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一、主要知识点
2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相互转化、相互联系,二者是相互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一、主要知识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
划分标准是如何回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资的运动8、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主体能动性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1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12、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6、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简答题:
2、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三、论述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陆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义: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第二章一、主要知识点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4、感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其基本形式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6、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10、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核心
1)党的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是核心
4)党的思想线路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筒答题: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客观性: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章一、主要知识点
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6、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内容)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表现: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10、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内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1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划分标准
以生产关系性质为划分标准
14、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16社会改革的实质
实质: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次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二、简答题:
2、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作用:
1)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识
2)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内容:1)人们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向人们群众负责
4)向人民群众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3、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1、时代的产物:(1)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显露、无级的时代;(2)客观条件和阶级基础;(3)适应斗争需要而产生。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创新:(1)直接理论来源;(2)自然科学基础;(3)三大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反对、目标、解放;(2)发展;(3)组成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革命性——批判性;(3)科学性——本来面目反映世界;(4)实践性——出发点和归宿。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7、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反对教条主义;学习马义的目的——树立“三观”;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的内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基本结论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1)物质是不依赖人类的意识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定义)。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性;高度抽象性。

3、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和关系:(1)变化和过程;相对静止:位移,质未变。

(2)对立统一:无条件和有条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理解多样性;(2)认识分化的条件;(3)理解绝对运动。

5、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1)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7、新事物战胜旧事物:(1)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优越于旧事物:克服、吸收、增添;(3)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得到支持和拥护。

8、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联系、孤立;(2)发展变化、静止不变;(3)是否承认内矛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关系:(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联系和趋势。

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2)二者的对立同一关系:区别——相对统一和绝对斗争;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1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意义:(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意义: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及意义:(1)相互联结(2)相互区别(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意义:坚持马义基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3、主矛与次矛的关系及意义:(1)含义;(2)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义:处理初段的主矛。

14、主方和次方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1)含义;(2)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义:分清主流和支流。

15、度的含义和意义:(1)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2)意义:在认识上,认识事物的质;实践上,坚持适度原则。

16、量变和质变关系及意义:(1)必要准备;必然结果;相互渗透。

(2)意义:稳步前进,否则欲速不达。

17、否定观的内容和意义:(1)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扬弃。

(2)意义:分析态度——古今中外文化。

18、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意义:(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发展道路是曲折的;(3)是统一的,割裂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意义:坚信社会主义;艰巨性和复杂性。

19、因果关系及意义:(1)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2)意义: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0、必偶关系及意义:(1)对立;(2)辨证统一:必通过偶表现;偶受必支配;转化。

(3)意义: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抓住偶。

21、可与现的关系及意义:(1)区别;(2)统一:现由可转化;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意义:从现实出发;尊重规律。

22、内与形的关系及意义:(1)对立统一:区别;依存;转化。

(2)相互作用:决定;反作用;矛盾运动。

(3)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归根意义的决定,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用旧形式,旧内容可用新形式。

(4)意义:根据内容选择形式,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23、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及意义:(1)区别: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个别、具体和一般、共同;多变易逝和相对稳定。

(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本不脱现,现不脱本,本决定现。

(3)意义:因区别,故把本;因联系,故透过现把握本。

2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2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1)人们的自觉活动形成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6、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物质器官;(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27、意识的本质:(1)人脑的机能;(2)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社会的产物。

2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决定;反作用。

(2)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缺乏实践的观点,被动反应。

29、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目的性和计划性;(2)主动创造性;(3)影响人的生理活动;(4)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0、尊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意义:(1)辩证统一: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要条件)。

(2)发挥积极性和按规律办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2、认识主体的含义、性质和特点:(1)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自然属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3、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特点:(1)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4、主客体之间的关系:(1)实践关系;(2)认识关系;(3)相互作用关系:认识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

5、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唯物论反映论和唯心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辨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错误观点:(1)区别:表面、直接、具体、片面;本质、全体、见解、全面。

(2)联系:依赖;发展;渗透。

(3)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7、一飞的条件:(1)正确的思维方法;(2)丰富的感性材料。

8、二飞的意义:(1)指导实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2)回到实践,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

9、认识的反复性:(1)从客体方面看:事物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性;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2)从主体看:人的认识受生理因素、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10、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辩证统一: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中,通过无数的有限性得以实现。

(3)矛盾:在无限中通过无止境的有限得到解决。

1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具体条件的统一;(2)统一是变动的、发展的。

1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正确的反映;歪曲的反映;(2)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不能混淆;否定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3)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超出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就转化。

13、真理的客观性:(2)内容客观;(3)标准客观。

14、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意义:(1)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人的客观内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广度,部分认识,有待扩展;深度,一定层次近视正确的反映,有待深化。

(2)统一:依存;渗透;转化。

(3)意义:对待马义的正确态度。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唯一桥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意义:(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不可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知识变成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作斗争。

1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区别:真理回答认识和对象是否相符合;价值回答外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

(2)统一: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人的需要,不可分;真理和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3)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功能上: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

批“有用即真理”。

20、马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一、理、实、检发。

(2)马义认识论是思路的理论基础:“一”是马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实是核心和精髓;检是验证条件。

21、马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1)一、一、从、到。

(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条件的总和;(2)制约和影响:加速或延缓;通过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发展。

(3)不起决定作用:不决定社会性质和形态更替,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个综合范畴。

(2)制约和影响作用:必要条件;加速或延缓。

(3)不起决定作用,受物质生产的制约。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决定作用:区别动物的标志;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性质和更替。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决定作用:内容来源于;发展变化;地位决定。

(2)反作用:先进就推动,落后就阻碍。

(3)相对独立性:非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能动性。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5、生产力的构成:(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3)渗透性因素;(4)准备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渗透;(2)主导和超前作用;(3)杠杆。

6、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基础:(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地位及相互关系;分配。

(2)前提;性质;
地位及关系;分配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1)决定:性质;变化。

(2)反作用:适合就促进;不适合就阻碍。

(3)矛盾运动:基适——基不适——新基适。

8、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含义:制度、设施和组织;意识形态。

(2)区别、依存、渗透、作用、转化:决定;影响。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决定:性质;变化。

(2)反作用——服务:新推动新,旧维护旧。

(3)矛盾运动:基适——基不适——新基适。

10、社会形态的划分:(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五分法——原、奴、封、资、共;三分法——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个人全面发展社会(产品经济)。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P149):(1)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定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2)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是意识不到的;(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1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关系及意义(P150):(1)历史决定论是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为主体选择留下余地和可能;(2)历史决定论不是一种现实可能性,而是留下现实可能性空间,取决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3)每一种可能性有多样的形式,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13、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统一性:共同性、普遍性;纵向统一性和横向统一性。

(2)多样性:不同特点;表现:同一社会形态各有特点;各个国家不同形态典型意义不同;过渡形式各有特点;可能超越形态。

14、两对基矛之间的关系:(1)两对基矛决定其他社会矛盾,决定整个社会面貌,决定发展,决定演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起主导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15、分工是阶级划分的基础:(1)私有制,分为两大阶级;(2)脑体对立。

16、原到奴是历史的进步:(1)保存劳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保存奴隶的生命;(3)有阶级划分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

17、阶级斗争的作用:(1)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2)推动同一社会的量变。

18、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阶级社会由低到高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发挥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经受锻炼,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19、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1)根本质变;部分质变。

(2)被统治阶级发动,目的是推翻,建立新;统治阶级发动,目的是维护;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3)往往暴力;非暴力。

20、社会改革的作用:(1)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2)为新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2)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1、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1)主动自觉;(2)人民利益出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3)在制度范围内,矛盾得到解决。

22、社会主义改革:(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4)正确处理“两个点”的关系。

23、文化的含义和特点:(1)广义: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观念形态。

(2)特点: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24、文化的社会功能:(1)信息功能;(2)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4)认识功能。

25、先进文化的功能:(1)培育民族精神;(2)加强思道建设;(3)发展教科。

26、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和人的区别,人的本质是具体的;(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后天的,是具体的,是变化的,是有阶级性的。

27、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

表现:(1)人的出现和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是一致的;(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基础是实践;(4)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28、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1)解放;服务;负责;学习。

(2)一(出发点和归宿);一(根本要求);从、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0、杰出人物的作用:(1)反映发展趋势,站得高,看得远,起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2)组织
者作用;(3)改革措施,促进社会发展;(4)推动两个文明发展。

31、评价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深入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阶级分析;(3)必然和偶然的辨证分析法;(4)功绩和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