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关于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思考与建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
道文化底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六艺”之首的“礼”。 祠堂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教内容。这种礼教文化来自祭祀之礼、家法族规、家风家训、先贤语录、兴教
助学和修续家谱等。祠堂是宗族祭祀的场所,祭祀为中国传统“五礼”之首,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围绕尊祖敬宗 的礼仪宣教,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祠堂也是家训文化之处,祠堂的位置布局、装饰题材,包括匾额、楹联、 壁画等,都蕴含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是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族谱,是记载家族 或宗族家世渊源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正如毛泽东所说,“收集家谱、族谱, 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它使同族人明根论 辈、能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祠堂还往往是宗族的学堂、议事堂和家族红白喜事摆酒团聚的地方,是宗族助 学育才之处、宣讲礼法之处、判决家族大事之处、欢庆娱乐之处。乡村祠堂具有的这些祭祀、议事、办学、宣 讲、庆典等功能,决定了它在各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承担起了包括吉礼、宾礼、嘉礼等多方面礼教的角 色。
一、祠堂文化的历史内容 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夏商周便已出现,在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明清时期是其发展高峰期。它与庙宇文化、书院文化等建构起地方文化的立体架构,参与构成着中华文化的根 与魂。 (一)祠堂文化中的中华传统之礼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发展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老庄孔为代表的儒
- 61 -
想走得远、走得稳健,必须先由上层设计做起。 2.要“摸清家底”。专业人才应落到基层,指导各村、社区和各镇先深入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
祠堂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乡村治理中有重要作用。孔子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在中华传 统文化中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比法更有柔性。祠堂在中国乡村生活 中曾经占据着神圣的地位,中国传统的乡村中,祠堂的基本功能是敬宗、敬贤、收族,并兼教育、议事、娱乐 等功能,这些功能构建祠堂文化中的“礼”,在乡村治理中对族人起到了约束、凝聚等教化之效。朱熹在《家 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 后及家财”。各姓氏家族以同姓血亲关系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生活中、心理上和精神 上的支持,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因祠堂文化而凝聚起的家族、宗族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族人、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乡村自治以及稳定社会的作用。 这种能教化族人、规范群体与个人、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乡村治理的,正是来自于祠堂文化中的礼教。
二、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方法路径 (一)祠堂文化的现状 在岭南目前还保留有大量祠堂。据了解,广东著名侨乡揭阳普宁,分布着6000多座祠堂。广东东莞的五百 多个自然村,各村各姓多有自己的宗祠。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祠堂有数百座。东莞万江街道48.6 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有29个社区、9万左右的户籍人口,如今还比较完整的祠堂就有66座。过去,祠堂是祭 祀、教化的重要场所。如今的祠堂,已大多闲置,或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或只是作为村民摆酒的集体食堂,或 是提供给村曲艺社作为活动场地,有少数祠堂做了村史展览,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祠堂只是安静地矗立着,成 为广大乡村的一种历史见证、一种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亲近的传统文化地标。我们急需深度挖掘,创新发展,让 祠堂文化活起来,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祠堂文化的“礼”与“美”融进现代生活,融进年轻人的生活,让当地 的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变迁中得以延续,让后代记得住乡愁,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实现振兴。 (二)如何创新发展祠堂文化 1.要做好上层设计。乡村祠堂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文化内涵良莠并存等特 点;乡村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建设站位和视野不高,文化活动策划的系统性不强。因此,祠堂文化要
2019年第305期
公共文化
活化祠堂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关于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思考与建议
王文利
(万江文化服务中心 广东 东莞 523039)
[摘 要]在今天的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等省,还保留着大量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中饱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乡民曾经的精神家园。市级或 以上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祠堂在振兴乡村文化中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士对辖区祠堂情 况进行摸底,深入挖掘,做好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上层设计,指导基层,积极有效地宣传、 利用祠堂蕴涵的优质中华文化信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村民进行美育、礼教,助力乡村 文化振兴与乡村治理。
(二)祠堂文化中的中华艺术之美 祠堂不但饱含礼教内涵,同时因为往往是本地规格最高的建筑、集本地建筑的精华,因此其建筑、布局、 设计、施工及雕刻装饰等,大多构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精湛的 中华艺术之美。 堂号,蕴藏着宗族的渊源历史和祖上的生命理想,有着文学文化典故等人文之美;选址,讲究风水,讲 究“负阴抱阳”,蕴含着地理之美;具体建筑布局,风水塘、广场、照壁、戏楼、议事堂等充满了层次感和对 称和谐的均衡之美;建筑,护栏、门楼、斗拱飞檐、漏窗、山墙和哺鸟脊等体现了各地的木雕、砖雕、石雕技 艺,蕴含着结构之美、色彩之美、装饰之美;牌匾、楹联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印鉴于一体,有“刻在 木板上的史书”之称,有许多是艺术珍品,极大地丰富了祠堂装饰美的内容。
[关 键 词 ]祠堂文化;创新发展;上层设计;美育;礼教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遍布中国乡村,是各村落和集镇中最 恢宏庄严的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等省,如今也留存众多并不断有修葺翻新甚或还有新建。作为中国 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何挖掘、活化祠堂文化、助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实践的重要问题。
道文化底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六艺”之首的“礼”。 祠堂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教内容。这种礼教文化来自祭祀之礼、家法族规、家风家训、先贤语录、兴教
助学和修续家谱等。祠堂是宗族祭祀的场所,祭祀为中国传统“五礼”之首,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围绕尊祖敬宗 的礼仪宣教,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祠堂也是家训文化之处,祠堂的位置布局、装饰题材,包括匾额、楹联、 壁画等,都蕴含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是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族谱,是记载家族 或宗族家世渊源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正如毛泽东所说,“收集家谱、族谱, 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它使同族人明根论 辈、能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祠堂还往往是宗族的学堂、议事堂和家族红白喜事摆酒团聚的地方,是宗族助 学育才之处、宣讲礼法之处、判决家族大事之处、欢庆娱乐之处。乡村祠堂具有的这些祭祀、议事、办学、宣 讲、庆典等功能,决定了它在各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生活中都承担起了包括吉礼、宾礼、嘉礼等多方面礼教的角 色。
一、祠堂文化的历史内容 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夏商周便已出现,在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明清时期是其发展高峰期。它与庙宇文化、书院文化等建构起地方文化的立体架构,参与构成着中华文化的根 与魂。 (一)祠堂文化中的中华传统之礼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发展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老庄孔为代表的儒
- 61 -
想走得远、走得稳健,必须先由上层设计做起。 2.要“摸清家底”。专业人才应落到基层,指导各村、社区和各镇先深入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
祠堂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乡村治理中有重要作用。孔子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在中华传 统文化中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比法更有柔性。祠堂在中国乡村生活 中曾经占据着神圣的地位,中国传统的乡村中,祠堂的基本功能是敬宗、敬贤、收族,并兼教育、议事、娱乐 等功能,这些功能构建祠堂文化中的“礼”,在乡村治理中对族人起到了约束、凝聚等教化之效。朱熹在《家 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 后及家财”。各姓氏家族以同姓血亲关系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生活中、心理上和精神 上的支持,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因祠堂文化而凝聚起的家族、宗族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族人、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乡村自治以及稳定社会的作用。 这种能教化族人、规范群体与个人、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乡村治理的,正是来自于祠堂文化中的礼教。
二、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方法路径 (一)祠堂文化的现状 在岭南目前还保留有大量祠堂。据了解,广东著名侨乡揭阳普宁,分布着6000多座祠堂。广东东莞的五百 多个自然村,各村各姓多有自己的宗祠。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祠堂有数百座。东莞万江街道48.6 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有29个社区、9万左右的户籍人口,如今还比较完整的祠堂就有66座。过去,祠堂是祭 祀、教化的重要场所。如今的祠堂,已大多闲置,或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或只是作为村民摆酒的集体食堂,或 是提供给村曲艺社作为活动场地,有少数祠堂做了村史展览,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祠堂只是安静地矗立着,成 为广大乡村的一种历史见证、一种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亲近的传统文化地标。我们急需深度挖掘,创新发展,让 祠堂文化活起来,在城市化进程中,让祠堂文化的“礼”与“美”融进现代生活,融进年轻人的生活,让当地 的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变迁中得以延续,让后代记得住乡愁,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实现振兴。 (二)如何创新发展祠堂文化 1.要做好上层设计。乡村祠堂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文化内涵良莠并存等特 点;乡村文化专业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建设站位和视野不高,文化活动策划的系统性不强。因此,祠堂文化要
2019年第305期
公共文化
活化祠堂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关于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思考与建议
王文利
(万江文化服务中心 广东 东莞 523039)
[摘 要]在今天的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等省,还保留着大量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中饱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乡民曾经的精神家园。市级或 以上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祠堂在振兴乡村文化中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士对辖区祠堂情 况进行摸底,深入挖掘,做好创新发展祠堂文化的上层设计,指导基层,积极有效地宣传、 利用祠堂蕴涵的优质中华文化信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村民进行美育、礼教,助力乡村 文化振兴与乡村治理。
(二)祠堂文化中的中华艺术之美 祠堂不但饱含礼教内涵,同时因为往往是本地规格最高的建筑、集本地建筑的精华,因此其建筑、布局、 设计、施工及雕刻装饰等,大多构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精湛的 中华艺术之美。 堂号,蕴藏着宗族的渊源历史和祖上的生命理想,有着文学文化典故等人文之美;选址,讲究风水,讲 究“负阴抱阳”,蕴含着地理之美;具体建筑布局,风水塘、广场、照壁、戏楼、议事堂等充满了层次感和对 称和谐的均衡之美;建筑,护栏、门楼、斗拱飞檐、漏窗、山墙和哺鸟脊等体现了各地的木雕、砖雕、石雕技 艺,蕴含着结构之美、色彩之美、装饰之美;牌匾、楹联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印鉴于一体,有“刻在 木板上的史书”之称,有许多是艺术珍品,极大地丰富了祠堂装饰美的内容。
[关 键 词 ]祠堂文化;创新发展;上层设计;美育;礼教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遍布中国乡村,是各村落和集镇中最 恢宏庄严的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等省,如今也留存众多并不断有修葺翻新甚或还有新建。作为中国 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何挖掘、活化祠堂文化、助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实践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