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
第2课《囚绿记》
一、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
天台人。著有《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散文集》,翻译外国作品《葛莱齐拉》《罗亭》《烟》《鲁滨孙漂流记》《希腊神话》等。
二、字词
陆蠡(lí)瞥(piē)见孔隙(xì)涸辙(hézhé)移徙(xǐ)脉络(mài luò)淅沥(xīlì)浆(jiānɡ)液葱茏(cōnɡlónɡ)猗(yī)郁镶嵌(qiàn)蕈菌(xùnjūn)纤(xiān)细
揠(y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拔。
急不暇(xiá)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瞥见:一眼看见。
至宝:最好的宝物。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三、中心内容
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四、写作特点结构精巧,变化多姿。
2.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行文,并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五、重点问题
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后来又“放绿”?
“我”囚绿的原因是想借助自己喜爱的绿色来驱散自己心中的郁闷,为生活增添一点亮色。后来,作者要走了,出于对它的挚爱;也是因为作者被它顽强抗争的性格、追求光明自由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了,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所以放了“绿”。
2、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象病了的孩子”。
3、作者描写“绿”被囚的生长状况以及自己的心态有何用意?
展现青藤形象,突出青藤的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
个性特点,而叙述自己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青藤
的不屈与执著。
4、文章临近结束,写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对文章起何作用?
既点明文章的时代背景,又暗示出“绿”的象征意义,突出文章主题。
5、“绿”的象征意义?
象征不甘被囚、顽强抗争、执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
精神;象征永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6、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即写出了常春藤生生不息、蓬勃兴盛
的活力,又表现了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和赞美之意。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是珍惜敬重的意思,这一词隐含了对顽强
抗争精神的敬重,对光明和自由的珍惜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