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简历——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简历
萧邦
⽣平简介 弗雷德⾥克·弗朗索⽡·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22⽇-1849年10⽉17⽇),原名弗⾥德⾥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是波兰⾳乐史上最重要的⼈物之⼀,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乐的代表⼈物。

肖邦⽗亲是法国⼈,母亲是波兰⼈,真实出⽣⽇期为1810年2⽉22⽇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1⽇作为肖邦出⽣,3⽉1⽇亦成为官⽅承认出⽣⽇期。

⾃幼喜爱波兰民族⾳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主要⽣活在法国,创作了⼤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六⾸钢琴前奏曲包括《⾬滴》,⼆⼗七⾸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少三⼗⼆⾸多夜曲,五⼗九⾸马祖卡,两⾸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的创作⼤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

早年⽣活
肖邦1810年出⽣在波兰中部⼩镇热拉佐⽡-沃拉(?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都华沙附近)。

他出⽣的时候,波兰作为⼀个统⼀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和奥地利⽠分。

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原本居住在洛林的⼀座从⽗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民英雄),第⼆次⽠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亲也得到了⼀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作。

肖邦⼀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

肖邦是个⾳乐天才,从⼩就展现出他惊⼈的⾳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作品B⼤调和G⼩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个莫扎特”。

第⼆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次慈善⾳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进⼊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乐理论和作曲,⼀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

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部作品是B⼤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乐评论家在莱⽐锡的⼀份19世纪最重要的⾳乐报纸中,以《作品⼆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的评价。

他⼗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钢琴协奏曲。

1829年⾄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了多场⾳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2],他是“⾳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颗”[3]。

1829年肖邦爱上了⾳乐学院的⼥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疾⽽终。

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法回国,⽽肖邦的⽗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

“巴黎的⽣活”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德⾥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式的限制,课程只进⾏了不到⼀个⽉。

肖邦在巴黎参加⾳乐会的演出以赚取⽣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仅够糊⼝,后来⼀位极具影响⼒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转眼间赢得了⼀⼤批的钢琴学⽣,其中的⼤部分是⼥学⽣。

肖邦通过⾳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有⼀辆私⼈马车和随从,他的⾐服都是⾼档的材料制成。

⽽相⽐之下,19世纪的其他⾳乐家如理查德·⽡格纳和彼得·伊⾥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的的莱茵河畔⾳乐节。

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在此次⾳乐节中碰⾯并⼀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彼此欣赏对⽅的⾳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乐技艺。

肖邦交友⼴泛,他的好友包括诗⼈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作家乔治·
桑。

肖邦在李斯特家第⼀次见到了⾝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见倾⼼。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段不幸的恋情,陷⼊了⽣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他⼤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重拾了精神上的信⼼。

第⼀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家闺秀,⽽诗⼈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分⾼傲和极具⾃我意识。

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彩的,⼀⽅⾯,乔治·桑是⼀个热情似⽕的⼥⼈,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乔治·桑后来销毁了⼤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们⽆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
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的建议,希望西班⽛的⽓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

⽽肖邦也⼀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发展成了肺炎。

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度过的。

这是⼀些宁静的⽇⼦,肖邦创作了⼤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都没有公开分⼿的原因。

当时乔治·桑的⼥⼉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家的家庭⽭盾,乔治·桑变得⾮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为恼⽕。

英年早逝
华沙圣⼗字教堂安放弗⾥德⾥克·肖邦的⼼脏(就在底部花束上⽅)的柱⼦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次⾳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在伦敦在举⾏⼏场⾳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

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17⽇在巴黎市中⼼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部分是由⼥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歌⼿在⿊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

有将近三千⼈参加了10⽉30⽇举⾏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曲。

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脏装在瓮⾥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字教堂的柱⼦⾥。

拉雪兹神⽗公墓⾥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依然鲜花不断。

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罐泥⼟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地下。

创作历程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是肖邦⼀⽣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调⼤波洛奈兹舞曲》(1831)《C⼤调马祖卡舞曲》(1829)《F⼤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质,对爱情⽣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产⽣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在这⼀短暂的时间⾥,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个飞跃。

《b⼩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

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的思念交织在⼀起,构成⼀⾸既严峻⼜温存的⾳诗。

《c⼩调练习曲》(别称《⾰命练习曲》,1831)《d⼩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度完美的统⼀,成为肖邦早期⾳乐创作中的杰作。

同时期创作的《a⼩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乐构思奇特⽽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在肖邦这⼀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纯青的地步。

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肖邦的绝⼤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调练习曲》(1832)《b⼩调练习曲》(1834)、《a⼩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

《E⼤调练习曲》是⼀⾸感情温存、深
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倾注了对祖国⽆限爱恋的感情。

《b⼩调练习曲》则是⼀⾸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

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它的中部却渗透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氛。

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a ⼩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势磅礴,全曲由号⾓性的简单⾳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潮,具有震撼⼈⼼的⼒量。

肖邦的3⾸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最突出的是《降b⼩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献出⽣命的烈⼠的哀思,是肖邦⾳乐中最脍炙⼈⼝的篇章之⼀。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质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

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

他的《c⼩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华、严肃⽽⼜悲哀,⾳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

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到前所未有的⽔平,⼤⼤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使它成为⼀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乐体裁。

肖邦的4⾸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

如《g⼩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

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

《F⼤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位诗⼈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原诗描写⼀个负⼼的少年猎⼈,由于背叛了爱情誓⾔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拖⼊湖底。

肖邦在这⾸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原诗的故事情节,⽽是⽤⾼度概括的⽅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盾冲突的发展来揭⽰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氛。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物中吸取精神⼒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沦亡的苦难中激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的⾳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

《c⼩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

《升f⼩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

悲壮严峻的⾸尾部分同⾊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格。

《降A⼤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势最宏伟、磅礴的⼀⾸。

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声交织在⼀起,构成了⼀幅战马奔驰、⽉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

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起,形成了⼀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已经听不到像《降A⼤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昂、豪迈的声⾳,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的。

《g⼩调马祖卡舞曲》(1849)、《f⼩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

前者是⼀⾸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活的最后⼀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的最后思念。

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程碑式的贡献。

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

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个相当崭新的⾳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

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部玛祖卡(B⼤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的是对变⾳阶的精彩运⽤和五度⾳阶的低⾳,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

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都使⽤⼤调,因为⼤调⽐⼩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尽量在⼀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知,之所以取名《⼀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条追逐⾃⼰尾巴团团转的⼩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狗圆舞曲》。

另⼀类肖邦所发展的⾳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
John Field的影响,⽽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阶,从C⼤调开始,到A⼩调结束,⼤⼩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乐对⾳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法⾃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

肖邦的第⼀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师
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u2013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

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调奏鸣曲习惯上⾄少应当有⼀个乐章使⽤⼤调;第⼆,各个乐章的主题令⼈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乐章Grave u2013 Doppio Movimento令⼈喘不过⽓来,第⼆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叙事曲和4⾸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

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同时⼜⾮常适合于⾳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调《⾰命练习曲》(Op. 10 No. 12)。

肖邦将练习曲带⼊了⼀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都只专注于教学⽬的,⽽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斯克⾥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钢琴作品惊⼈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调)和2号(F⼩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
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10⽇⾸演。

肖邦在给友⼈的信中曾对这⾸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度。

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情作了这⾸作品,必须⾮借此让⼈产⽣像是在眼望着⼀个能引起⽆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

⽐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良宵那样的印象。

”这⾸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调。

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主题,第⼆主题由弦乐以E⼤调奏出。

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部。

发展部为C⼤调,钢琴从处理第⼀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

再现部调⼦改为G⼤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潮。

2.浪漫曲,甚缓板,E⼤调,有夜曲风格。

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

其后半段以B⼤调开始,间奏后进⼊激动的中段,以强⾳出现升C⼩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

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

尾奏使⽤序奏部材料,以⾳阶与琶⾳三连⾳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调。

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主题,产⽣妙趣横⽣的反复进⾏,插⼊的⽅式极有莫扎特的魅⼒,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

其中包括⽐较有名的有: 第⼀钢琴协奏曲 第⼆钢琴协奏曲 降E⼤调华丽⼤圆舞曲 降D⼤
调“⼩狗”圆舞曲,⼜称“⼀分钟圆舞曲” 升C⼩调圆舞曲 降A⼤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调圆舞曲 A⼤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调夜曲 升F⼤调夜曲 降B⼩调夜曲 降A⼤调夜曲 第⼆⼗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四号玛祖卡舞曲 C⼩调练习曲《⾰命》 E⼤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号叙事曲 第⼀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调幻想即兴曲
作品名称列表中英对照
Op.1, Rondo in C minor (1825) C⼩调回旋曲 Op.2, Variations on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1827) 唐璜:让我们⼿拉⼿吧变奏曲 Op.3,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1829) C⼤调引⼦与华丽的波兰舞曲 Op.4, Piano Sonata No. 1 in C minor (1828) C⼩调第⼀钢琴奏鸣曲 Op.5, Rondo à 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F⼤调马祖卡舞曲式回旋曲 Op.6, 4 Mazurkas (1830) 四⾸马祖卡 Op.7, 5 Mazurkas (1830-1831) 五⾸马祖卡 Op.8, Trio for Violin,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g⼩调钢琴三重奏 Op.9, 3 Nocturnes (1830-1831) 三⾸夜曲 Op.10, 12 Études à son ami Franz Liszt (1829-1832) 为李斯特写的12⾸练习曲 Op.1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1 in E minor (1830) e⼩调第⼀钢琴协奏曲 Op.12, Variations brillantes in B-flat major on 'Je vends du Scapulaires' from Hérold’s 'Ludóvic' (1833) 咏叹调《我要出售外⾐》主题华丽变奏曲 Op.13, Fantasia on Polish Airs in A major (1828) A⼤调波兰主题幻想曲 Op.14, Rondo à la Krakowiak in F major (1828) F⼤调克拉克维亚克回旋曲 Op.15, 3 Nocturnes (1830-1833) 三⾸夜曲 Op.16, Rondo in E-flat major (1832) 降E⼤调回旋曲 Op.17, 4 Mazurkas (1832-1833) 4⾸马祖卡 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1) 降E⼤调华丽的⼤圆舞曲 Op.19, Bolero in A minor (1833) a ⼩调波莱罗舞曲 Op.20, Scherzo No. 1 in B minor (1831) b⼩调谐谑曲 Op.2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1829-1830) f⼩调第⼆钢琴协奏曲 Op.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4) 降E⼤调平静的⾏板与华丽的波罗乃兹 Op.23, Ballade No.1 in G minor (1831-1835) g⼩调第⼀叙事曲 Op.24, 4 Mazurkas (1834-1835) 4⾸马祖卡 Op.25, 12 Études à son amie Mme la Comtesse d’Agoult (1832-1836) 为阿古尔特伯爵夫⼈写的12⾸练习曲 Op.26, 2 Polonaises (1834-1835) 2⾸波兰舞曲 Op.27, 2 Nocturnes (1835) 2⾸夜曲 Op.28, 24 Preludes (1836-1839) 24⾸前奏曲 Op.29, Impromptu No. 1 in A flat major (1837) 降A⼤调第⼀即兴曲 Op.30, 4 Mazurkas (1836-1837) 4⾸马祖卡 Op.31, Scherzo No. 2 in B-flat minor (1837) 降b⼩调谐谑曲 Op.32, 2 Nocturnes (1836-1837) 2⾸夜曲 Op.33, 4 Mazurkas (1837-1838) 4⾸马祖卡 Op.34, 3 Waltzes (1831-1838) 3⾸圆舞曲 Op.35,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 Funeral March (1839) 降b⼩调第⼆钢琴奏鸣曲 Op.36, Impromptu No. 2 in F-sharp major (1839) 升F⼤调第⼆即兴曲 Op.37, 2 Nocturnes (1838-1839) 2⾸夜曲 Op.38,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1836-1839) F⼤调第⼆叙事曲 Op.39, Scherzo No.
3 in C-sharp minor (1839) 升c⼩调谐谑曲 Op.40, 2 Polonaises (1838-1839) 2⾸波兰舞曲 Op.41,
4 Mazurkas (1838-1839) 4⾸马祖卡 Op.42, Waltz in A-flat major (1840) 降A⼤调圆舞曲 Op.43, Tarantella in A-flat major (1841) 降A⼤调塔兰泰拉舞曲 Op.44, Polonaise in F-sharp minor (1841) 升f⼩调波兰舞曲 Op.45,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1841) 升c⼩调前奏曲 Op.46, Allegro de Concert in A major (1832-1841) A⼤调⾳乐会快板 Op.47, Ballade No. 3 in A-flat major (1840-1841) 降A⼤调第三叙事曲 Op.48, 2 Nocturnes (1841) 两⾸夜曲 Op.49, Fantasia in F minor (1841) f⼩调幻想曲 Op.50, 3 Mazurkas (1841-1842) 3⾸马祖卡 Op.51, Impromptu No. 3 in G-flat major (1842) 降G⼤调第三即兴曲 Op.52,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1842) f⼩调第四叙事曲 Op.53, Polonaise in A-flat major - 'Heroic' (1842) 降A⼤调“英雄”波兰舞曲 Op.54, Scherzo No. 4 in E major (1842) E⼤调第四谐谑曲 Op.55, 2 Nocturnes (1843) 2⾸夜曲 Op.56, 3 Mazurkas (1843) 3⾸马祖卡 Op.57,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1843) 降D⼤调摇篮曲 Op.58,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1844) b⼩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Op.59, 3 Mazurkas (1845) 3⾸马祖卡 Op.60, Barcarolle in F-sharp major (1845-1846) 升F⼤调船歌 Op.61, Polonaise-Fantaisie in A-flat major (1845-1846) 降A⼤调幻想波兰舞曲 Op.62, 2 Nocturnes (1846) 2⾸夜曲 Op.63, 3 Mazurkas (1846) 3⾸马祖卡 Op.64, 3 Waltzes (1846-1847) 3⾸圆舞曲 Op.65,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45-1846) g⼩调⼤提琴奏鸣曲 Op.posth. 66, 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 minor (1835) 遗作:升c⼩调幻想即兴曲 Op.posth. 67, 4 Mazurkas (1835-1849) 遗作:4⾸马祖卡 Op.posth. 68, 4 Mazurkas (1827-1849) 遗作:4⾸马祖卡 Op.posth. 69, 2 Waltzes (1829-1835) 遗作:2⾸圆舞曲 Op.posth. 70, 3 Waltzes (1829-1841) 遗作:3⾸圆舞曲 Op.posth. 71, 3 Polonaises (1825-1828) 遗作:3⾸波兰舞曲 Op.posth. 72, (1826-1827) No. 1 Nocturne in E minor (1827) No. 2 Funeral March in C minor (1827) No. 3 3 Ecossaises (1826) 遗作: e⼩调夜曲 c⼩调葬礼进⾏曲 3⾸科塞兹舞曲 Op.posth. 73, Rondo in C major (for two pianos) (1828) 遗作:(为双钢琴⽽作)C⼤调回旋曲 Op.posth. 74, 17 Songs (1829-1847) 遗作:17⾸歌曲
相关评价
肖邦⾳乐的⾼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个侧⾯,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

肖邦的⾳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族民间⾳乐的态度⾮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

这样,他既提⾼了民间⾳乐体裁的艺术⽔平,⼜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

他对当时西欧在⾳乐创作⼿段⽅⾯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创作的起点,从⽽使⾃⼰的⾳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

但是肖邦⼜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胆突破传统,进⾏创新。

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系列⾳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他的旋律有⾼度的感情表现⼒,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新颖⼤胆,钢琴织体细腻⽽富于⾊彩。

这⼀切因素融合在⼀起,形成了⼀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肖邦的作品,除⼗七⾸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提琴曲外,全是钢琴曲。

此类作品中,有两⾸钢琴协奏曲和三⾸钢琴奏鸣曲。

肖邦对民族主义⾳乐的贡献,是他六⼗⾸马厝卡舞曲与⼗⼆⾸波兰舞曲。

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民间庆典⾳乐;波兰舞曲⾼雅,原是⼗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

肖邦将马厝舞曲带⼊⾳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们⾯前。

它令⼈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活⽅式的特征。

在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