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竹型茶壶初探
古风古韵“竹韵壶”创作漫谈
52在学习和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必定会了解到一些特定的紫砂壶造型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紫砂造型之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很多经典的优秀的紫砂壶式造型中,表现美感动人的元素各有不同,但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古”。
摹古崇古是国人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深度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在某些时候极端地认为只要是“古”那就等同于“好”,这样的思维源自于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
紫砂壶古风古韵的产生,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联。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社会主流。
以儒生为代表的文人阶层,长期主导着社会的文化生活,这自然影响到了社会整体的审美大观。
而儒家文化为维持自身长久的影响力,总会援引先贤诸圣的言行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久而久之,这种借古引古就成为了习惯,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尊古和崇古。
当今虽然进入现代社会,但社会整体的文化惯性依然存在,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融合,更加深了原本的文化审美习惯,因此,在艺术创作领域对古风古韵的追逐仍是一种风格,艺术创作者们在发展中种种的智慧闪光巩固了这种审美的艺术地位,在一些特定的艺术领域蓬勃兴旺起来,紫砂恰巧符合这种兴旺的条件,因此在紫砂艺术创作中古风古韵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作品“竹韵壶”的创作便是如此。
一、“竹韵壶”的造型来源“竹韵壶”的造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用来打水的竹筒,“竹筒打水”本身是一句歇后语,意为直来直去。
这样的内涵显然跟竹子的生长特性有关,竹子都是一节一节向上生长,所以选择用打水用的竹筒作为茶壶的造型本身,亦带有这种文化意蕴上的设计考量,用曾经在现实中存在过的器物来塑造紫砂壶的外形,并根据茶壶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变化,这就形成了作品“竹韵壶”的造型。
二、“竹韵壶”的制作这把壶从外形上属于紫砂圆形器,圆形器制作需要先古风古韵“竹韵壶”创作漫谈周小军(江苏 宜兴)摘要:古典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的结晶,紫砂壶由于自身的易塑性承载了制作者的精神文化意念,所以制作一些传统的紫砂造型常常追求古风韵味,本文通过对作品“竹韵壶”的制作分析就其古风古韵的缘由和创作理念进行探讨。
浅谈紫砂文人壶“逸竹壶”的特征
交甚密 . 在交往过程 中, 陈 鸣 远 积 极 地 将 他 们 对 自己所 提 的 意
见建议付诸实践 , 把 自己 的语 言 展 现 在 紫 砂 器 具 上 。 陈 鸣 远 与 文 人 的合 作 堪 称 是 紫 砂 史 上 的伟 大 创 新 ,他 的 出现 把 中 国 书 画艺 术 中 的诗 、 书、 印、 境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 。 正 是 陈 鸣远 奠 定 了紫 砂 壶 与 文 人 创 作 相 结 合 的坚 实基 础 ,开 辟 _ 『 工 艺 品与 高 雅 艺 术 相 交 融 的广 阔天 地 。 紫砂 壶 至 清 代 乾 隆 年 间 已发 展 到 相 当成 熟 的 阶段 ,其 中有 突破 性 创 造 的 要 数 陈 曼生 、 杨 彭 年 等 人 。 陈曼 生 在 宜兴 附 近 的 溧 阳为 官 , 结 识 了 制 陶名 人 杨 彭年 . 并对杨氏“ 一 门眷 属 ” 的 制壶 技 艺 给予 支 持 。 更 因 自己酷 嗜砂 器 。 于 是 在 公余 之 暇 设 计 多 种 造 型 简 洁 、 利 于 装 饰 的 壶形 。 到后 来 , 陈 曼 生 亲 自捉 刀 , 以俊 逸 的 刀 法 在 壶 上 刻
( 宜兴 2 1 4 2 2 1 )
摘 要 文 人 壶 是 指 有 文 人 参 与制 作 的 壶 器 , 这 是 紫砂 壶 独 有 的魅 力 所 在 。 历 代 诸 如 陈 曼 生 、 董 其 昌、 郑板桥等文人 的参与 , 使 文 人 壶 充 分 满 足 了 壶迷 们 追 逐 传 统 文 化 唯 美 唯 雅 的 心 态 。 本 篇 以“ 逸 竹 壶” 为例 , 探 寻 紫 砂 文人 壶 的 特 征 。 关 键 词 紫 砂 : 逸 竹壶 : 文 人 壶
片嫩芽探出头来 , 居 在 中 间位 置 , 紧 靠 壶 身 腰 部 。 国 画艺 术 的形 与 神 、 意 与象 、 气 与韵 、 理 与法 的美学 准则在 紫砂 “ 逸 竹
从“雅竹壶”谈紫砂竹型名壶的造型设计创作
“ ” 工 的要求 ; 至于 “ ” 就 是 指茶 壶 的功 能 。顾名 思 功 ,
义 . 壶 就 是 用 来 泡 茶 喝 的 。这 把 “ 聚 一 堂 ” 不 仅 茶 欢 壶 满 足 了 喝 茶 的 功 能 . 也 是 一 把 看 壶 。平 时 可 以 把 它 它
然 . 给 人 以 赏 心 悦 目之 感 :该 壶 的
用雕 塑 、 绘 等 技 贴
不 断创新 发展 的艺 术成 熟过 程 在 明清紫 砂艺 术 鼎 盛时期 , 现 了一大 批竹 型茗 壶 的传 世 名作 : 代乾 涌 清
隆年 间 陈荫 千 大 师 的“ 双竹 提 梁 壶 ” 清 代 中期 一 代 .
法 塑 造 茗 壶 的 竹 形 形 态 . 谓 写 意 所 造 型便 是重 “ ” 意 、 重 坤 似 。其实采 ”
贴 、 堆 、 绘 等 等技 法 相 结合 . 或 或 由此 来 体现 紫 砂 茗 壶 的竹 型形 态 。 比如说 历史 茗壶 中比较 有 名 的“ 岁寒
三友 ” ( 图 2 , 壶 见 ) 它并 不 是 整体 造 型采 用仿 制 自然
造 型 的竹 形形 态 .
但 却 在 装 饰 上 运
法 , 不能 过度要 求 造型形 体 的相 似 。 要 的是要 显 都 重 现 出竹 型 茗 壶 的 “ 神 ” 竹 型 茗 壶之 所 以能够 不 断 精 . 繁荣 . 渐成 为紫砂 造 型体 系 中的一个 大类 。 逐 正是 由 于 民族 文化 中“ ” 竹 所代 表着 的精 神 品质 。因此 。 我们 创 作一 把竹 型茗 壶就 势必 要把 “ ” 竹 的那 种文 化精 神 深深 地 融人其 中 .让人 看 到茗 壶就 能联 想起 百折 不
挠 的高风 亮节 。 做到 这一点 . 要 首先 要在竹 型茗壶 最
浅谈自然花货紫砂“竹编潘壶”的艺术美
浅谈自然花货紫砂“竹编潘壶”的艺术美作者:钱菊萍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4期摘要“潘壶”是紫砂壶器中的经典款式,它小巧玲珑却古朴大方,代表着父母对女儿出嫁时的祝福,又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潘壶”自诞生起便成为一代传承之经典。
在“潘壶”的基础上以竹编装饰,为此款紫砂“竹编潘壶”的特色。
此壶通身是竹,竹子编排的外形细密精致,实在让人赞叹不绝。
关键词紫砂竹编潘壶;自然花货;艺术美“潘壶”是清代中期代表性的一款紫砂壶,为光器传统造型之一。
虽然器型变化并不复杂,也少装饰,但却呈现出大气、简练、明快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传统形态的壶把和微拱起的壶嘴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为藏家所赞赏。
近两个世纪以前烧制的“潘壶”,大多数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潘氏家族的迅速衰败而流散,目前存世数量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
然而,在“潘壶”的基础上以竹编装饰外部,使壶器变成了新款的紫砂“竹编潘壶”(见图1),又别具一番风味。
1 紫砂“竹编潘壶”的工艺造型烧制紫砂“竹编潘壶”所用的泥料为紫泥,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在约1 180 ℃的窑炉中烧制而成。
这种泥制成的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
紫砂“竹编潘壶”的色泽和润喜气,质感细腻;壶腹如鼓,向下缓缓收底;壶肩之处略微收缩成短小壶颈,整体气质丰腴而饱满,不失典雅;壶盖微微隆起,壶的嘴、把、钮取竹段的造型,生动自然、挺拔清秀。
而壶器的主体外围均以竹编造型,细密规则,令人赏心悦目。
“潘”者,即潘仕成。
潘仕成是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广东番禺人,先世广东莆田,以盐贾起家,道光十三年(1833年)京畿荒旱,以副贡捐输赐给举人,官至两广盐运使,在广州建“海山仙馆”,台榭种花,极人工之胜。
闽人多嗜茶,特往宜兴定制茗壶,以壶盖唇外刻阳文篆书“潘”字印为识,流传至今,人称“潘壶”。
晚清时期,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器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手工技艺的精湛以及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古朴纯真的初创期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宜兴陶工在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制作这种具有特殊泥料和造型的陶器。
初创期的紫砂壶器型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如“石瓢”、“仿古”等经典器型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这些壶型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充满了原始的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
二、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到了明代,随着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青睐,紫砂壶的器型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壶型更加注重装饰和意趣,如“供春”、“时大彬”等名师的作品,将诗词书画融入壶身,形成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艺术特色。
壶型设计也开始多样化,如“莲子”、“梅桩”等,这些壶型既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陶工们的精湛技艺。
三、繁花似锦的创新期清代是紫砂壶器型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各种创新器型层出不穷。
如“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将松、竹、梅三种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陶工们高超的塑形能力。
同时,还有一些壶型如“南瓜壶”、“蟾蜍壶”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四、兼容并蓄的繁荣期进入现代,紫砂壶的器型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壶型设计中,如抽象线条、几何形状等,使得紫砂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如茶具套装、电磁炉专用壶等,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五、总结宜兴紫砂壶器型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陶瓷艺术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变迁史。
从古朴纯真的初创期,到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再到繁花似锦的创新期和兼容并蓄的繁荣期,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陶工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陶竹共舞——浅谈竹型紫砂壶
势挺 拔 、 节节 高升 。富丰 富 的生活 哲理 于其 中 , 动 生 而 富有 灵性 。该壶 造 型新颖 别致 , 思巧妙 奇特 , 构 寓
意 深 邃 , 意 鲜 明 , 意 明 了 , 艺 精 湛 , 竹 型砂 立 创 工 在
壶 中耀 眼夺 目 , 树一 帜 。 独
合缝 。 不知者以为无盖 , 盖上砍印累累 , 还有 竹刀劈 缺 的地方 , 妙惟 肖 。还有 一把 竹筒 壶 , 惟 如多 年 陈竹
— —
浅谈 竹 型紫砂 壶
徐 志 雪
( 兴鬃 砂工 艺 厂 , 室 宜兴 2 4 2 ) 12 1
宜兴 素有 “ 的古 都 、 的 世界 、 的 海 洋 、 陶 洞 竹 茶 的绿洲 ” 的美誉 。宜 兴是 紫砂 壶 的发源 地 , 着悠 久 有
亨 的 “ 卦龙 头 一捆 竹 ” 范大 生 的 “ 八 、 四方 隐角 竹 鼎 ” 朱 可 心 的“ 节 壶 ” “ 圆竹 节 壶 ” “ 笑 樱 竹 、 竹 、上 、 节壶”“ 节提梁壶”“ 、竹 、 圆竹 段 壶 ” “ 、 圆松 竹 梅 壶 ” 等都 是 竹型紫 砂壶 的经 典之 作 。
人所 敬仰 。郑板 桥 画 竹 , 传神 写 影 、 变 万化 , 尽 千 各
其妙 。人们 赞美 竹 , 因为它 刚强正 直 , 宁折不 屈 。它
“ 生大 地 , 根 渴饮甘 泉 , 出土 时便有 节 。枝 横 云梦 , 未
叶拍 苍 天 , 凌 云处 尚虚心 ” 竹 , 坚韧 , 及 。“ 性 中空 , 直
有 力 ; 盖 的竹 叶 秀丽 飘 逸 ; 钮 贝 是 在 支 竹 小 段 壶 壶 0
壶、 竹鼎壶 、 竹壶 等 多种 表 现 形式 , 象 地 刻划 出 捆 形 了笋状 、 根状 、 椅状 、 箩 状 、 节状 等 竹 子 的 竹 竹 竹 竹 各个 时期 的各种 神 态 。如 有一 竹 根壶 , 竹根 深 处 冒
从“竹系列”紫砂壶窥见文人化的中国茶壶
3 竹系列紫砂壶的文人化
竹 文 化 是 中国 文人 的精 神产 物 . 紫砂壶与竹结缘 , 紫 砂 壶 便成为了文人化的壶器 ; 紫砂壶与文人结缘 , 紫 砂 壶 更 添 独 特
的文化艺术气息。文人化的紫砂 壶构成了一道独特 的紫砂文
生 机。 壶嘴 、 壶把、 壶 钮 皆 以小 竹 段 的 形 式 , 或虬枝 、 或盘曲、 或
以竹 为题材而创作 的紫砂系列壶器 ,还能使人联想起竹
秆的挺拔 秀丽、 竹 叶的潇洒多姿 , 以及 千 奇 百 态 的 竹 子 , 竹 子
四季 常青 、 姿态优美 、 独具韵 味、 情趣 盎 然 。 当人 们 有 闲情 逸致 漫 步 于 青 青翠 竹之 下 时 , 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 , 难 怪 苏 东 坡说 “ 宁可食无 肉。 不可居无竹” 。 因此 , 公 园里 、 村 寨 旁, 一 丛丛 、 一 片 片 的翠 竹 既 美 化 了人 的生 活 , 又 能 陶 冶 和 升 华 人 的 高 尚情 操 。 人 们 在 欣 赏 竹 系 列 的 紫砂 壶 时 , 还 能 同 时感
■
翠 绿 的竹 所 展 示 的勃 发 生 命 力 , 文人墨客将其赞誉有加 , 创 作 了不 少 诗 词 名 篇 。尤 其 是 宜 兴 南 部 丘 陵 山 区 , 峦岭多竹 , 漫 山遍野摇 曳多姿 , 为紫砂壶 的“ 竹精神 ” 之 创 作 提 供 了绝 佳 的素 材 。 对于“ 竹” 这个 永恒 的艺 术 主题 , 历 代 紫 砂 陶 艺 工作 者 采用简笔勾勒 , 就将 修篁 美竹 的君 子气 质 演 绎 得 惟 妙 惟 肖 。 此
复的竹 叶, 没有奇 崛的造型 , 单凭简简单单 的信手勾 勒 , 已将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浅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浅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费寅媛(宜兴 214221)宜兴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 的地理环境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环境,紫砂壶不断繁 荣更新,从当地丰厚的人文元素和雅致的生活方式 中汲取养分,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而呈现出独特的文 人意蕴,历代相传,成为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
紫砂壶之美,在于“形、神、气、态”,由造型表现出 精神气质,一名优秀的紫砂艺人必善于塑造形体,以简练大方之形、纯朴典雅之色、安详恬静之态,赋予 作品独一无二的精魂。
1造型——三足鼎立,以竹入壶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有的借鉴古代陶器、传统生活器具的基本形制加以改作,有的以写实手法将自然中的鸟兽虫鱼、花草蔬果跃然呈现于壶体,有的将历史典故、经典哲理以抽象的表现形式涵纳于壶身,有的传情达意、将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寄托于紫砂壶,由此汇聚而成紫砂壶精彩纷呈的造型宝库。
一般而言,紫砂壶按形体分为三类:光器、花器和筋纹器。
按气质又可分为:古拙、大度、清秀和趣味,古拙最佳,大度其次,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劲竹壶”(见图1)汲取传统三足鼎元素,再以竹人壶,古拙素朴、挺拔庄重,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流露出古老悠远的历史与自 图1劲竹壶此壶名为“劲竹”,扁圆的壶身大度圆融,线条简 练大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光润的壶面;底部为三足 鼎,竹节线清晰分明,疤结突出,三足起源于古代青 铜鼎,是传统礼器,代表权力和威严,流露出古老肃 穆的历史文化;壶流和壶把以竹节为原型,直流挺拔 大气,壶把屈曲和谐,两者相互呼应,整体由壶把延收稿日期:2018-01-28伸而出迎风飞舞的竹叶,生动立体,竹叶疏密有致,其疏朗清秀缓和了整体肃穆之感,更添灵气韵味;壶 盖为压盖,向上拱起自然的弧度,口盖子母线整齐融 合;壶钮为竹段,弯而不折,屈曲有度。
壶身与底部三 足在对比中产生变化,三足的庄重与竹子坚軔不拔 的气质相互融合,三足的质朴古拙又与竹子的清美 优雅相互反差。
浅述紫砂“清风竹影壶”的内涵
18Academic research 浅述紫砂“清风竹影壶”的内涵蒋晓光(宜兴 214221)“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宜兴紫 砂壶便是如此。
紫砂矿料来源于大地深处,其造型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合人的肌肤,内合人的品 行。
因此,每一把紫砂壶都可说是自然的产物,它们 深刻的美学内涵也与生俱来。
紫砂壶历来为文人雅 士所钟爱,历经岁月洗礼,其人文价值亦随之提升, 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理念。
紫砂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关于立意及造 型涉及多种元素。
壶艺创作也因此而颇具深度,因为 不仅需要处理好此间的各种关系,也相当考验艺人 的技艺水平。
总而言之,无论抽象还是具象、小巧还 是厚重,都要做到既形神兼备又不失美学追求。
“清 风竹影壶见图1)整体上给人以清新自然、优雅简 约的观感,以自然中常见的竹子为題材,将竹元素融 人此壶的造型和装饰中,增添了自然趣味,同时也丰 富了其人文内涵,优化了美的表达层次。
现谈一谈壶 的美学内涵。
田1清风竹彩壶1以竹为題,经典依旧紫砂壶造型丰富、千变万化,这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经过长期发展,历代紫砂艺人创制了无数精巧 别致的壶式的结果。
这些壶式中菹含着很多美学观 念,深受世人喜爱。
如竹題材的紫砂壶就十分常见,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佳作,历久弥新,散发出经典特有的魅力。
清代杨凤年创制的“竹节壶”就是竹題 材人壶的典范,该壶紫砂材质与竹造型完美契合,使 得壶中有竹、竹中藏壶,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顾 名思义清风竹影壶”也是一款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整体上延续了杨凤年创制“竹节壶”的风格,使经典 壶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令人心驰神往、感慨万千。
2以竹为形,师法自然紫砂是一种无釉陶,它并不以釉下、上彩绘来表 现美,而是通过造型来表达外观之美。
比如,花货作 为常见造型,其魅力就在于不拘于传统造型,而自由 地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造型。
也因此它与自 然更容易融为一体,往往能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 层次。
浅谈“竹”在紫砂艺术中的价值
前 言
竹, 是君 子 的化 身 , 乃“ 四君 子 ” 中的 一份 子 , 为 四君 子“ 梅、 兰、 竹、 菊” 之一 , 它有与 生俱来 的气 度 , 傲 人非 凡
样 的特殊意义 呢?
2 漫谈 “ 竹” 在 紫砂 艺术 中的价 值
“ 花货 ” 贴近 自然 , 融入 自然 , 它是 去糟取 精 的艺 术精
华, 是提 炼取舍 的艺术手 段 , 它将 自然形 态变 化转化 为造 型, 表现 自然界形 态 中富有美学 价值 的部分 , 并且符 合视 觉美观和使 用安全 的实用原则 。它含有大 自然 的神秘 , 也
拥 有 大 自然 的事 态 万 千 .更 有 大 自然 无 需 过 度 雕 琢 就 美 不 胜 收 的特 殊 品 性
手名师 层 出不穷 , 优秀 的花货 艺术 品也 是层 出不穷 , 一些 活 ” 。从 汪寅仙 大师 的话 中。 我们能看 出花 货 中具 有 的美 文人雅 士为之 倾倒 。 在香港佳 士得拍卖会上 , 陈鸣远作宜 学价值 , 具 有与大 自然 同等 的魅力 。 兴紫砂 壶南瓜式壶 拍 出了 8 4 2万港元 。此南 瓜壶 采用 团 山泥 。 壶体 为南瓜形 , 壶盖 为瓜 蒂状 , 壶嘴 由瓜 叶卷成 , 壶 把则是瓜 藤。壶身筋 囊生动 自然 , 壶嘴 、 壶把 造型 和谐统
一
3 总结
“ 花货 ” 中的装 饰技艺 虽说 隐秘 , 也 许不易 发觉 , 但其 中的艺术设 计价值确 实是存在 的 , 并值 得人们学 习的 。 我 们 在观 赏花货茶 壶的 同时 .是不 是应该 在观 赏茶壶 外观 的同时 , 也应 仔细鉴赏装饰 浮雕 的妙 不可言之处 呢 !
为:“ 竹 子百年常青 。可见 , 竹子 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 骨、 清风 、 情 节 的 自然 品质和特点 。现代紫砂大师 的作品 , 紫砂 艺术 , 是文 明 的产物 , 是 文明 的载体 , 悠 久 的 紫 以竹为题 材 . 能流芳千 古的紫砂作 品深得人心 。 例 如冯桂 砂 艺术传承着文化经典 , 传承着五千年 的华 夏文 明。 紫砂 林大师 的《 五竹 壶》 、 李 昌鸿大 师的《 竹 简茶具 》 、 王 寅仙 大 捌 酣畅 , 清谈玄 学 , 被称 为 “ 竹林 七 贤” ; 苏 东坡 有 句
浅谈紫砂《碧竹壶》的文化内涵及意蕴
他便 如 同所 吟的雪竹一般 , 雪化 了 , 他 和 宜 兴紫砂 陶历史 悠久 ,因其 造型古 朴大 方 ,品种繁 信与雄 心。果然 , 多 。 江 南 特 有 的 历 史 文 化 和 人 文 景 观 造 就 了独 特 的 艺 术 红 日一 同 升 起 来 了 。
形式 。 紫 砂 一 直 以来 以其 泥 料 的 独 特 沉 穆 而 为 人 所 喜 。 紫
相并 提 , 认 为紫砂 壶流派 分“ 筋囊 ” 、 “ 花货 ” 、 “ 光货 ” 等, 其
宜 兴 的紫砂 陶器 , 举世 闻名 , 有 口皆碑 。不但 为 宜兴 赢得 “ 中 国陶都 ” 的美 誉 , 而且 更使 中国 陶器在 国际 陶瓷
艺 林 中 大 放 异 彩 。这 是 历 代 陶 工 们 智 慧பைடு நூலகம்的 结 晶 , 更 离 不 开
结 语 数寸, 就 有一节 。文人喜 其色 , 青 翠悦 目; 喜 其形 , 直 冲云 3 藏于 山间 的五色土 , 灵 秀而神 奇 , 《 碧 竹壶 》 正 是用艺 霄, 喜其神 , 雅 致脱俗 。月夜 , 坐 在竹林下 , 又是一种情 趣 ,
将紫砂 与景致 结合 , 从 而于壶 中意趣天 外 。真 王维这 样说道 , “ 独坐 幽篁里 , 弹琴 复长啸 。林深 人不 知 , 术 的语 言 , 总 是可 以从 生活 的点点滴滴 中 , 挖掘 出触 动 明月来 相照 。” 光透过 竹枝 , 铺 进屋里 , 稀 疏 的竹 叶 , 细 细 正 的艺术 家 . 越 简单越 丰满 。紫砂壶艺 更是 如此 , 阳羡 溪 的竹影 婆娑起舞 , 给宁静 的屋子 增添 了几 分喧闹 。 不 仅文 心灵 的东西 , 本 就 颇具灵 性 , 而 笔者 通 过艺 术 的手 法 , 将 人爱竹 , 政 治家也爱 竹。明代 开 国皇帝朱元 璋 曾赋 《 雪竹》 头 的一 丸 土 ,
探索“双线竹鼓壶”的艺术美
躁 之气 , 壶 沉 浸在 温 馨 端 庄 之 中 , 在 手 中 , 味 十 足 。 使 捧 韵
2 经典文化的艺术表现 力
艺术 表 现 力 . 指 在 艺 术 作 品 中所 表 现 出 的 感染 力 在 紫 是 砂 文 化 领域 里 探 讨 艺 术 表 现力 .强 调 的是 制 陶 者 在 艺 术 创 作 中所 表 现 出 的文 化 韵 味 和 强劲 的感 染 力 量 , 以及 在 美 化 装 饰 、 艺 术 造 型诸 多方 面 的 特 殊效 应 及 其 内蕴 丰 富 的 意 境 、 张力 、 情
成 的 上 、 、 三 部 分 也 极 有 变 化 , 以竹 节 形 的嘴 、 和钮 , 中 下 配 把
壶” 的竹 节 、 叶 装 饰 运 用 得 体 , 节 刚 劲 挺 拔 . 叶 俊 秀 飘 竹 竹 竹
逸 . 情 地 展 现 了 秀逸 踏 实 之 态 尽
3 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用价值
紫 砂壶 不 是 纯 粹 的 艺术 品 .更 重 要 的价 值 在 于 满 足 了人 们 日常 生 活 的需 求 。 “ 线 竹 鼓 壶 ” 量 为 4 0mL 极 其 适 合 双 容 2 ,
破 了 以往 “ 就 是方 . 就是 圆 ” 单 一 技 法 。 作 出 了一 件 件 方 圆 的 创
“ 中 有 变 、 中 寓新 、 圆结 合 、 方 圆 方 刚柔 相 济 ” 富有 个 性 的紫 的
砂 作 品 。 例 如 “ 线 竹 鼓 壶 ”见 图 1 就充 分 地 掌握 了 点 、 、 双 ( ) 线
亲 和力 甚 佳 。壶 的透 气 性佳 。 热淋 变色 率 高 , 茶 性 颇 符 中 庸 亲
之道 , 掌控冲泡时间, 易 养成 后 更 显 高 贵迷 人 。 外 , 嘴 的 最 此 壶
浅谈紫砂“竹韵壶”的中国文人思想境界
浅谈紫砂“竹韵壶”的中国文人思想境界作者:朱碧霞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6期摘要紫砂壶的天地,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一座艺术的园林。
宜兴物华天宝、文风鼎盛,很寻常的一坨紫砂泥,经过紫砂艺人之手的巧妙制作,便可以点土成金,造型万千。
紫砂泥因艺人的巧手而焕发出天地之灵气,萌生出艺术的张力与魅力,让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紫砂壶艺人的仿造以及艺术加工,从而走进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紫砂;竹韵壶;文人看戏、读书、观潮、登山等行为,对中国文人而言,是一种寻觅生活、达到艺术境界的独特方式。
故此,人们常把追求艺术的文人视为“清高”。
实际上,清高便是一种人生境界。
正如治学的严谨,也是一种境界;认真工作,也是一种境界;拼搏的人生,也是一种境界;对爱人的浪漫行为,是一种境界;淡泊名利,也是一种境界。
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而言,制作一款赏心悦目的好壶、把玩紫砂壶、约三五个好友一起品茗泡茶,这都是文人倾心的一种优雅的人生境界。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宜兴人的一种天地精华,它来自土地,虽然材质朴实无华,没有金子的闪耀,也没有和田玉的洁白,却蕴含着天地之间的灵性,温润而内敛。
紫砂泥历经亿万年的光阴,积淀了一种独特的“静”,又在火的煅烧中迸发出一种生命律动,因此,紫砂泥所凝结出的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份哲理和一种情感,更能使人感受到其中释放出的一种人文魅力。
现以这款紫砂“竹韵壶”(见图1)为例,谈谈紫砂壶的造型及其思想内涵。
1 紫砂“竹韵壶”的造型这款紫砂“竹韵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
壶体为圆器造型,尊贵典雅,壶身的上部比下面宽,底部稍收。
壶器的盖面平而圆,壶钮塑造成了一节竹枝的造型,且有细枝从壶钮延伸至盖面的位置,实乃画龙点睛之笔,尽显高风亮节之意。
壶把、壶流均塑造成竹节的造型,与壶钮相呼应。
从稳稳的壶身中,可感觉到竹的灵气,壶嘴和壶把形似弯曲的竹枝,曲卷翻动的势与度恰到火候。
创作此壶决不是延习古作,简单模仿,而是力尽在壶器造型的适度变形中,在格调和品位的提炼中,在情感和思想的交融之中展现竹子的高风亮节、飘逸洒脱,壶器由此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
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摘要:1.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背景和历史2.关于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3.争议的原因和影响4.结论: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价值和意义正文: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是一款具有悠久历史的紫砂壶,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深受收藏家和紫砂壶爱好者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关于这款紫砂壶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歇。
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背景和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据传,此壶为明朝著名紫砂艺人朱丹所创,其设计灵感来自古人对竹子的赞美。
这款紫砂壶以其独特的竹段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竹子坚韧不拔、高洁无瑕的品质的崇尚。
在随后的岁月里,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逐渐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作,被无数紫砂艺人所模仿和传承。
然而,近年来,关于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却一直不断。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作者到底是谁,二是这款紫砂壶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作者问题,有学者认为,虽然这款紫砂壶被传为朱丹所创,但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另外,由于历史悠久,加之紫砂艺人的传承方式,很多紫砂壶的作者都已经无法考证。
因此,对于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作者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关于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价值和意义,有人认为,这款紫砂壶是中国紫砂文化的瑰宝,其价值无法估量。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紫砂艺人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然而,也有人认为,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价值被过分夸大,其实际价值并不高。
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无疑提高了这款紫砂壶的知名度,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紫砂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国紫砂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朱丹一品竹段紫砂壶的争议,虽然尚无定论,但是无疑提高了这款紫砂壶的知名度,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紫砂文化。
简析紫砂壶《富足》的制作逸趣
简析紫砂壶《富足》的 制作逸趣何敏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摘要】(富足〉壶身颇具特色,可以说方圆相济,直线 与曲线做到了很好的交融,壶嘴根部粗壮结实,壶嘴延伸出 来的□部线条爽利,出水顺畅。
壶把上端粗、下端细,线条 过渡流畅,壶身树洞刻画细腻逼真。
壶盖上一截竹段做到了 惟妙惟肖,颇有铮铮傲骨,又有铁骨柔情,弯而不折,折而 不断。
壶身流露出的是一股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关键词】富足;喝茶;竹文化1、 前言紫砂艺术,在艺人努力耕耘之下,品种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在如今的社会之下,紫砂已经 是陶瓷界的王者,享有很髙的名望地位。
紫砂的器型包 括方圆不一的几何形,也有花卉类型的筋纹形,自然界 中的动植物形体,当代的一些仿青铜、玉器、木材等形 态,相当具备个性,特色明显。
2、 紫砂壶《富足》的制作逸趣一直以来,从北宋时期幵始就有诗句去赞美茶壶烹 茶的种种优点。
人们在后来的生活中发现,用紫砂土制 成的茶壶,它的香味尤其醇厚,胎土吸纳了茶香,就算 时间久了,你依然能闻到其中的茶香味。
在喝茶中体会到人生乐趣,体会到生命的味道。
在 生活中,会有一些美好的情感,有一些心愿藏在每个人 心中。
每当苦恼之时,不妨泡上一壶茶,在茶中享受生 活,修整疲惫的心灵,忘记一些痛苦。
经常,我们都听见这么一句话,禅茶一味。
中华民 族中有很多美德是从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就能发现的,这 是一种清净里的尊严。
自由自在享受生活,在茶味生活 中,能从器型中感受到一种血脉渊源,感受到作品里的 性质与生活中的缘分。
《佛经》中来形容人的四大富足,包括:无疾、知 足、善友、无为。
用很通俗的意思来理解,就是身体健 康,知道满足,一些好友,自由自如。
富足一直都是每 位老百姓的心愿,富足这个题材也常常会用到生活中的 艺术品之上,寓意吉祥,受人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都代表了生命的长寿,也代表了一种正直、淡泊的品行,竹子一直都是老 百姓心中对于常青不败的憧憬,是一种关于幸福的真理。
“竹林七贤壶”谦谦君子风——“竹林七贤组壶”作品浅析
20了6年 06 月31竹林七贤壶”,谦谦君子风一一“竹林七贤组壶”作品浅析王育春(宜兴 214221)江南初夏烟雨苍茫,每到这时节,宜兴南山的万 亩竹林风姿婆娑、随波播曳。
对于随处用心的紫砂创 作者而言,竹自然成了一种无尽的向往,一种创作素 材。
匠人融情于景,选用上等泥料,辅以巧思精工,“竹林七贤组壶见图1)便由此诞生了。
以外在的强 劲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表明竹和壶“佳偶天 成”,又用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深情诉说魏晋的 人文故事,寻找一种悠远的情怀。
1 “傭七贤组壶,,的造型—杯土、一张発、一组壶。
使用原矿泥料进行手 工制作,一丝不苟的专注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创作者 精巧构思,賦予了七把壶迥异的性情与风格,但其泥 色细腻、色泽流畅、古朴典雅的共性也一览无余。
一组壶因其饱满的壶身、端庄的品相、稳重的姿态,散 发出无限的魅力。
恰到好处的线条,栩栩如生的形 态,又平添几分髙风亮节;壶嘴大气,不仅出水流畅,也与竹枝状把相映成趣,竹节器宇轩昂,不拖沓、不 繁杂、不虚浮,既苍健古遒又覼逸潇洒。
紫砂自古就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七把 壶乍看形似,其实不然。
壶身远观皆似圆,近观则髙矮胖瘦形态各异,而又典雅娟秀。
壶底或圈足或平 足,与各自身、盖比例协调、经久耐看。
其无论从气势 还是工艺来看,都不失为一组器型优美的作品。
2 “偷七贤组壶,,的胡雜追拥宜兴陶瓷的源头,那是虔诚的怀古。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世称“竹林七 贤”,在竹林纵酒髙歌,恣意欢畅,煮茶赏文,身披那 个时代的精神光芒,一直受到人们推重。
借创作者的 独运匠心,七贤仿佛近在眼前,手捧茶壶缓缓而行。
如今,“竹林七贤”终于化为紫砂壶上的艺术形象,势 必受到臑目和青睐。
七壶虽形态各异,然无需刻意对号人座。
七贤崇 尚自然,故不拘礼法;好玄学,常流连于不可思议塊 界。
七壶组合用心良苦,莫不在此。
我们很容易就能 想象出七贤在竹林中欢宴、游玩、相会的场景。
浅谈紫砂《凤戏竹》壶的造型艺术及美学特色
紫砂壶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袁设计来源也非常广泛袁 也是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情趣的袁 寄托人们的愿望和美 好情怀遥 经由艺术的创作袁紫砂泥料的特殊性和泥色的丰 富袁加上巧妙的思想袁使得紫砂造型都能栩栩如生遥 思想 内涵是一把壶的内在灵魂袁而外形上的标新立异袁则是一 把壶得以升华的基础遥 走上紫砂壶创作的道路袁是一种荣 幸袁更是一种使命袁创新出一把具有思想内涵的紫砂壶袁 从而为砂壶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袁 始终是笔者由衷的一 个心愿袁于是笔者创作了叶凤戏竹曳遥
褪尽世事的浮华与张扬袁 静静的聆听中领略世事的 沧桑和精神的富足袁淡然豁达都在这一静尧一念尧一悟中遥 叶凤戏竹曳这把壶壶体的整体性设计很有意思袁壶盖与壶 体表面装饰浑若一体袁壶钮简单自然袁采用堆泥捏塑的手 法装饰的同时也掩饰了镶接痕迹袁 三弯流壶口略高于壶 盖袁藤须把骨肉匀亭袁把根处延伸而出的叶片装饰也恰到 好处遥
2015 年第 10 期渊第 231 期冤
佛 山 陶 瓷 65
徐燕
渊宜兴 冤
紫砂壶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袁设计来源也非常广泛袁也是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情趣的袁寄托 人们的愿望和美好情怀遥 思想内涵是一把壶的内在灵魂袁而外形上的标新立异袁则是一把壶得以升华 的基础遥 走上紫砂壶创作的道路袁是一种荣幸袁更是一种使命袁创新出一把具有思想内涵的紫砂壶袁从 而为砂壶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袁始终是笔者由衷的一个心愿袁于是笔者创作了叶凤戏竹曳遥
紫砂器滥觞于宋袁鼎盛于明清袁至今如日中天袁经久 不衰遥 一把好的紫砂壶袁不仅是艺人的信手天工袁有时还 有文人墨客的诗书画印遥 紫砂的发展袁虽几经盛衰袁但紫 砂毕竟孕育了一部灿烂的发展史袁在其发展中袁永远沿袭 这一个主题袁继承和创新遥 青炉小筑绿醅香袁青洒天街细 砂酥遥 闻香入道袁品香则赏艺袁说到底无非是殊途同归袁享 受的是器物一体的满足感遥 在如画的艺器中身心归一袁谓 之院归真浴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五》竹节、竹鼎、竹鼓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五》竹节、竹鼎、竹鼓壶型解读:借物抒情是艺术创作的一个传统。
宜兴的紫砂壶艺也是如此,只是生活在竹海里的艺人,把竹子引入壶艺创作比较晚罢了。
我们曾为此写作过“迟来的竹节壶”。
从文献的记载看,葵花、菊花、菱花和玉兰花,于紫砂壶艺开拓期就进入艺人视线,而满山的竹海从紫砂人手中飞出,却到了明晚期的1613年,第一件作品是陈仲美以“枯竹”为题材的“束竹壶”,像是给明王朝敲响催命钟。
到了清初,陈荫千才以生机勃勃的竹子创作了“双竹提梁壶”,为康乾盛世唱一曲赞歌。
就是这“一把壶”,让名不见经传的陈荫千流芳百世。
到了清代中期之后,以竹子为题材的创作,却出现了后来居上的气势,且出现了“花开两枝”的奇观。
一枝花是蒋万泉、杨凤年,直到民国初期的冯桂林,以竹节、竹段为师,制出了丰富多彩的传世佳作。
一枝花是范章恩另辟蹊径,走向把竹子和光货相结合的方向,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章恩是紫砂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开办“前店后坊”的艺人,是“范家壶”的开创者。
范章恩传世作品不多,最为著名的是把竹节同鼓形结合的“竹鼓壶”、“高竹鼓壶”。
到了清晚期,赵松亭在“范章恩竹鼓壶”的基础上创作了他的成名作“隐角竹鼓壶”。
南京王一羽先生藏有赵松亭“隐角竹鼓壶”一枚,制作时间是“辛巳秋”(1881年)。
时隔30年,1912年夏天,范大生又在范章恩、赵松亭的基础上,把竹节和鼎彝重器“混搭”创新出“四方隐角竹鼎壶”、“六方隐角竹鼎壶”。
1915年利永公司把“四方隐角竹鼎壶”等一批作品送巴拿马国际赛会,为中华紫砂赢得了“第一次国际大奖”。
紫砂壶经典“四方隐角竹鼎壶”、“六方隐角竹鼎壶”,公认是民国时期创新的典范之作,当时不少名家都制作过,也公认其是范大生的代表作之一。
但“四方隐角竹鼎壶”为谁首创,创于何时?至今尚没有见到考证、探讨。
·拍卖会上范大生“壬子”款“四方隐角竹鼎壶”2013年8月21日,接到“上海春秋堂2013年秋季拍卖会·天地方圆宜兴专场”的宣传册,我看到2144号拍品是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鼎壶”。
从紫砂壶《劲竹》之中探究我们国人的精神境界
从紫砂壶《劲竹》之中探究我们国人的精神境界
盛中杰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23(57)1
【摘要】紫砂盛产于宜兴,但是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陶人在偶然的烧制过程之中发现了其中的透气性,用来冲泡茶叶比较合适,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惊艳全国乃至全世界。
从整体上来看《劲竹壶》,简约之中流露出传统竹器的那种张力和韧性,作者把自己多年以来对紫砂技艺的专研,特别是竹器技艺的传承,合理地运用在这样的一件器型之上,低调内敛却不乏内在的张力,能够从细节上面体会到匠人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独运,以及精神境界方面的有益启迪。
【总页数】1页(P134-134)
【作者】盛中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
【相关文献】
1.疾风知“劲竹”——论“劲竹”紫砂壶的工艺美与内在气韵
2.一横一纵显风范,一竹一叶俱文华——紫砂壶“劲竹提梁”创作漫谈
3.春竹吟风,清丽劲雅——漫谈紫砂壶“佛肚竹”的创作理念
4.论"竹"形象在紫砂壶中的塑造——作品"劲竹壶"的创作
5.学艺者心静,为竹者虚心——浅谈紫砂壶“劲竹”的创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又多了一种载 体。 竹 枝 杆 挺 拔、四 季 青 翠、傲 雪 凌 等。既象一件竹类陈设品,也是一件泡茶器具。
霜,倍受中国文人喜 爱,与 梅、兰、菊 并 称 为 四 君 子,与
紫砂艺人在制作 竹 型 茶 具 的 过 程 中,有 一 套 独 有
梅、松并称为岁寒三 友,古 今 文 人 墨 客,爱 竹 咏 竹 者 众 的工艺手法,全靠手工捏制。譬如做壶钮,制作时先用
前言
宜兴紫砂陶造型 丰 富、种 类 繁 多,其 中 紫 砂 壶 “花 货 ”中 常 见 的 品 种 之 一 是 竹 型 茶 壶 。 南 方 多 竹 ,制 壶 时 以 竹 为 题 材 加 以 提 炼 ,或 具 象 或 抽 象 ,呈 现 出 千 姿 百 态 的造型和变化多端的 修 饰 效 果,体 现 其 独 特 的 审 美 趣 味和工艺特点,表达 了 作 者 的 创 作 思 考、思 想 情 感,具 有 浓 郁 的 传 统 文 化 色 彩 ,传 达 多 视 角 审 美 ,受 到 爱 壶 者 的青睐。
多,其推动了竹型 茶 壶 的 创 新 设 计。 紫 砂 艺 人 以 此 为 陶泥做成一条形,再弯曲成合适的形状,稍干后再做出
题材创作了“竹节壶”、“竹根壶”、“竹提壶”、“竹鼠壶”、 竹节、芽苞、水槽等。 至 于 小 竹 枝 及 竹 叶 装 饰,在 成 形
“竹鼓壶”、“三友 壶”等。竹 的 自 然 属 性 引 起 了 文 人 与 后直接堆贴上去,胥出自然,生动飘逸。
( 陶 瓷 艺 术 ) 2018 年 12 月
陶 瓷 Ceramics
· 69 ·
������������������������������������������������������������������������������������������������������������������������������������������������������������������������������������������������������������������������������������������������������������������������������������������������������������������������
1 竹型茶壶源远流长
在宜兴紫砂历史 上,不 乏 有 以 竹 为 题 材 的 紫 砂 作 品出现。香港茶具文物馆馆藏明代陈仲美束竹柴圆壶 (见图1)即是一例,或粗或细、或完整或部 分 的 竹 节 构 成 壶 身 、壶 把 、壶 嘴 及 壶 钮 等 要 素 ,以 象 形 逼 真 、整 齐 精 致、变化统一,达到 审 美 效 果。 生 于 明 崇 祯 四 年,卒 于 清康熙三十九年的宜兴人吴梅鼎(1631~1700 年),在 他的《阳羡茗壶赋》中 也 有 竹 节 壶 的 记 载,说:“竹 节 之 清 ,清 贞 莫 比 ”。 说 到 擅 长 制 作 竹 型 茶 壶 的 名 家 少 不 了 杨 凤 年 ,今 陈 列 在 宜 兴 陶 瓷 博 物 馆 的 “竹 段 壶 ”,即 是 杨 凤 年 经 典 名 作 ,其 竹 段 造 型 ,竹 叶 贴 塑 ,工 艺 精 湛 ,而 成 为竹型类 茶 壶 的 经 典 壶 型,后 人 称 之 为 “杨 氏 竹 段 ”。
· 70 ·
陶 瓷 Ceramics
( 陶 瓷 艺 术 ) 2018 年 12 月
������������������������������������������������������������������������������������������������������������������������������������������������������������������������������������������������������������������������������������������������������������������������������������������������������������������������
紫砂竹型茶壶初探*朱Fra bibliotek珍(宜兴市吴淑英紫砂艺廊 江苏 宜兴 214221)
摘 要 通过追溯竹型茶壶源流,承古开 今。 笔 者 分 析 了 其 创 作 的 主 客 观 因 素、现 实 环 境、创 作 动 力、创 作 方 法、启 发 认 知 ;继 承 传 统 ,开 拓 进 取 ,推 动 竹 型 茶 壶 的 设 计 创 新 。 关键词 紫砂 竹型茶壶 创作设计 中图分类号:TQ17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72(2018)12-0069-02
图1 陈仲美束竹柴圆壶
2 竹型茶壶的文人情结
竹 型 茶 壶 的 创 制 、演 绎 、发 展 以 及 独 特 的 审 美 形 成 与文人雅士的嗜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紫砂工艺在 与文人的接 触 交 流 中,用 竹 型 壶 来 托 物 言 志、抒 情 达
* 作者简介:朱红珍(1976-),助理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紫砂壶的创作。
稍后,清代道光、咸丰 年 间 宜 兴 制 壶 名 家 邵 大 亨,传 世 作品有《龙头八卦一 捆 竹 壶》(现 藏 于 南 京 博 物 院),以 64根长 竹 段 围 成 壶 身,合 64 卦 之 数;以 32 根 短 竹 段 分 成 四 组 ,每 组 8 根 ,结 以 成 足 。 自 然 贴 切 、均 匀 协 调 、 严谨对称、匠心独 运,为 后 人 所 赞 叹。 至 民 国,制 壶 天 才 冯 桂 林 设 计 创 作 了 别 具 一 格 的 “五 竹 壶 ”。 它 以 主 体 大 圆 竹 段 镶 接 四 根 小 竹 段 ,构 成 五 竹 别 致 造 型 ,一 改 以 往 竹 型 壶 是 圆 的 概 念 ,寓 圆 于 方 、亦 圆 亦 方 、别 出 心 裁 , 为 后 人 “创 新 ”树 立 了 榜 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