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页
第三步
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 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 解。 1.查找角度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 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第十九页
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 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第二页
考纲解读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 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 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
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 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第二十八页
论述类文本干扰项设置方法
1.过于绝对 2.以偏概全 3.混淆时间 4.模糊范围 5.无中生有
6.偷换概念
7.答非所问 8.强加因果 9.已然未然
10.张冠李戴
第二十九页
2.查找方法
(1)投石探波法
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全文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在整体阅读 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 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四页
考情分析
1.选材范围:在高考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 特点:一是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全文约900字,大都 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大;三是成果 价值高,发布时间近,往往是最新的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
第二十三页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 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 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 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 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
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 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 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 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 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 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 确。
第三十一页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 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 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 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 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命题者 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 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 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
第三页
考纲解读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研究文章整体与
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住要 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
成果。
2.试题样式:高考试题样式较为稳定。每年都考,一般 设三题,分值9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偶尔一道主观题。
3.考题特点:考点分布集中,“理解”与“分析综合”两 个层级都有所涉及,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 地考查,如“筛选信息,概括文意”几乎每年都考。
第五页
论述类文本(社科类章)
自然
科学类文章
第二十一页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 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 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③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 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 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 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 说成有因果关系。
第十一页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往往以划分层次
梳理思路的形式出现。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以具体阐
述和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以提炼 概括和分析评价的形式出现。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
是以辨析形式和体会作用的方式出现
第十二页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第二十页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
有意混淆。(以偏赅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
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 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 切”“各种”等。可以用笔圈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综述(介绍有关的话题 等)
解说(原理、特点等)
观点、论据、论证

评价
(意义、应用、前景)
第八页
得出结论
自然科技类文本考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 探究能力,阅读时注意:
关键词
题目、开头、结尾的 重点词语以及代词
关键句
筛选材料
开头句、结尾句、过 重点段、佐证材
渡句、概括句
料机器类别
层句间关系
结构思路
观点态度
并列、递进、转折、 说明顺序、总分、倒 作者的目的、倾
考纲要求
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页
考纲解读
因果
金字塔
向、态度
解释的准确性 依据的全面性
第九页
社会科技类文本侧重考察理解与分辨、 抽取与推断。阅读时要注意:
关键词
题目类型、开头、结尾的重 点词语、代词、词语的本意
、比喻义。
关键句
筛选材料
论点句、总结句、 所用论据、理
概括句、过渡句、 论论据、事实
领起句
论据
层句间关系
结构思路
观点态度
段间关系、分论点、句群
第二十四页
⑧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
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 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 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⑨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 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 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 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 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 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 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
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
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 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第三十页
(2)借助“标志语” ①借助“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
• 审读题干→速读全文→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 简称:审→读→找→比。 •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
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
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第十三页
第一步 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 章,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理学、 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
社会 科学类文章
一般包括哲学、经济、教育、语 言、历史、文化、伦理、民俗、宗教 研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一些 哲理性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类。
第六页
论述类文章的考查方向
②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 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 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 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 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 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第二十二页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 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 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 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 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 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
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
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
解与把握的能力。
• 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
理能力。
第七页
论述类文本特征
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段一 般模式(三段式)
社会科学类文章选段一 般模式(三段式)
综述(介绍新发明、新技术 、新产品、新理论等)
第二十五页
⑩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
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 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 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 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第二十六页
[特别提示] 选择题的设置上有以下特点: (1)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 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 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 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 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
论证过程、论点论 社会背景、写 据关系、引论结论 作意图
本论
考题设置:理解与分辨 回归原文
第十页
题目怎样出——明确考查形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以解释词语
(概念)含义的形式出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以解释句子含
意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以考查具体阐释或 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
•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第十四页
第二步 读—速读文本
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 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 文意。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 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 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 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 筛选。
第二十七页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 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 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 做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设题情形有三种: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 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第十五页
(二)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 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 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
第十六页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
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 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第十七页
[特别提示]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做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 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 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