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的复习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角》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和度量、对顶角性质、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2、地位与作用
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又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二、复习目标分析
1、掌握角的概念、表示方法,补角、余角、对顶角、角平分线及性质;
2、会进行角的度量、计算、比较,会画直线的垂线;能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对于角的定义和多种表示方法并未作深入研究;
2、能力基础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
3、困难预设
将实物抽象成图形,再从图形抽象成符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比较薄弱,,规范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能力相当欠缺。
因此,在涉及到角平分线、垂直、互余、互补的几何推理时,学生会感觉无法做到说理明白条理,相当棘手。
四、复习策略分析
1、精心设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第一关:基础关。
我设计了四个题目,它们包含了本章全部教学内容。
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抽取知识点,形成本章网络图。
第二关:巩固提升。
旨在巩固知识点的应用。
通过一系列变式题、开阔视野。
第三关:拓展延伸。
设计了一道中考题,既应用本节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成果。
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
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认定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
出示复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将以闯关的形式复习本章内容。
让我们一起喊出闯关口号:快乐大冲关,欢迎来挑战!(学生情绪瞬间高涨)
(二)出示闯关题目 第一关:基础关
(闯关规则: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每个题目分别应用什么知识。
时间5分钟!)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意一个角都可以用表示顶点的字母来表示。
B 、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C 、周角是一条射线 ,平角是一条直线
D 、用可以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的角,这个角是150° 2、已知 ∠A=57°28′30″,∠B 与∠A 互余,∠C 与∠A 互补, 那么 ∠B= ;∠C= ; 3、点O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O
E 、O
F 平分∠BOC 和∠AOC , (1) OE 与OF 的位置关系是 。
(2) 图中∠2的余角有 。
(3) 图中∠1的补角 有 。
4、如图,AB 、CD 相交于O ,且∠1=∠2问∠3=∠4吗?为什么?
F
E
O
A
B 1 2
3 4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他们给出提出三种解法:
方法一:∵∠AOD= ∠BOC ∴∠1+∠3=∠2+∠4(对顶角相等)
又∵∠1=∠2 ∴∠3=∠4
方法二:∵∠1=∠2 ∴∠1+∠BOD=∠2+∠BOD 即∠EOB=∠DOF
∴∠3=∠4 (等角的补角相等)
方法三:∵∠1+∠3+∠AOC=∠2+∠4+∠BOD (平角的定义)
∠AOC=∠BOD (对顶角相等)∠1=∠2
∴∠3=∠4
(三)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各题分别考查了角的什么知识?并相互叙述它的内容。
(四)请学生针对每个题目抽取知识点,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网络图。
投影知识点让学生识记。
成功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巩固提升
(闯关规则:用最短的时间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2、 A. 如果∠1+∠2+∠3=90°,那么∠1、∠2、∠3三个角互余
3、 B. 对顶角不一定相等
4、 C. 不相等的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5、 D. 不存在这样的两个角,它们相等同时又互补
6、2、如图,∠AOB=60°,OD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
射线OC平分∠AOD,射线OE平分∠DOB,
则∠EOC的度数= 。
D
C
B
E A
O
变式题1:若∠EOC=38°则∠AOB=。
总结规律: 若 ∠ AOD= x °,∠ BOD=y °,则 ∠ EOC= 。
变式题2:若OD平分∠AOB ,OE 平分∠AOD 。
∠EOD=20°则∠AOB= 。
变式题3.如图 ,∠AOB =90°,∠AOC =40°,OD 平分∠BOC ,则∠BOD 的度数是 ( ) A 22° B 23° C 24° D 25°
3、(2012北京)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射线OM 平分∠AOC,若∠BOD=76°,求∠BOM 的度数。
(学生讲解变式3板演第三题)
成功进入第三关!
B
O
D
A
E
ך
M A
B
C
D
76°
O
第三关:拓展延伸
(闯关规则:可以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四个人合作一起完成相关任务,看哪个小组表现好!)1、过一个角的顶点,在这个角的内部引1条射线,共形成个角(包括原来的角)?
如果引2条,3条这样的射线呢?、。
猜想:如果在这个角的内部引n条射线,共形成个角?
(学生讲解自己的做法,其他同学补充)
恭喜你,闯关成功!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反思:
知识网络图: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的复习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对于角的定义和多种表示方法、比较度量、角平分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等知识并未作深入研究;
3、能力基础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
4、困难预设
将实物抽象成图形,再从图形抽象成符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比较薄弱,,规范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能力相当欠缺。
因此,在涉及到角平分线、垂直、互余、互补的几何推理时,学生会感觉无法做到说理明白条理,相当棘手。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复习策略
1、精心设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第一关:基础关。
我设计了四个题目,它们包含了本章全部教学内容。
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抽取知识点,形成本章网络图。
第二关:巩固提升。
旨在巩固知识点的应用。
通过一系列变式题、开阔视野。
第三关:拓展延伸。
设计了一道中考题,既应用本节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成果。
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
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效果分析
取得的效果:
1、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通常以简单的知识点呈现,大容量的强化训练代替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明确复习要求,然后设计闯关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最后通过自主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归纳小结。
这样既注重个性发展又兼顾了全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这是知识的整合,又是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是一节成功的复习课。
2、创新教学过程,让数学复习生动有趣。
通常的数学复习课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
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糊了“教”与“学”的界限,寓“教”与“学”为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展开。
通过自主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数学复习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精选的题目新颖,层层递进。
设计的三关问题,每关都有闯关规则,又有一定的目的性。
第一关的四个题目就包含了本章所有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抽取每个知识点,绘制本章知识网络图。
第二关的三个题目,注重了变式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变角度,变方法,变图形。
学生思维开放性很大,解题思路宽,思维活跃。
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有趣。
相比之下传统的复习课就显得呆板。
4、创建了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融,。
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帮助。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整个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通过展示,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
强调算理,链接中考,思路开阔。
既复习本章知识,又开阔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
教师对教材把握到位。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角》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和度量、角平分线、对顶角性质、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
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又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
F
E
D
C
B
A
到复杂的组合过程.在小学阶段对点、线、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并未作深入研究;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表示方法,补角、余角、对顶角、角平分线及性质;
2、会进行角的度量、计算、比较,会画直线的垂线; 能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角的两个概念及表示方法、会进行角的比较和度量、角平分线、顶角性质和垂线的性质的应用。
难点:应用角平分线、顶角性质和垂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相互转化,
推理格式初步使用。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A )相交或垂直或平行 (B )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C )相交或平行 (D )垂直或平行 2.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③角的两边可以一样长,也可以一长一短; ④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3、如图中共有( )个角.
A .5
B .6
C .7
D .8
4、如果∠AOB+∠BOC=90°,且∠BOC 与∠COD 互余,那么∠AOB 与∠COD 的关系是
( )
A.互余
B.互补
C.相等
D.对顶角 5. 如果∠1与∠2互补,∠2与∠3互余,则∠1和∠3的关系是( ) A.∠1=∠3 B.∠1=180°-∠3 C.∠1=90°+∠3 D.以上都不对
6.已知O 是直线AB 上一点,OC 是一条射线,则∠AOC 与∠BOC 的关系是( ) A.∠AOC 一定大于∠BOC; B.∠AOC 一定小于∠BOC
C.∠AOC 一定等于∠BOC;
D.∠AOC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BOC 7.已知∠AOB=3∠BOC,若∠BOC=30°,则∠AOC 等于( ) A.120° B.120°或60° C.30° D.30°或90°
8、α∠和β∠的顶点和一边都重合,另一边都在公共边的同侧,且αβ∠>∠,那么α∠的另一半落在β∠的( )
A.另一边上
B.内部
; C.外部 D.以上结论都不对
二、填空题:
9、若两个互补的角的度数之比为1︰2,则这两个角中较小角的度数
是 度. 10、8点半时,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所成锐角度数
是 .
11、如图,如果∠1=65°15′,∠2=78°30′,求∠3是 度。
31
2
12、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相关文字:
2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3条直线相交,有6对对顶角,4条直线相交,有12对对顶角,n(n 为大于2的整数)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 对对顶角。
三、解答题:
13、如图,∠AOD=∠BOC=90°,∠COD=42°,求∠AOC 、∠AOB 的度数.
O
C
A
D
B
14、如图,由点O引出六条射线OA、OB、OC、OD、OE、OF,且∠AOB=90°,OF平分∠BOC,OE平分∠AOD。
若∠EOF=170°,求∠COD的度数。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的复习课后反思
《角》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和度量、对顶角性质、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又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作法:
1、精心设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第一关:基础关。
我设计了四个题目,它们包含了本章全部教学内容。
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抽取知识点,形成本章网络图。
第二关:巩固提升。
旨在巩固知识点的应用。
通过一系列变式题、开阔视野。
第三关:拓展延伸。
设计了一道中考题,既应用本节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成果。
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
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出示课题之前,我一直想找一个有趣又与角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情景来引出课题。
但
是没找到合适的,所以采取直接引入法。
2、第一关中最后一个题的处理方式有遗憾。
我已做到让学生展示不同的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不应该在此处引导学生“说一说本题应用了角的什么知识?”因为在接下来的环节正式“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每个题分别应用了角的什么知识,并叙述其内容。
”此环节的处理显得重复。
3、知识的呈现显得单一。
可改进方法是绘制知识树或绘制思维导图,更新颖且显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课标解读
一、课标解读:
1、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方法,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了解角的度量单位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和角的分类,会用度量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了解比较两个角大小的叠合方法;
3、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二、根据课标解读制定复习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角的概念、表示方法,补角、余角、对顶角、角平分线及性质;
(2)会进行角的度量、计算、比较,会画直线的垂线;能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采用类比的方法,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