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作者:高力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09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为我国在新形势下继续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历史沿革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我国政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发展战略。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我国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密切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从广义上讲,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属于“走出去”的范畴。

(本文所述的“走出去”专指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资源开发和境外承揽项目等形式。

1997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

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被写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从而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
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效
为了支持和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引导、促进、保障和规范,初步形成了“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框架。

由于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
2006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是2002年的6.5倍,2002年至2006年均增长60%。

2007年1-9月,新增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33亿美元。

截至2006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06.3亿美元,是2002年底的3倍。

世界排名从26位上升到17位。

对外投资领域从一般贸易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对外投资的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投资国别从2003年的139个发展到2006年的172个,并从初期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向亚太、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扩展。

对外投资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跨国并购成为重要方式,2003年至2006年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162.6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和(382.4亿美元)的42.5%。

(二)境外加工贸易取得积极进展。

据了解,截至2006年6月底,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和备案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达到970家。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在境外形成的生产能力可达到1750万台家用电器、55 万棉纺锭、1.51亿件服装、5000万双鞋、94万辆机动车、280万辆摩托车、140万辆自行车。

随着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启动,境外加工贸易开始由单个企业“走出去”向集群式“走出去”转变,大大提高了“走出去”的成功率和影响力。

(三)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我国境外资源开发的领域已从渔业、林业、农业等一般领域扩展到油气、固体矿产等战略性资源领域。

截至2006年底,我国企业共参与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项目142个,境外权益石油产量约为3400万吨/年。

此外,在固体矿产、林业、渔业资源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得了一定份额的权益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能源瓶颈。

(四)境外工程承包业绩显著
2006年,我国企业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00亿美元,是2002年(112亿美元)的2.7倍,新签合同额660亿美元,是2002年(151亿美元)的4.4倍,截至2006年,我国企业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658亿美元, 累计签订合同额2519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大项目数量快速攀升,涉及的领域从劳动力密集的房屋、道路等领域扩展到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工程总承包成为业务主流形式,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承包、公私合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我国企业均有涉足。

(五)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2007年,我国进出口额已经超过2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出口国。

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2亿美元,其中在全球位于前五位的商品共有82种,笔记本电脑等51种商品位于全球第一。

三、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一是国际化的生产投资体系已经形成。

主要表现形式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其触角已渗透和延伸到世界各地区和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

自由化不仅在区域上大致覆盖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内容上也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

三是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作用日益突出。

以WTO、IMF、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运行规则正逐步建立起来。

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向世贸组织成员开放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即使不走出去也无法避免与外国企业展开激烈竞争。

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90%以上已在华开展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获得了进入其他成员国市场、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对外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双重影响下,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成为必然选择。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通过“引进来”,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生产能力。

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4%;汽车产量达到728万
辆,居世界第3位;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20多种家电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即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

尽管通过扩大内需,国内市场持续增长,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很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容纳不了,必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开采量仅为世界水平的7.7%和7.1%。

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水平的58%,按照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计算,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可开采年份分别为80年、15年和30年。

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

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5%和9.7%。

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2%;进口铁矿石3.25亿吨, 约占国内消费量的60%。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铜、铝、铁、锰、铬和钾盐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75%、63%、55%、55%、93%和83%,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能够满足2010年国内需求的只有24种,到2020年仅剩下6种。

因此,必须“走出去”,加快境外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多元、稳定、安全、高效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安全运行。

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

通过“走出去”,企业可以直接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可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打造自主品牌和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加快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的对外经贸关系的需要。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实施“走出去”,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助于缓和贸易摩擦,照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系。

我国产品大量出口,容易诱发贸易摩擦。

如纺织品,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很强,随着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必然与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产生矛盾,同时也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压力,纺织服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

因此,中国的贸易发展不能不考虑各方的利益关切。

“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开展互利合作,实际上是双赢的办法。

通过投资办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可以有效减少贸易摩擦和国内竞争压力,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增加当地的税收和出口,提高产业水平,扩大就业,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有利于加强和发展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增长期,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减少了世界经济增长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增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国际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2006年达到1.2万亿美元,比上年激增45%,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已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

国际投资自由化仍将继续。

随着吸引外资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世界各国更加看重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深化和扩大与我国在投资领域内的合作,并且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企业有需要也有能力“走出去”。

2006年我国GDP达到21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4位,2007年进出口额超过2万亿美元;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这些都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开拓市场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也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涌现出一批研发能力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水平。

特别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希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部门对“走出去”的认识逐渐统一,各项政策日趋完善,引导和支持效应逐步显现。

四、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政府大部制改革,建立系统、高效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宏观管理。

在政府内部把负责“走出去”的部门,按照职责和功能进行重组,统一由一个部门进行管理。

以便减少因多头管理,给企业和对外投资带来的诸多不便。

(二)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国际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尽快建立一支懂业务、懂法律、会经营的跨国经营人才队伍。

(三)大力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及营销网络,实现规模和市场的有效扩张,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四)充分发挥我国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农业种植养殖等行业的竞争优势,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致力于“走出去”的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实施国际化经营。

(五)在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优先”的前提下,扩大境外石油天然气和重要矿产等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长期贸易战略,拓展境外能源资源合作的渠道和领域。

积极、稳妥、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境外能源资源。

(六)加强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带资承包、总承包、BOT等国际通行方式,到境外参与农业、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国内设备、材料、技术和服务出口;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重信守诺,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树立良好形象。

(七)利用境外科技、智力资源。

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等体系加快自身发展。

(八)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由政府出面与东道国政府商签合作框架协议,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协助企业加大招商力度,使更多的有能力“走出去”的各类企业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能盈利。

(九)加强协调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责成有关行业商会等中介机构,组织参与境外投资和承揽项目、资源开发的企业制定相关行规行约,“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同时,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倡诚信为本。

在经营活动中,鼓励适度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对于严重违反行规行约、违反国家有规定者,要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总之,当前我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虽然,美国由于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停滞已经显现,使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继续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深入开展。

继续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发展是第一要务,贵在创新。

商务部明确提出: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

我认为,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把对外贸易、承揽工程项目、资源能源开发和境外投资相结合,继而把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更好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事业,特别是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创新之举。

相信在党的十七大关于“走出去”指导方针的指引下,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效,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