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
体系创新研究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
近年,人工智能悄然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引发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教育生态深度变革,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它已被世界各国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美国先后颁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欧委会拟订“SPARC机器人”创新计划,英、德分别颁布“现代工业战略”和“工业4.0”规划,日本设计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路线,以建立全方位超智能社会。
2017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如今,机器的深度学习正影响和冲击着旧有的设计样态,新兴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图形图像、动画和交互原型等方面的工具升级,对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产生新的影响。
如阿里集团的“鹿班”系统,已经学习百万级设计稿,拥有演变上亿级的海报设计能力,平均每秒可实现
设计海报8000张,并且每张海报会根据商品图像特征专门设计。
但是,过度使用云计算和 AI 概念的技术闹剧正在加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极具两面性的现状,一方面云智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简化设计师的工作量,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滥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阻碍了设计情感因素的表达,从而影响了设计创新力的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方法和技术的巨大转变,设计从业人员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新工具提升学生前瞻力和创新力,为新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行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1.2课题界定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领域,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和机器深度学习计算,了解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从而生产出与人类智能类似的一套系统,以便代替人类完成相应的工作。
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以视觉符号传达信息的设计。
其设计过程是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的符号概念,并通过多种推广渠道展现。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是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
1.3国内外研究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教育研究学者更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学习资源建设等全流程中的应用,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建设,教育分析系统建设应用。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研究相对较少。
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付志勇、周煜瑶(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变革.中国艺术.2017)认为应该从用户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角度训练学生构建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培养美学思维和批判思维,树立终生学习的能力;王萍(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艺术科技.2018)提出“智能+设计”的个性化学习理念和创造力的培养思路。
课程结构方面的研究,胡晓琛(“云智”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框架.艺术科技.2019)提出人文知识模块、传统艺术技能模块、创新艺术技能模块和跨学科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陈晓莞(构建立体交互式的智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现代装饰.2014)提出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立体交互式的课程体系。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教育机构基于设计产业的重大变革,先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
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现已成立十几个研究小组,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模块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情感计算机、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有听觉的计算机、可触摸媒体以及视觉和模型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也致力于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芬兰阿尔托大学视觉传达系聘
请了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位负责人,把设计与计算机技术有机整合、课程设置凸显多学科交叉。
1.4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国对于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实施和评价缺乏深入系统性思考。
相关实质性研究成果缺失,如人工智能出现后对设计师岗位能力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来辅助设计,完成各种类型的设计项目?如何培养学生艺术与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填补该方面的空白。
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岗位技能的影响和要求,分析当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理顺设计美学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关系,整合课程资源,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原则。
故本课题的研究相对于已有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指导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
2.1研究目标
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清晰的教学体系逻辑框架强化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旨在培养擅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调研、分析和辅助解决设计问题的视觉传达设
计师。
2.2研究内容
⑴课程目标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工作逻辑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计划以及课程学习目标,用工作概念来反映课程,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学习目标。
⑵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项目来相对划分课程界限,以此,实现由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到依据工作能力成长而形成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的转变。
⑶课程内容建设
突出项目工作实践(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地位,开发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通的项目课程,从工作目标与任务中获得教学目标与任务,避免过去用“知识”代替“能力”的课程价值取向,从完成工作任务的角度来组织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2.3研究重点
⑴跨学科知识如何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需要设计师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设计视角。
不同学科、专业整合而成的这一过程的融合性、渗透性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体会跨学科知识的多元化以及自身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开拓眼力的能力的提高。
跨学科式的创新学习能够更好的传递设计思维与表达,产生更多的创新与创造,让设计者更好的切身实践,提供更为广
阔的经验交流平台,形成新的文化关系,新的视觉体验。
⑵何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开源平台纳入课程教学中
人工智能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艺术设计创意者带来了无限可能。
注重设计者的动手能力训练和对服务于设计的新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好的设计不仅是好的创意,同时也是在当前生产方式下利用合理的生产技术所制造出来的产品。
因此,信息时代的创作活动必然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实现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为未来以新技术为特征的艺术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2.4创新之处
⑴理论创新。
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较多,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点研究学生技能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⑵教学实践创新。
本课题在传统设计能力培养基础上,关注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创造力、执行力、领导力的发展,训练学生使用各类开源的技术平台进行原型构建,掌握智能时代的思维和实现工具,提供更有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教育。
3.1研究思路
⑴确定培养目标
深入企业调研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岗位人才技能需求,结合本校办学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⑵典型任务与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划分职业发展阶段,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框架,定位职业能力。
行业专家应来自不同企业,其工作内容与性质不尽相同,基本上能保证工作分析的完整性,保证工作模块基本覆盖岗位群。
⑶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体系
依据典型任务中的技术能力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归纳出行动领域;根据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递进重构,将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知识、技能按教学规律转换为课程,确定课程体系。
⑷课程内容建设
以典型任务完成为载体,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构成学习单元。
在内容的选取上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
3.2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图书馆相关纸质材料、超星、读秀等电子图书馆文献材料以及教育部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等相关网站数据资料,广泛收集与有关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相关信息,对其进行筛选、剖析以及概括总结,了解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⑵比较研究法
总结先进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寻找与我校人才培养的异同点。
一方面做求同比较,以发现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
的共同规律,探求出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另一面做求异比较,比较人才培养的不同经验,为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⑶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课程,对其经验和问题进行普适性分析,以便于本研究得出结论。
发现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和凝练,尝试为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效策略。
3.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9.07---2020.02)现状调查、文献查阅,制定研究方案,调研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岗位技能要求,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阶段(2020.03---2021.05)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建设进行研究,收集积累过程资料,形成论文;
第三阶段(2021.06---2021.12)汇总整理过程资料,分析比较,形成终结性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3.4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论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
路》
4.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课题组成员共6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工程师2人。
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多年来一直工作于教学一线,长期担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应用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均有承担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经验。
主持市“汉江智库”青年学者项目《XXX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开发研究》已结题,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XXX木板年画与XXX古法造纸相融合的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在研。
课题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在研。
两位企业专家成员在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和培训教育机构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和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4.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电产品情感化设计分析》,《智能家电产品界面信息设计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模式改革——以色彩构成课程为例》,《民办高校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新媒体发展对艺术设计及教学的影响》,《新媒体营销中的视觉设计对品牌推广的影响》,《探析GIF动态广告的时空传达模式——以百雀羚动态广告为例》。
前期研究主要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和评价模式展开,以及数字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已有的成果为本课题顺利进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3核心观点
⑴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存在盈缺两极化的结构性矛盾。
应做好专业的合理配置工作,协调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应从课程入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专业群为抓手,促进横向能力与“弹性”能力的培养。
⑵在人工智能时代寻求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路径:知己知彼,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打破陈规,不断进行角色创新。
⑶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将对未来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在“AI+”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数据跟踪与智能分析,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做到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不断向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
5.主要参考文献
[1] 罗素,诺维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伊恩·古德费洛,约书亚·本吉奥.深度学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 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 阿里巴巴国际用户体验事业部U一点团队.U一点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 (德)雅各布·施耐德,(奥)马克·斯迪克多恩.服务设计思维[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6] 马谨,娄永琪.新兴实践:设计中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 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第三章(节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8]孟繁玮,缑梦媛.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J].美术观察,2017(10).
[9]陈庆军.未来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J].美术观察,2017(10).
课题编号: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