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峡与三峡旅游的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三峡与三峡旅游的认知
1.对“三峡”的认知
说起三峡,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大峡谷,因为它的名字当中带有一个“峡”字,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不了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那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而为什么他要叫“三峡”而不叫“山峡”呢?据我在网上了解的资料来看,在距今1亿8000万年前的侏罗纪,川东鄂西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

侏罗纪后期,我国东西部发生了一次影响最大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结果使川鄂交界区地壳发生强烈折皱,海底崛起,形成川鄂两水。

那时(距今7000万年前),四川还是内陆湖,分水岭把水流分成两个水系,西入四川盆地的内陆湖,东入湖北宜昌附近的湖泊。

从此,二水各奔东西。

到了距今4000万年至300万年的期间,由于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川鄂一带地壳发生了一次比以前更加激剧的隆起,形成裂缝,江水随裂缝不断往下切,并产生向下和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天长日久,江水切穿了分水岭,二水又复合一,把长江水和四川内湖的水连接了起来。

二水合一以后,奉节至宜昌一带的地壳仍在不断地向下切。

因三峡地段是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向斜部则是抗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因此江水下切背斜行成峡谷,下切斜处形成宽谷,日久天长,水滴石穿,地貌发生变化,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而至于为什么叫“三峡”呢,网上的资料显示,是因为它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合而成,故城为三峡。

2.对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的认知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谈到三峡文化呢,我首先想到的少数民族文化,除了最多的土家族,还有苗族,侗族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上都有所
不同,比如土家族人穿的衣服,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以及提到土家族,就会想到土家族人的一个习俗“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那么为什么会有哭嫁这一习俗呢,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哭?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

俗话悦:“人不伤心不落泪。

”姑娘出嫁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在旧式婚姻制度下,女孩(尤其是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孩)总是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因此,湘西等地的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哭嫁歌就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哭嫁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

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换身份,忧前途。

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

第三,怨婚姻,骂媒人。

在以前呢,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根本不像现在这个社会是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再过去女孩到了婚嫁年龄,就会父母会安排,也会有媒人上门来说媒,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只要父母同意,那也必须得嫁。

第四,不平等,怨命运。

哭嫁歌还发泄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了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

除了三峡的民俗文化之外,在课上,也听到罗老师讲述三峡时,提到三峡的历史文化,三峡的历史文化大多数都与一些名人和建筑有关。

例如李白、屈原等名人,以及一些景点的建筑,沿着三峡边上的张飞庙,白鹤梁等一些建筑。

2.1 个体对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的认知
我认为三峡有着很好的资源,无论从民俗还是历史文化来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融合不够,在三峡旅游中,游轮游是最好的一种形式,它能够沿着长江河岸一路欣赏三峡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也正是这种形式,刚好忽略了它的人文旅游资源,就是在整个游玩的过程中,人文资源凸显得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那么的具体,以至于让游客没有吸收到三峡的原本很富饶的人文资源。

所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三峡旅游只是一个纯观赏性的旅游动作。

在形式上,没有更惊奇的吸引力去吸引不同的游客去到三峡旅游,没有更好的形式是凸显它的人文旅游资源。

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表演形式来留住和吸引游客的脚步和好奇心,通过一些舞台表演把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好人了解,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二为一,但是在考虑舞台表演的时候也要注意过度舞台化,因为现在的很多民俗风情都被搬到舞台上表演,在表演时要考虑时间和形式、以及对游客的吸引程度,所以在舞台上表演的东西都被捡重点、被压缩,甚至是变形变味。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尤其的注意,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是很重要的。

3.对三峡旅游形式及目标市场的认知
3.1 三峡旅游形式以游轮为主
三峡旅游有其特殊性,如景点均遍布两岸,两岸群山峻岭不宜行车等,所以经水路游三峡最为理想。

一般提及游三峡,在没有特别指明其它游览方式的情况下,即为乘船游。

所以,三峡旅游的方式是以游轮为主,这也是因为他独特的旅游资源所造成,也只有以游轮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游览三峡的奇景,例如欣赏江岸两边的满山红叶。

也正因为这样的游览方式,限制了游客对三峡的亲密接触,虽然游览在其中,但不能亲身感受三峡的水,三峡的山,缺乏触摸感,让游客的体验感也随之降低。

我认为对这一块除了做到身临其境之外,还应让游客有更强
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3.2 三峡旅游应思考目标群体的需求
首先,在中国,山水风景特别的多,在重庆,这称为山水都市的城市更是不足为奇,所以,对于本地人以及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不是特别的大,据了解,去三峡旅游的大多数是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在兴趣上比起年轻人更加浓厚,而且在时间上也比我们充足,游轮游是一种不费太多体力的旅游形式,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讲更加喜欢。

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这种旅游形式过于平凡与乏味,年轻人的特点就是喜欢追求刺激,所以在这一点上,三峡旅游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年轻人去到三峡旅游的动机。

所以,我认为三峡旅游应针对旅游者的需求以及在可行性上来改变旅游形式和旅游内容。

应多去了解旅游者需要的是是什么,他们想体验和想感受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