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刍议
谢启永
“管理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管理效能的高低不但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的未来也有深远的影响。
而树立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是制定高效管理机制的第一步,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完成国家教育计划、保障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之根本,也是一个学校进行整体规划与实现长远发展的灵魂。
没有指导思想的学校管理必然是盲目无效的。
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指学校管理者用来指导自己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基本观念。
就学校管理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遵循规律
遵循规律,应是制订贯穿学校管理始终的必须坚持的首要思想。
只有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学校的管理才可能是科学的、有效的。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规律,这是生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1.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律。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即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之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品质。
学校教育也是对学生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有效协调,教师根据特定教育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运用教育方法,根据教育规律,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遗传素质中的长处,弥补其短处,并对各种环境加以调节控制,吸取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而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这种特殊的工作内容。
学校的发展是受社会需求、经济发展、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地理条件、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制约的。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结果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展现,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在认真研究制约学校发展各因素的内涵和各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各项工作实际,制订客观的学校管理规范,才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
学校的管理既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管理。
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是教师,是学生。
学校生产的产品是人,是人才。
从学校的管理过程到管理方式再到评价方法,落脚点都是人。
因此,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校的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结合起来,使师生从内心理解和认同管理规范,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管理规范。
管理者要通过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尽力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名师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一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学校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符合教师劳动特点和个体发展规律。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劳动是教学的关键。
在学校里,教师既是被管理者(从领导的角度看),同时也是管理者(从学生的角度看)。
因此,教师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没有教师的有效劳动,再好的管理方案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它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周期性、创造性和示范性等特点。
学校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和研究教师劳动的特点。
比如,由于教师处于教育者的地位,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是榜样。
加之青少年模仿性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教师本身的思想品质、业务水平、作风仪表乃至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特点要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到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是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
由于他们的内在素质各不相同,使他们的外在教育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有的注重授课的扎实性,有的注重讲课的艺术性,有的注重课堂效率,有的重视课下辅导,有的善于形象化,有的善于抽象化,等等。
同时每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又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有不同的发展需要。
所以,要尽可能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差异及个性的发展,尽量为每位教师提供较充分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高效能的学校管理,要在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教师的劳动过程、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才能促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3.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
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各种管理细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
因此,学校制订管理方案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理念。
中学时代及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上和生理上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对身边的一切事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判断,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
在制订“学生课堂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规范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要尊重学生差异,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同时学校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规范,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人和如何处世,尽力使学生主动接受规范,通过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
4.符合学校各部门运行规律。
按照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特点,学校的管理一般可分为教务管理(教导处)、德育管理(德教处)、行政管理(办公室)、后勤管理(总务处)等和相关团体组织管理(如工会、妇联、团委、学生会等)。
学校要以德育管理为首,教务管理为中心。
学校管理要在尊重学校整体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主次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如教务管理,就要以质量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如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传授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规律。
二、注重激励
激励是指人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心理紧张状态。
管理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主要有两种:一是精神激励;二是物质激励。
激励具有两面性,即正面激励(如表扬、评模、奖金、提级等)和负面激励(如批评、处分、罚款、降级等)。
以学校管理规范为例,如果从对被管理者的要求和评价上划分,规范可以分为两类,即奖励性规范和惩罚性规范。
但不论哪类规范,都应该充分尊重被管理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体现规范的激励作用。
尤其是惩罚性的规范,虽然它可以对被管理者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但在学校管理规范中应适当使用。
并且在制订一些惩罚性规范时,要切实考虑到被管理者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被管理者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尽量减少或消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要尽可能地让被管理者认识到,我惩罚你,但我仍然尊重你,惩罚不是为了要收拾你,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你。
事实上,要使管理规范科学、有效,就必须强调管理规范的“人性化”。
坚持注重激励原则,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创新发展
要使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要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当今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学校的教育教学也随之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可否认,任何一套管理方案制订出来,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但是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原有的某些管理规范已经不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了,这时仍维持原有的规范,而不对原有的规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创新(修改、补充或废除),则这样的管理只会对目前和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
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有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形势的发展和发现学校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四、协调互补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中心环节,但其他各个部门,如后勤、德教、图书馆、实验室等也是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使学校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各个部门就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避免顾此失彼、搞单打一。
要克服一些部门的管理效能缺失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各部门在管理上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现象发生。
否则就可能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不良后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有学校发展的“一盘棋”思想,应充分考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是学校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学校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需坚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则是其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
在坚持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和运用管理规范不仅仅不是要约束人,更不是要压制人,而是要发展人、成就人。
只有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管理规范;只有制定和运用合理的管理规范,才能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而只有规范化地管理,学校才能真正达到和谐、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参考资料:
①宁文庆刘宝团.《教书育人》.2008年第03期.《制定学校管理规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②吴光普.《教育论丛》.1988年第04期.《试论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
③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