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作者:罗子耕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65-01
“扶不起的阿斗”早已成为不学无术啃老吃老,把祖宗留下的家业败光的富二代形象。
但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那么如此昏庸之辈又何以在位领导蜀国41年?真正的"阿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阿斗真的"扶不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再次温习了史书,发现大家误解了"阿斗"这个人。
其实阿斗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可也谈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同样是后主,南唐的李煜如果不是会写几句词,恐怕他连阿斗一半都不如。
首先,"阿斗"并非是大家想象中的被父亲摔成脑震荡的痴傻儿,他的智商至少达到中上水平。
"阿斗"学历颇高,从小遍览群书,聪慧过人。
他读过《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又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
我想,要把这些书学完至少是个"研究生"水平吧。
何况他幼时颠沛流离缺少基本的学习环境,阿斗的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诸葛亮还曾称赞阿斗"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此番话亦可说明阿斗并非平庸之辈,除非诸葛亮是一个爱拍马屁的人。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的时候也认为阿斗其实很聪明:"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
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弱智的行为。
"
其次,阿斗也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只顾吃喝玩乐的废人,他的情商其实很高。
陈寿对阿斗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情商高。
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阿斗情商高。
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
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
不料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阿斗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
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
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
由此可见,阿斗也有一套怀柔拉拢将士的手段,并且使的十分娴熟,阿斗很会做人吧。
阿斗也不缺少政治智慧。
阿斗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
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
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阿斗"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
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
阿斗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后魏延被杀,阿斗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为了防止权臣权
力太重问题,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阿斗智慧、果敢的一面。
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阿斗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
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
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
所以阿斗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阿斗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那么,这样一个IQ和EQ都不错,又不缺少政治智慧的小伙子,为什么成为亡国之君呢?笔者认为阿斗不是扶不起,而是根本没人扶!
有人要说,难道诸葛亮不是真心在扶吗?我认为诸葛亮根本就不是扶,他是在背。
扶人者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掌握方向的应该是被扶者。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临终前曾嘱咐阿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对他就如同对自己父亲刘备一样,凡事由其办理,不敢以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说的办吧",哪怕自己心中对其穷兵黩武一味的北伐有所成见的时候,也都是憋在心里不说,委屈自己,团结了内部的领导班子。
可见,诸葛亮权势极大,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本不考虑"阿斗"的想法,这是在扶吗?分明是背着走,这还是考虑诸葛亮没有更大野心的说法。
至于其他人,有谁见过有人去扶一个被背在背上的人?
诸葛亮死后,其实留给阿斗的蜀国是一个烂摊子,人口只有九十万(魏国400万、吴国200万),各种人才更是凋零,乃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
阿斗深知所领导的蜀国处于绝对的弱势,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来积蓄实力稳固政权,但胜利的天平早已倾斜到敌人的一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
如果阿斗真的有人扶,按照他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恐怕历史又会变成另一番模样了。
无人扶的阿斗,背负了千年的骂名该卸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