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万钟。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形象生动。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人人都有“本心”。

D.作者认为人人都喜爱大义而不喜爱生命,所以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善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体现了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层层深入的特点。

B.本文用到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但语言依然显得生硬,说理不透彻。

C.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了叙事和抒情,对读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D.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说明只有“万钟”才能检验一个人的“本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七里之郭.()(2)池.()非不深也
(3)兵革
..()(4)委.()而去.()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山溪之险.()
(7)得道.()(8)寡助之至.()
(9)亲戚
..()畔之(10)天下顺.()之
(11)舜发.()于畎亩之中(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3)管夷吾举于士.()(1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5)苦.()其心志(16)劳.()其筋骨
(17)空乏
..()其身(18)行拂.()乱.()其所为
(19)曾益
..()其所不能(20)人恒过
..()
(21)衡.()于虑(22)征于色.()
(22)入.()则无法家拂士
..()
(22)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三、重点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虚词选择题。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三里之城”的用法相同的是()
A、天下顺之
B、寡助之至
C、委而去之
D、荆之地方五千里
3、下列与“困于心”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
B、侍卫之臣忘身于外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下列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所以动心忍性
五、按要求默写句子
(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2)西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招致大多数国家的强烈反对,这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

(3)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安于现状,《<孟子>二章》中““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六、中考题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以天下之所顺”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委而去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宋何罪之有
..... D寡助之至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所以君子有的不去打仗,去打仗的就一定会取胜。

B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形容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现实,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思想上经受“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下列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B这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第二则的论点在结尾部分点明。

C这两则短文都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观点。

D这两则短文都善用排比,且句式灵活,既使文章气势磅礴,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鱼我所欲也》答案:
1、而(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3)蹴尔而与之(表修饰)(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顺接,就)
2、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比)(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2)呼尔而与之(给)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3、得(1)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接受)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答案:1.A 2.B 3.D 4. D 5.A
《孟子二章》答案
虚词选择题:A D B C
答案:1.A 2.B 3.A 4.D 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