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长时间照护研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长时间照护研究发展
世界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20XX年约有亿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的62%,其中50%以上在中国和印度。
预计2040年,仅中国和印度的老年人就将超过5亿。
20XX年全球高龄人口约7000万,预计在未来50年将增加5倍。
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老年人已经达到了亿,占人口总数的%。
老年人年平均增长596万,年增长速度达%,大大超过人口年均%的增长速度。
预计2040年,高龄人口规模将达到7400万,高龄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期。
人到老年,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疾病、生理或精神与心理残障而受到影响。
对医疗服务和他人的依赖性增加,甚至完全需要他人照护[3-4]。
老龄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国际社会问题,也为老年照护提出了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问题。
1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
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
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
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
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
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
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
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
照护时间较长,
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
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
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
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
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
照护干预。
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
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
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
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
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
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
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
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
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
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
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
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
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
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
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
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国的老年照护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早期主要是由家庭子女照护,而无子女、无依靠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在政府办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受照护,这些照护基本是一般的生活照护,满足于温饱和日常生活辅助。
近30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加,空巢老年人增多,依靠子女照护的老年人迅速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科学的进步,老年照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年人对心理满足、疾病的治疗、社会依赖和归属感以及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
尽管不同形式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增加了新的选择,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人员对居家老年人的支持弥补了少子女和空巢老年人部分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体制的缺陷,相关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无论是老年照护社会管理者还是从事照护的人员,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老年照护就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将老年照护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照护与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区域性差别较大,照护模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
长期照护机构数量不足,发达国家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占5%~7%,而国内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到3%。
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缺少成熟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随意性较大。
照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估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老年照护人员220万人,而国内从事照护工作人员仅100万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老年高级照护教育启动较晚,高水平的老年照护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少,教学水平有限,
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照护的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照护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
老年照护的高级管理与照护人才极度匮乏,研究水平低下[15]。
6改善国内老年长期照护工作的建议
在体制上应当以老年人为本去设计,我国现行老年长期照护所涵盖的工作分别归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管理,这给老年长期照护机构和社区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组织注册、服务项目的展开和人力资源组织带来诸多不便,存在很多弊端。
应当建立老年社会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度建设、职业立法和行业管理上对老年长期照护实施一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的提供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保障[15-17]。
规范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管理,建立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一批高质量的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医院老年住院时间过长的问题。
国内由于这一环节薄弱,老年人急性疾病住院在不能回归家庭时,没有相应的中间照护环节转介,只好留在医院或者不得不回归家庭,由此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老年住院床位的紧张,也不利于老年急性疾病后的康复管理和生活照料[18]。
高质量的构建老年照护人员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资质教育和继续教育,加速老年长期照护高级管理、医疗、康复和照护人才的培养,形成多学科老年照护技术队伍,促进老年长期照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改善照护质量[19]。
积极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老年照护实践,创建符合国情的不同层次的老年长期照护示范模式和临床培训基地,优化老年长期照护路径,推广和实践新技术,发挥行业引领作用[20]。
进行科学的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开展导致老年功能退化疾病:消瘦、进食障碍、跌倒和髋部骨折、行为障碍、痴呆、焦虑、失眠、抑郁、压疮、疼痛、少肌症以及尿便排泄功能失常等综合病症的临床循证研究。
注重日常照护健康教育和医学干预效果的总结与提高。
加强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实践管理与研究。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由于目前国内老年长期照护机构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应鼓励国内大学、综合医院等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参与这一领域的工作,共同打造中国老年长期照护科技队伍。
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
尊重和关心老年长期照护人员,在国家层面确立老年长期照护人员职业和社会地位,明确准入标准,规范职业,合理工资待遇。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社会对老年照护职业的尊重,提高长期照护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老年长期照护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