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名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1934)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1936年的2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赏析: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共写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散步图。
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
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江南的冬景:温润、晴暖、优美。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景,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屋外曝背谈天图: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奏,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
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冬郊植被图: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
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要部带点绿意的小草。
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以色彩入文,给画着色。
寒村微雨图:运用(淡笔写意)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细树、乌蓬茅屋酒客(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悠闲、洒脱、得失俱亡。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
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江南雪景图: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
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
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色彩浓淡相宜。
——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雪景的这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时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黑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
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地嬉戏着,忽有一孩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螟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
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
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风
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
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
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郁达夫《雨》)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诗句。
(暮雨潇潇江上村)“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
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
看来诗人是带着安危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
“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句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
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和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
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
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
“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的的境地。
”
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
其实在文章中也是时时可见的。
举例:第8小节对景色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给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写出景色的神韵来。
品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自已也知道这些诗歌不一定烈军属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写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诗句所体现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种意境。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在自己的作品
中也自觉地溶入了自己的个性。
赏析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该文被选进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等多本教材,可作为“定篇”类文本进行审美性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这篇文本的特点和作家独特的风格情趣,结合学生阅读鉴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阅读鉴赏,丰富审美感知,多角度探析文本的审美意蕴,建构散文审美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应该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披文以辨体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把《江南的冬景》归入游记散文,无论在当时写作、出版的时候,还是后来很多文集编选的时候,基本都是这样处理的。
这未尝不可。
但在中学教学中,这就给学生解读文本带来矛盾和困惑:如果说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呢?在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披文以辨体。
初读文本,就会发现:《江南的冬景》在文题中清晰地标一“景”字,通篇也是以写景为主,且所写之景并不以游踪来联结,也不是按时间、空间的变化来组织。
文中共描绘了六幅江南冬景图:曝背谈天图、郊野植被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诗意雪景图、旱冬晴和图,又写了北国冬天蛰居异境、闽粤极南气候异状来衬映。
因此,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把《江南的冬景》归入一般写景散文更为适宜。
当然,写景散文作为现代散文一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如以描述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风情为题材内容的,可称之为风物散文。
如将《江南的冬景》归入风物散文也可以。
但考虑到郁达夫散文浓郁的抒情性,还是将它归入一般写景散文,从而更便于侧重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探析文本的审美意蕴。
具体来看,文本开篇别出新意,先写北国冬天蛰居异境,表现了作为一个江南人偶至北国在冬天可能感受到的欣喜和趣味。
接着第二节笔锋一转,勾勒一幅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曝背谈天图,凸现江南冬景
的可爱。
相互映衬中似乎不分轩轾,但至此读者自可作感情上的抑扬选择。
紧接着第三节抒写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北方的夏夜”、更以自己钟爱晚秋来对比,点明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带出文眼,以婉转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冬景的深挚喜爱之情。
第四节写闽粤极南气候异状,从地域上对江南的范围做了界定,也从对比中排除了对冬季闽粤“南国的长春”的欣赏,因为从那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不可能领略到冬景的趣味的。
文势至此可作一结。
第五节由江南的植被写起,以丰腴润泽的土地上不败的芦花、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的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温暖、明丽的天空下感受到江南冬景中含蓄的生气,并与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同时巧妙地带出寒郊散步,串引下文。
第六节即以德国的情况相映衬,说明寒郊散步是江南冬日特异的恩惠,是北方人很难享受到的清福。
第七节写江南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作者轻笔勾勒,借助想象,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充满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再证引《唐诗纪事》中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凸现微雨寒村图的悠闲境界使人胸襟洒脱,强调江南冬景的迷人。
第八节由雨到雪,巧妙地借用四联古诗句,略加点评,避实就虚,按时间顺序凸显江南雪景的丰富意趣。
第九节由雨雪联想到旱冬的晴和,凸现闲步逍遥、恣意享受江南冬景的快活,为全文收结做铺垫。
最后一节描写晴朗的冬景像晚秋一样逗人,照应上文自己的情趣,点明写作情境,抒发对江南冬景的赞美之情;再以自己弃笔不写无聊的杂文,到湖上去散步作结,巧妙地收束全文,也别开意境,逗引读者的情思,余味深长。
披文赏析可以发现,作为一篇写景散文,作家在《江南的冬景》中怀着一颗执着的寻美之心,以敏锐的眼睛、深切的感受、细腻的描写,所见无不生动鲜活,所写无不趣味盎然,让读者阅读时仿佛随着他在江南的冬景中作一次身心愉悦的散步、审美的散步。
二、聚象以成境
《江南的冬景》中描绘的六幅图景是江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江南的学生阅读鉴赏这样的文本会觉得比较平常,没有什么深文大义,
因此初读之后很快便翻过去了,很难进一步咀嚼欣赏。
这是散文审美性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这时可以抛出问题: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有怎样的情调?这种情调又是如何体现在每一幅图景中的?引导学生在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细腻、丰富的感受,欣赏作品:
作家特别善于选取典型的画面轻笔勾勒、着意点染,绘就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随着作者的清婉的叙述渐次展开,形成对江南冬景的散点式的透视,创造出一个明朗清新、悠然闲适的意境,把人们心里有但说不出更写不出的江南冬景宛然呈现出来,而且相互映衬烘托,凸显了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
经过对一幅幅景物如临其境的具体欣赏,学生会有很多深切的感悟:
1. 睹物成象。
郁达夫别具一种生活的“吟味力”,他以自身体验乃至个性、气质去咀嚼漱涤万物,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产生情感交流。
他面对自然山水,艺术的灵感和才情便油然而生,能以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味,抓住景物的特征,探索幽微,攫取神态,极写其趣。
经过深切体味的概括,捕捉了许多典型的意象,且善于用生动自然的文字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读者的审美感知,使人读后不仅向往欣羡那些美景胜处,而且还仿佛由作家导引,亲身游历了一番,美妙有趣的印象久不磨灭。
这种擅于体物入微,渲染情韵的功夫我们可称之为睹物成象。
这“象”融合了“意”,又形之于“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曝背谈天图”中“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浑然天成,无句不成其象,摄入眼底的是再平常不过的景物,却让人读后宛在目前,感觉是身临其境,万般熨帖。
这些描写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而是融注了作家丰富细腻深切的感受,将视觉、听觉乃至味觉相交融,动静结合,画面感强,又富于感情色
彩。
读到这样的文字,人们不能不叹服郁达夫驾驭文字的功力,同时也会惊叹作家睹物成象、写景状物的高超水平。
2. 层层点染。
郁达夫熟稔中国绘画的技巧,常在文中用语言进行直接描述,“微雨寒村图”中写道“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作家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以自然酣畅的笔墨,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剪裁,着意点染,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相宜的写意,了了几笔绘就一幅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含蓄蕴藉、诗意盎然的水墨画。
这不是直接去描摹景物,而是启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跟着他去体味他笔下的景致,所写景物抹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让读者从画幅中去体察他的感受、他的个性,得景物之神髓。
这样一种微妙的意境,使学生感到不仅“身历其境”,而且“心历其境”,不光眼睛看到了,连整个灵魂都浸沐其中了,实在可以称得上写景佳作中的绝品。
3. 虚实结合。
郁达夫的文笔力忌板滞,总是摇曳着情趣,在景物描绘中,时而引出一件掌故,时而叙几笔风俗民情,时而吟几句诗词……这一切都极和谐地编织在大自然秀美的画幅中,显得那样跌宕多姿,潇洒自如。
《江南的冬景》在微雨寒村图之后抒写自己的感受,引用了唐朝诗人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和诗句进行评述;又在诗意雪景图中巧借前人诗句,略加品评,借助读者的想象,将四幅前后相连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日暮时分,瑞雪将临,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
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
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
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同伴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文笔变幻多姿,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再造了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