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1.填空题(共20分,每格1分)

2.名词解释(共25分,每题5分)

3.简答题(共16分,每题8分)

4.论述题(共14分,共1题)

5.实践操作题(共25分,共1题)

第一章班级组织概述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来历

一、学校的来历

(一)可能性条件:

1、生产力:剩余财富、自由时间

2、知识载体:语言文字

(二)必要性条件:统治者的需要

财富的拥有者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感觉到有必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即学校)向他的下一代传授统治术。

因为上述两个条件的具备,所以到了奴隶社会学校的产生也就顺利成章了。

二、班级组织的来历

(一)个别教学

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者几个学生进行授课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教师是博学家,负责教学生所有的知识、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比较低

(二)班级授课制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数,固定的教师和教室,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时间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西方始于16世纪、中国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在《大教学论》中,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出了理论概括。

四)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培养人际处理能力(3)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

(五)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1、美国的改革

三个代表性人物:

杜威:在美国芝加哥创办实验学校

克伯屈:写《设计法》对杜威的实验结果予以总结,提出设计教学法

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搞“道尔顿实验室教学制”

他们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点是:学生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的场所不是教室,而是活动室、作业室、实验室。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全盘的推翻。

2、当前的改革

两条指导思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因材施教?

围绕这两个方面有一系列的改革: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六)班级授课研究的视角

对班级授课制的分析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从教育学的角度、从管理学的角度、从社会学角

度、从德育学的角度早期班级授课制的研究大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的

三、班级组织的改革

第二节班级组织管理职能分析

班级组织因为涉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管理要素,而使其具备了管理的特征,因此,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同样,因为班级中有教师、学生等主体要素的互动,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我们这里试图以管理学为主,同时结合社会学、德育学、教育学等学科来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

班级组织必然存在以下管理职能:全程性管理、全方位管理

一、全程性管理职能

指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期间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生入学阶段的管理

1、开班仪式、编班管理

按成绩编班、随机编班浅谈七种排座的利弊.doc

2、学生信息管理

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家庭信息

3、新生适应管理

人际关系适应、学习方式适应

初中学习适应

(二)学生在校就读阶段的日常管理

1、建立健全的班级组织班主任——班级组织——班级成员

2、班级情况记载(班级日志)

3、班级活动开展

4、防止两极分化

(三)学生学习结束阶段的管理

1、毕业留念

2、升学指导

3、职业指导等

二、全方位管理职能

指的是从同一时间在班级组织各方面展开的管理职能。

(一)人际关系管理

1、各任课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管理

2、师生人际关系

3、学生人际关系管理师生人际关系处理、遇强更强

(二)学生学习管理

1、学习态度

2、学习能力

3、学习习惯

4、学习方法

(四)学生时间管理严格遵循作息时间表、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学生活动空间管理

小空间:教室寝室食堂大空间:学校社会家庭

(六)学生间信息传播管理

信息源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内容

第三节班级组织构成要素分析

一、主体性要素

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学生个体、学生集体

(一)作为班主任的管理主体性要素

1、班主任的多重角色身份:

(1)是某一学科的学习指导者;

(2)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3)是学校领导委任的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4)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

(5)是学生效法的社会榜样;

(6)是学生年长的知心朋友;

(7)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是社会法纪的执行人与监督人;

(8)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

2、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2)强烈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

(3)公正、公平

(4)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管理主体性要素

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1)具有独立的人格;

(2)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

(3)思想上不够成熟。

2、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3、学生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于一体

二、动力性要素——推动班级组织向前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

(一)任务动力源

学校下达给班级的育人任务(责任、目标、方向)

(二)需求动力源学生的需求、家长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三)思想动力源管理思想、教育思想

三、结构性要素

(一)班级组织结构班委会——行政组织、团支部(少先队)——先进群众性组织

面临的几个问题?1、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2、干部是轮流做还是相对稳定?3、权力如何分配?

(二)班级信息沟通结构

1、班主任、班委会、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图略)

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3、班主任与学校领导者、本班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图略)

第二章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及成员影响机制

第一节学生群体与班集体

一、群体

群体: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任何一个人,不论其愿意与否,都必定属于一定的群体。

按群体的组建方式的不同,可分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二、学生群体

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