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相关文档)共10张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相关文档)共10张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学的“结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中借用过来的。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帕森斯正式将结构和功能连起来使用。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 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讨论
我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数量问题、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
➢近代日本、中国学者的翻译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概念的解释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 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齐美尔、 涂尔干等。
2、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 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代表:韦伯、吉丁斯 等。
人口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Lord of the Flies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社会”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因素(如传统习俗、道德宗教等)、人口政策等。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人口金字塔”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变动的类型,分为增长型(又称年轻型)、缩减型(又称老年型)和静止型(又称稳定型)。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2、两个级数
▪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只能是算术级数增长。 ▪ 因此,人口增长大大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速度,如果不加干预,必将人口过剩、食 物匮乏
3、抑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
▪ 积极性抑制: 增加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手段:战争、瘟疫、饥荒、疾病等
▪ 预防性抑制: 限制出生人数。 手段:晚婚、避孕、杀婴、节欲
2、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
▪ 2000年: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1990年为5.6%)
▪ 60岁以上已接近1.41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 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的1/2。
▪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11%。到2040年,中国老年 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2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 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
▪ 0-14岁:28979万人,占22.89%;15-64岁:88793万人, 占70.15%;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
同四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 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 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如此循环往复,使人口发展呈现为一种 波动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
▪ 过剩人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
▪ “两种生产”的原理: 生产本身可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 人自身的生产,前者是根本性的,决定人 的生产。

4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4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二、公社社会




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 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如家庭、宗族、氏 族。 1、血缘关系 是指人的先天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 存在,因而通常认为,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 系,不过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 种族——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而作的区分,使之 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制的人中分支。 氏族——是原始社会中有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的 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 的、物质的基础。这里是指狭义的环境。 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空间、地域中直接或 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必须资源的各种自 然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越来 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4、文化要素 任何社会,都包含了人类通过智慧和心智 而创立和积累的文化,如语言、习俗、艺 术、宗教、法律、制度、道德、价值观等, 也包括各种物品。 文化之所以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因为文 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了社会。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 加,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 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 们之间的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一切关系的基 础和本质。

宏观社会制度研究、 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群体关系研究 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等。 让人们从宏观的高度去了解和认识社会的 全貌和架构。把握社会运行的整体趋势。






二、微观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如 个人、 角色、 群体、 组织、 社团、 社区等。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及其构成
人旳社会属性: (1)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旳能力。 (2)人有能动性。 (3)人类有共同旳生活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旳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 有目旳、有意识活动旳人。
主体性:人能够主动采用自以为合适旳行为旳特征,即人是从事 社会实践旳主体。 人旳活动具有一定旳能动性、发明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社会旳构成要素 第三节:文化
一、社会旳含义
1、我国典籍中旳社会 社:①祭祀土地神旳地方。
②古代旳一种乡村基层组织。 ③民间社团:诗社、茶社等。 会:集会、聚会,如“庙会” 社会:指民间旳、有一定联络旳人形成旳社会活动形式。
2、社会学中旳“社会”
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 月19日—1857年9月5日) 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 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是法国著名旳,哲学家、 社会学、实证主义旳创始 人。
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 (1823年4月27日–1923 年12月8日)英国社会 学家。他为人所共知旳 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之父”,所提出一套旳 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 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 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四、文化旳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文化旳多样性
宏观层面来看,文化可分为不同旳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中观层次来看,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地域群体等都有自己旳文化。
2、文化旳相对差别性
(1)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旳,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旳 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组员旳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 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提组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 有旳文化。 反文化则是对现存社会秩序旳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 旳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一、性质: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三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二、特征: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2、简述社会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含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二、构成要素: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2、社会关系;3、社会行动;3、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化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一、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二、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三、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四、明确生活目标;五、培养社会角色;4、什么是代沟,如何解决代沟问题: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解决代沟的方法:一、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5、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的迅速变迁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迅速的社会变迁是使青少年社会化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寂下来即使被更新的观念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实际上处于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东西;有时,这些不断涌现又很快变化的东西还可能会削弱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这对青少年社会化是一个威胁;对后发展的、开放的社会来说,“时间压缩”的效应十分明显;时间压缩是指本来在某一社会中的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在另一社会中的较短时间又反映出来的现象;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压缩现象,这使得新的社会现象的发生比较密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青少年的社会化也遇到了挑战;6、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实质是什么:一、含义: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二、实质: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7、联系实际,谈谈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一、产生原因:一是,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二是,不能深入群众,缺乏信任度;三是,不能艰苦奋斗,“三公消费”比较普遍;四是,不能以身作则,缺乏号召力;五是,不能有效地做好信访工作,过早的投入警力;二、解决办法:第一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时的应对,包括对话宣泄、教育疏导、分化瓦解、重点转移、利益问题解决、强行驱散、依法处置等,现在还是这么做的;我比较关注的是对话宣泄和利益问题解决;教育疏导还是一种不对等的角色关系,他有气,你要让他有发泄的地方,不要堵人家的嘴;如果有利益诉求,要通过有关利益的手段解决问题,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第二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测;有的学者对此专门作了课题研究,提出建立社会稳定度的指标;他们发放了大量问卷,通过问卷寻找一些维度,通过维度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表示这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度处于什么状态;第三种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包括提高社会公平度、设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建设法治社会、实现人性关爱、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提高国民心理承受力、协调人际关系、掌握国民心态、公共信息透明;建立社会安全法机制,就是社会应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范围内提供一定的条件,让社会成员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诉求,这就是一个安全阀;8、社会角色扮演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一、角色混淆;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二、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这就是角色紧张;三、角色冲突;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四、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9、简述家庭的特征与功能:一、特征: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对夫妻双方亲属同等看待;二、功能:1、生物功能;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两个方面;2、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3、抚育功能;在一般家庭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任务;4、赡养功能;在传统社会养老责任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当年老的父母不能以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时,子女就自然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5、休息与精神满足;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工作之外人们活动的另一重要场所,发挥着休息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满足的功能;10、试比较家长制与科层制管理的异同: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一、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B 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置;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E终身制;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受个人经验、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因而完全依据个人经验已无法对其进行管理,家长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新出现的管理方式一科层制所代替;二、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有一套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严格履行的活动规则;B、职能分工明确;C、管理权力分层;D、职务规则是专门性的;E、科室之间以及职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关系;F、管理权力来源于职务,而不依附于具体个人;科层制的优点在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组织活动开展;所以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但是,科层制也有它的不足,它的最大缺点是忽视人的主动性,只强调照章办事,行为受规则约束,而不讲灵活性、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11、试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影响,他力图按照自己理解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来构建他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方法;一、阶级划分的条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认为,阶级是由于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的不同而产生的;每个人既有可能向更高的阶级地位升迁,也有可能下降到更低的阶级地位;任何人在市场获得成功就是上层阶级;韦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为五个:有产阶级;知识阶级、行政管理人员阶级、小资产阶级由商人和小商店主等传统职业人员组成和工人阶级;二、社会分层的标准;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所谓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个人能够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简单地说,即经济收人和财富的多少;所谓政治标准,又称为权力标准,权力可以产生于对匮乏的供给和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可以产生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组织中的地位,还可以产生于法律和其他因素;所谓社会标准,即声望,是一个人得自他人的肯定的评价和社会承认,它决定于个人的身分、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根据社会标准可以区分地位群体;韦伯认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可以各自独立,他主张用这三项标准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12、结合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说明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帕累托认为精英循环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所代替的政治现象,他认为历史上的政治变迁不过是不同类别的精英之间的恒久性流动罢了;在实际的阶级循环中,统治精英总是处于缓慢而又不断的变革之中,要想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精英,就要面对扑面而来的竞争,这就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压过其他的竞争者,同时,也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其他的浪头盖过, 在上进的激情中爆发自己,永远不落人后;也要在理智的深海中找回一丝宁静;从帕累托的经营循环理论,可知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意义有:第一,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第二,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三,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由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对有能力的人的一种奖赏,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系统注入强大的活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3、简述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一、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血缘关系是农村社区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社区居民大多数可以在本社区内找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血缘关系在社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居民之间有无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之亲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特征;二、农村社区的政治结构;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村的广袤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策略,国家权力对农村的渗入较小;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是在无为而治基础上的长老统治;现代农村的村落政治很大程度上受社区生活的影响,并带有社区的特征;三、农村社区的职业结构;传统农村的职业分化很低,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分工是职业分化的主要形式;集体经济时期,受国家的城乡分工政策的影响,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职业结构更加单一;直到70年代,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才发生新的变化,农村社区也在发生新的变化;14、简述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中国社会学家大多从4个方面来考察社会问题的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判定一种社会现象是否为社会问题,应从以下4个方面来考察:1、发生的情境;2、价值、规范和利益几个方面的失调或破坏;3、并非由个人或少数人引起或所能负责的;4、必须有多数人或整个社会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应考虑它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问题的性质和社会后果等4个方面;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4种要素构成: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2、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3、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意;4、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15、简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源于前人的思想;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人口的过速增长,从而成为现代理论的开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集中反映于他的三个主要观点:“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个抑制”;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食物的生产与人口的生产并不是协调的;由于土地肥力递减率的影响,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却按几何级数增长;两个抑制: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道德抑制”;马尔萨斯是站在贵族阶级立场上阐述其人口理论的,他敌视下层阶级,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对贫困的影响,受到了学者和思想家们的严厉批评;16、谈谈你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理解: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因此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第二,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第三,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第四,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二、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是:一、历史及文化原因: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耕文化崇尚大家庭制度,有多子女偏好,这使得我国有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二、政治方面的原因:建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政府对快速的人口增长没有采取抑制政策,甚至对之予以赞赏,这在客观上鼓励了人口增长;三、人口惯性:人口惯性是指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人口过程的影响,我国年轻人口比重大,决定了人口规模还要扩大;受已往生育高峰的影响,我国人口增长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周期性;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17、谈谈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不同的社会生活范围内有不同的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由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另一种是虽然未能在理论上表现和表述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遵循的习俗性规范;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一个人认同了某种道德规范,它就会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当他未能遵循这种道德时它就会出现内在的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产生愧疚和自我谴责;这样,道德就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法律那样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但对遵从该种道德的人来说,其社会控制力不亚于法律;任何社会,特别是社会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另外社会上存在多种道德原则,奉行不同价值观的人从事共同活动常常压缩着道德发挥作用的空间,在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更受到挑战;18、什么是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有何功能:一、社会指标是一种量的数据,是用来量度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社会指标能够使我们在价值和目标方面判别出我们现在处于何处,我们正往何处去,以及评价某项专门计划及其后果;社会指标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指示器;二、社会指标体系可以对人类活动的效果进行测量和反映,从而对社会规划、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有:1、系统地反映社会状况;2、进行社会计划;3、监测和预测社会的变化;4、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 手段
2.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可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4.具有经济效益
一、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
态,促进青年一代政治社会化 3.现代教育可为政治制造舆论
奴隶社会:培养奴隶主贵族 封建社会:各级官吏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及统治人才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政治的制约作用
(三)制约教育内容
奴隶社会:“六艺”、“七艺”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宗教神学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
二、社会政治的制约作用
(四)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权
(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 模和质量
1.决定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单位:万人)
1991 1997 2003 2005
小学 12164 13995 11690 10864
初中
高中
↑ 4014
723
5249 ↑ 850
↓ 6691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5 ↑
6215 ↓ 2409
四、社会人口的制约和影响
(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 模和质量
古代
近代
现代
教学内容
无自然科学
有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为主
教学方法
口耳相传
直观教学等
现代技术 与手段
教学组 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 多种形式 织形式
二、社会政治的制约作用
(一)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 导权
1.从组织上 2.从法律上 3.从经济上 4.从思想政治教育上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课件.ppt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课件.ppt
28
二、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一)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二)教育的传递功能 (三)教育的筛选功能
29
三、教育功能的结构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 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指教 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 尤其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 生的作用。
二、社会政治的制约作用
(四)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权
“二馆唐”在:皇隋亲的贵基戚础和上宰,相中功臣央子设弟有。国学子额学50、人。 国太子学学、:四文门武学三品(以似上大官学员属的大子学孙。性学质额)30、0人。 太书学学:、五算品学以、上官律员学的(子似孙属。专学科额5性00质人)。 六 四学门。学还:设七有品崇以上文官馆员、子弘孙文(馆50和0人医)学和。庶民崇中的 优文异馆之:人归(东80宫0人直)辖。。学额弘1文30馆0人:。归门下省 书直学辖、。律“学二、馆算学”:为是收专藏科书性籍质、的学校校理,书面籍向八 品和以研下究官教员授的儒子孙家及经庶典人三。位学一额体各5的0人场。所。
(二)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人才直接为政治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
态,促进青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政治社会化 3.现代教育可为政治制造舆论
25
一、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1.现代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 2.现代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交流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新
26
一、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21
引言
河南省委决定,筹措资金6.5亿元, 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筹措资 金2.89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工程建设。
河南省财政将通过政府采购方式, 投资6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新 配置课桌凳,学生将不再自带课桌凳。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化功能
塑造人格
社会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各种途径,塑造个体的人格和价值 观,培养合格的公民。
传承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承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个体了解和遵守社 会规则。
促进个体发展
社会鼓励个体发挥自身潜能,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个 体的全面发展。
社会问题与挑战
04
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的形成
社会是在人类长期进化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初的人 类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生活等方式形成了原始社会,随着生 产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
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
社会不公
指社会成员之间在权利、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 象,如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问题。
贫富差距
指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可能导致社会紧张 和冲突。
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还可能引发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等。
社会保障不足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或投入不足,导致许多 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 日益严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等。
资源枯竭
许多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采可能导 致资源枯竭,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和
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 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社会鼓励和支持政治改革与创新,推动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ppt

教育与社会发展.ppt

2020-5-24
谢谢阅读
15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4.社会政治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奴隶社会:奴隶主子弟 封建社会:教育等级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双轨制
2020-5-24
谢谢阅读
16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作用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
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造成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2020-5-24
谢谢阅读
7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 规格
单向
文化的交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 体的文化相互传播的过程。
双向或多向
2020-5-24
谢谢阅读
38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和手段:教育、贸 易、战争、移民、旅游等。
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教育要经过去劣存优、吸收精华、剔除糟
粕的选择过程。 青年一代对新东西敏感,容易接受新的文
化。
2020-5-24
谢谢阅读
39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新 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条有
效途径。 创造新的科技成果,更新和发展文化。 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各方面的
人才 教育培养文化巨人和时代精神。
2020-5-24
谢谢阅读
40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博士后社会学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后社会学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后社会学社会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探索和解释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角色、关系和层次的总体,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互动方式。

作为博士后社会学研究者,理解社会结构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社会学中与社会结构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 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组织、角色和关系的总体。

它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要素。

2.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一种社会形式,如政府、学校、企业等。

3.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身份和所担任的相应职责,如父母、教师、医生等。

4.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二、社会结构的层次和类型1. 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关注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组织,而微观层次关注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 社会结构的类型社会结构类型包括功能结构、制度结构、文化结构和空间结构等。

功能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和角色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制度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制度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文化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文化要素的组织和传承方式;空间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空间要素的布局和使用方式。

三、社会结构的功能和影响因素1. 社会结构的功能社会结构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可以提供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联结和协作,还可以为个体提供身份认同和参与感。

2. 影响社会结构的因素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

历史因素是指社会历史的进程和演变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文化因素是指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习俗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经济因素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四、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挑战1. 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文化一、什么是社会1.1社会的涵义A、语源学中的涵义• 中国:社,一指祭神处;二指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三指志趣相投者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

社会:民间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结合成的团体。

• 西文:Society一指人类的共同体;二指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三是与国家相对立之概念。

B、社会学中的涵义:• 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斯宾塞,超级有机体;• 基本共识: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社会也是个与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存在形式,如公民社会。

C、社会的三层内涵: 1)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共同兴趣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 3)社会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的关系体系,关系又成为人们共同活动规范。

1.2 社会的类型1.21 社会的性质: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由种种规范和制度所构成,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

唯名论:认为个人及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先在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认识社会是以认识个人为基础,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个人。

1.22 社会的类型;宏观类型(从演变形态看):如孔德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说;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阶段说;具体类型(从联结纽带看):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家族;地缘共同体,如邻里村落;业缘共同体,如经济、政治、教育组织;还有兴趣共同体。

1.3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1.4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与发展功能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 规格
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教育 只能与生产于一体。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 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 需经学校培养和训练。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蒸汽机 电气化 电子计算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和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生产劳动的基本条件:劳动力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的能力
体力 智力
自然生长 过程中获得
通过教育 和培训获得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可能的劳动力
转化
一般的劳动力
加工
经验型劳动力
训练
体力型劳动力
培训
现实的劳动力 专门的劳动力 科学型劳动力 智力型劳动力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现代生产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以科学技 术为基础。
现代生产要求劳动者在驾御生产资料从事 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要求劳动者必须科 学化、技术化。
现代生产的工人不仅有直接使用生产工具 的人,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 科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现代生产必须加强劳动者即大量操作 者的培养。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制约教育目的 3.制约教育内容 4.通过政治机构制约受教育权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第一,政治通过国家机关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进 行直接领导。
第二,社会政治通过法律形式,对教育具有控制 作用。
教育原理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各派历史哲学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1、神学历史观: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最高力量。

2、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

3、自然主义历史观:或者将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或者将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因此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②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P104)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一)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1、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孔德和斯宾塞创立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孔德: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家庭、阶级、种族以及城市和社区构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社区是社会的器官。

斯宾塞:社会机体由营养系统、循环系统和调节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1、社会有机体的涵义——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等。

2、社会有机体的特点:①它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②它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③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统一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经济结构的含义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2.社会学中的“社会”概念 社会学中的“社会” 社会学中的
社会: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 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 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 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 社会是指由一定联系、 社会是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 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 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 体系。 体系。 社会的涵义( 社会的涵义(第27页): 页 社会的本质(马克思): ):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 社会的本质(马克思):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 体系。 体系。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重点提示
社会的概念、涵义与本质; 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关系的涵义;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一、社会源自涵义“社会”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其使用则完全不同于 今天的涵义。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指土地之神,或 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籍中有时也指“社”是志同道合集 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 如“二十五家为社”。“会”是指“集会”,有聚集之意。 “社”与“会”联用始于唐朝,指在节日里某个地方举行 游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动。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一 词是在近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在西方,英语“society” 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大约在明治年间, 日本学者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成汉字“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 的“社会”一词才有现代通用的涵义。
三、社会的特点
• 1、多样性 • 2、复杂性 • 3、变动性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认为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个人行 动的产物;认识社会要以认识个人为基础, 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 评价:指出了社会产生的本源、站在人文主 义的视角看社会(以微展宏),强调人的 行动对社会建构的意义,但过于夸大人的 主观作用。 社会的性质:社会是人的社会并对个人有一 社会是人的社会并对个人有一 定的制约作用。 定的制约作用。

社会因素名词解释

社会因素名词解释

社会因素名词解释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社会因素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人们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等。

社会因素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包括未受人类影响的、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即原生环境,以及受人类影响而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称为次生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为非物质环境,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如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人口、科学知识等,以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

近年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社会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结构、社会的具体活动过程、社会运动的规律 等;文化注重的是社会活动的结果,
• 内容不同:文化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的精神现象,
它只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与文明
•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
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 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
•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自然环境
•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
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 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
•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影响生产布局与职业构成 •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习
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生 态问题 。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
系联系起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静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 口质量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 人口数量: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总和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含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准 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 社会因素: • 经济 • 政治 • 科学技术 • 教育 • 文化 • 人口政策
(四)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要素与人
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 主要表现: • 数量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 素质上,在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
人数偏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
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其价值而言 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他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 物质文化。
•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哲
社会集团的变动。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的
发展
(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
•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
构对人口的增长与结构产生影响。
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 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
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三、文化的特征
1、地域性: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地方性。它意味着在特 定的地域内呈现着较为相近、相似或 相同的文化特征,使它们和另一地域 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或差别。
• 2、历史性: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下形成,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 变。
• 3、多样性:不同国家、民族、地区
或者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把握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教学要点:
• 自然环境的涵义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 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 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 社会与人口关系的处理____ • (1)大力发展经济;(2)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保持适度人口;(3)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优生优 育;(4)发展教育,提高民族健康素质;(5)
第三节 社会的纽带——文化
• 一、文化的概念 • (英)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
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 力和习惯。”
• 结构上,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文化结构等,与物质生产、社会生活 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 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②少儿性别比继续失调; • ③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快; • ④人口素质差,主要是体质差、文化水平低; • ⑤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 ⑥人口分布不平衡。
• 动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
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
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 时也包括人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它通
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 人口社会变动: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

• 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积极结
果,也有消极后果。
•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高
•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 • 1798年,《人口原理》 • “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人类生活
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 对人口的限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
制”,
• 中国人口学家马寅初: • 《新人口论》:中国人口增殖太快,而人口的迅
速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影响了工 业化进程,也影响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及整 个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科学、艺术、道德等。
二、文化、社会与文明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文化属 于社会的范畴。
• 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对文化起着决定和
支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 文化与社会有别: • 概念内涵不同:社会概念注重的是社会关系、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