社会组织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 如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 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 区别不大。与政府、企业相区别,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 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
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
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 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数据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 2 0 1 3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03:1
城乡对比明显
六盘水2014年城镇和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21168元和 6791元,差距比3.12:1。
2002年初 中 国 社 科 院 发表了《当代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以职业 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 、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全 国社会成员划分成10个阶层。
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
2014年六盘水市城镇化率达到44.5% ,较2013年增加1.02个百 分点,比全省40.01%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
“城市病”
人口无序集聚 交通拥堵严重 能源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恶化 房价居高不下 安全形势严峻
二、当前基层社会的深刻变化
1、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 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社会基层开始,财富 增长扩散。这是我们改革的普惠期。20世纪 90年代之后,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聚,向少 部分地区集聚,这是利益调整期。基层群众 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导到贫富差距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