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归纳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三、城市的定义:
经济发展的产物
定义;城市是指⼀定规模及密度的⾮农业⼈⼝聚集的地⽅和⼀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化中⼼现代城市包括三⽅⾯的因素:?⼈⼝数量
产业构成
⾏政管辖
第⼆节城市的发展
⼆、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业的发展与⼈⼝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
城市与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质量的城市⽣活
三、第⼆次世界⼤战后的城市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城市发展的差异性
城市外延扩展的形式(城市⼆维空间构成):
中⼼向外圈层式发展
单中⼼沿交通⼲线放射发展
中⼼与周边卫星城发展
多中⼼组合
核⼼城市的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农业⼈⼝及⼟地向⾮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职业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
城市化⽔平指城镇⼈⼝占总⼈⼝的⽐重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占总⼈⼝的⽐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业及其他⾏业的⽐重不断变化
城市化⽔平与⼈均国民⽣产总值(GDP)的增长成正⽐
城市化⽔平⾼,不仅是建⽴在⼆、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和
发展
第⼀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环境与
⾃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
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三、其他古代⽂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
产⽣与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园城市理论
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1933)
五、马丘⽐丘宪章(1978)
六、邻⾥单位,⼩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七、有机疏散思想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九、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第⼆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和
发展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
法的变
⼀、当代国内外发展观的演变
与发展
1、经济增长观(⼆战后)
2 、综合发展观(20世纪70年
代)3 、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4 、全⾯、协调、可持续、以⼈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法
单向型否定思维过程中的反馈
作⽤,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
2、由静态思想⽅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法
三、思想⽅法的变⾰对规划⼯作的冲击和影响
1、对⼯作⽅法的冲击和影响
2、对⼯作中的传递⽅式的影响第四节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
践与展望
⼀、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城市规划⾯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城市全球化
空间市场化
信息⽹络化
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作内容和
编制程序
第⼀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

⼀、城市规划的含义、作⽤和任

含义:城市规划是⼈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活的空间秩序⽽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作⽤: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
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
进⾏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
和全⾯安排
满⾜社会经济发展和⽣态保护
的需要
保护和修复⼈居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与⾃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活和谐的原则
第⼆节城市规划的⼯作内容
和⼯作特点
⼀、城市规划⼯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标的条件和措施
研究与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向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程
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法
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法
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
和要求
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为各单项⼯程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第⼆节城市规划的⼯作内容
和⼯作特点
⼆、城市规划⼯作的特点
城市规划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法治性、政策性
城市规划的地⽅性
城市规划长期性和经常性
城市规划的实践性。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与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作:
现场踏勘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分析研究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域、市域、县域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相关规划(⼟地利⽤、经济社会
发展)
概念性规划
分区规划(⼤、中城市)
(以上为城市战略性规划、宏
观层⾯)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
(为战术性规划、微观可操作性层⾯)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内容:
论证城市经济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发展⽬标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发展⽤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原则,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任务: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内容: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及⽤地规模,确定⽤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布局及车站、港⼝、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道系统的⾛向、断⾯、主要交叉⼝形式
确定城市供⽔、排⽔、防洪、供电、燃⽓、消防等设施发展⽬标和布局
确定城市河湖⽔系的治理⽬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建
设、抗震防灾规划⽬标和总体布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物
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
制范围
确定旧区改建、⽤地调整的原
则、⽅法和步骤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
的各项建设
进⾏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法的建议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四、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地的利⽤、⼈⼝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内容:原则上与总体规划相同五、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内容:
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性质
⽤地的界线及适建性
各地块建筑⾼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及后退红线等控制指标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彩等要求
确定各级⽀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程管线的⾛向、管径和⼯程设施的⽤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地使⽤与建筑管
理规定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
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六、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调整: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修改: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变更
七、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民代表⼤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地规划
第⼀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构成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构成:政治系统、⽂化系统、⼈⼝系统
三、城市产业系统(经济系统)的构成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
城市经济产业可分为第⼀产业、
第⼆产业、第三产业。

第⼀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产业:是指制造业加⼯业;第三产业:⼀、⼆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
城市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服务性产业
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态以及基础设施各系统的
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五、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态
及基础设施系统)
第⼆节城市⽤地及其适⽤性
评价、城市⽤地概述
⼀、城市⽤地概述
城市⽤地的概念
城市⽤地是规划区范围内赋以
⼀定⽤途与功能的⼟地的统称。

城市⽤地指经建设利⽤的⼟地,
包括已列⼊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
尚待开发建设的⼟地。

泛义的城
市⽤地,还可包括城市规划确定
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地。

如农⽥、林地、⼭地、⽔⾯等所
占的⼟地。

城市⼟地利⽤规划乃是城市规
划的重要⼯作内容之⼀,同时也
是国⼟规划的基本内容之⼀。


过规划过程,具体确定城市⽤地
的规模与范围,划分⼟地的⽤途、功能组合以及⼟地的利⽤强度
城市⽤地的属性:
⾃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地的价值
使⽤价值:
经济价值
城市⽤地的区划
⾏政区划:指国家⾏政建制与法律规定的城市⾏政区划系列
⽤途区划:规划确定的⼟地利⽤功能与性质作出的划分
房地产权属区划:由房产与地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地区划
地价区划:体现⼟地的区位、环境、现状及使⽤程度
城市⽤地的归属
城市⽤地的归属:
采⽤所有权与使⽤权分离原则,所有权归国家及集体所有
城市⽤地的管理:
总体规划与⼟地利⽤总体规划
衔接
城市与⾃然环境
城市作为⾼强度的社会经济活
动的集聚地,所造成⽣态失衡与恶化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如:⽔⼟流失、⾼强度开发、⼤量抽取地下⽔造成地⾯下沉、污⽔排放导致⽔源⽔资恶化。

⾃然环境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候和地势等⽅⾯。

城市⽤地适⽤性评定
⽤地评定的要求:提供⽤地选择
与布局的依据
⽤地评定的分类
⼀类⽤地:是指⽤地的⼯程地质等⾃然环境条件⽐较优越。

⼆类⽤地:是指需要采取⼀定的⼯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
能修建的⽤地。

三类⽤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地。

三、城市⽤地的选择
城市⽤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
⼟地利⽤总体规划
⽣态环境
⽂化遗存
社会问题
城市⽤地选择的原则:
国家有关⼟地利⽤的规定
开发选址满⾜空间与环境需要
⽤地⼯程地质条件评估
⽣态环境、⽂化的保护
第三节城市⽤地的分类与⽤地构成
⼀、城市⽤地的分类:
有⼗⼤类,四⼗六中类,73⼩类。

?城市⽤地分类的作⽤:
有利于⼟地的利⽤与管理
在不同规划⽅案之间可进⾏类⽐
便于规划指标的定量与统计
⼆、城市⽤地的构成:
按照⾏政⾪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途的组合,如分为⼯业区、居住区、开发区等。

第四节城市⽤地(居住、⼯业、公共设施、仓储、绿化)
⼀、居住⽤地
概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地。

组成与分类
⽤地组成:住宅⽤地、公共服务设施⽤地、道路⽤地、绿地。

⽤地分类:⼀类居住⽤地,⼆类居住⽤地,三类居住⽤地,四类居住⽤地。

指标
影响因素:城市规模,城市性质,⾃然条件、⽤地标准。

居住⽤地指标:?⽐重:居住⽤地占城市建设⽤地
的⽐例为20%--32%。

居住⽤地⼈均指标:为18.0?a
28.0m2,⼤中城市不得少于
16.0m2/⼈
居住⽤地规划布置
理论发展
居住⽤地的选择
作⽤: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
居民⽣活与环境质量、经济与开
发效益等
居住⽤地规划布置
要求:与⾃然环境、总体布局结
构、商业中⼼等功能协调;注重
⽤地⾃⾝及周边环境污染影响;
适宜的规模与⽤地形状;考虑与
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地
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居住⽤地的规划布置:
原则:作为城市⼟地利⽤结构的
组成部分,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
态;贯彻以⼈为本的原则;遵循
相关的⽤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
准;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
社区环境
分布: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
向布置;
组织与构成:
⽤地组织为保障居民⽣活的
⽅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等
⽤地通常采⽤分级构成
居住⽤地的构成(分级)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规模可
分为居住区、⼩区、组团三级
居住⽤地的构成
城市居住区
⼀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规模的居住⽣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道或⾃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规模
(30000--50000⼈)相对应,配建有⼀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该区居民物质与⽂化⽣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居住⼩区
⼀般称⼩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规模(10000--15000⼈)相对应,配建有⼀套能满⾜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化⽣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般称组团,指⼀般被⼩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规模(1000--3000⼈)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居住⽤地的构成分析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地规划⼆、⼯业⽤地
㈠城市中⼯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业⽤地⾃⾝的要求:
⽤地的形状和规模
地形要求
⽔源要求
能源要求
⼯程地质、⽔⽂地质与⽔⽂要求⼯业的特殊要求
其他要求
城市中⼯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2、交通运输的要求:
铁路运输
⽔路运输
公路运输
连续运输
3、防⽌⼯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减少有害⽓体对城市的污染
防⽌废⽔污染
防⽌⼯业废渣污染
防⽌噪声⼲扰
4、⼯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业区与居住区距离近便
⼆、⼯业⽤地
(⼆)⼯业区:组织、组成、规模
(三)⼯业⽤地的布置
1、⼯业⽤地的分类:性质、污
染程度(分⼀、⼆、三类)
2、⼯业⽤地在规划建设⽤地中
的⽐重:
规划⼈均⼯业⽤地⾯积在10?a 25m2之间(约18m2/⼈),占建设⽤地⽐重15?a25%。

3、⼯业在城市中布置的⼀般原

4、⼯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定距

布置在城市边缘的⼯业区
布置在城市居住区内的⼯业(指⽤地⼩,基本⽆污染的)
5、⼯业⽤地与居住⽤地的位置
关系
位置关系:三种布置形式(平⾏布置、垂直布置、混合布置)
⼯业⽤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业区包围城市;⼯业区与其他⽤地呈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

⼯业⽤地布局对城市⽤地形态的影响
⼯业地带
组合城市
多功能综合区和带状城市
㈣旧城⼯业布置调整
三、公共设施⽤地
概述
⽤地的分类
1、公共设施⽤地按使⽤性质分类:
⾏政办公类
商业⾦融业类
⽂化娱乐类
体育类
医疗卫⽣类
教育科研设计类
⽂物古迹类
其他类
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市级:如市政府、博物馆、⼤剧院、电视台等
居住区级:如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
⼩区级:如中⼩学、菜市场等
3、其他分类
三、公共设施⽤地⽤地的指标: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
影响公共设施指标的因素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活⽅式与经济发展⽔平
城市的布局结构
社区建设与发展
公共设施⽤地指标确定的⽅法
按照⼈⼝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
确定(千⼈指标)
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
规定来确定
根据地⽅的特殊需要,通过调
研,按需确定
公共设施⽤地的分布规划要求
公共设施项⽬要合理配置
按照与居民⽣活的密切程度确
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
划考虑
根据本⾝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
要求进⾏布置
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布置要充分利⽤城市原有基础?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分布:⽤地选择符合⾃⾝要求(如停车、对景等)
城市公共中⼼的组织与布置
城市公共中⼼系列(等级系列)?全市性公共中⼼(如:CBD)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中⼼地区的交通组织。

城市公共中⼼的内容与建设标准,与城市的发展⽬标相适应。

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

四、仓储⽤地
仓库的分类
卫⽣安全⾓度分为:⼀般综合性仓库、特种仓库
按职能分为: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特种仓库)。

在城市中的布置
仓储⽤地布置的⼀般原则:
满⾜仓储⽤地的⼀般技术要求?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地规模
影响仓库⽤地规模的因素
仓库⽤地规模的估算
五、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的含义:
城市绿地是以栽植树⽊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植物所覆盖,并赋以⼀定的功能与⽤途的场地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
提⾼城市⾃然⽣态质量
有利于环境保护
提⾼城市⽣活质量,调适环境⼼理
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有利于城市防灾
城市绿地的分类及⽤地指标
城市绿地的分类
公共性绿地
专⽤性绿地
私有性绿地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公园
⽣产绿地
防护绿地
居住绿地
附属绿地
⽣态景观绿地
城市绿地的指标
城市绿地分:⼈均公共绿地⾯
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以⼈为本,城市景观的基本素材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包含有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和形
态构成等⽅⾯。

防护绿地与⽣态绿地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构筑城乡⼀体的⽣态⼤绿化环

六、城市郊区⽤地
城市的郊区
城市郊区规划
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城市发展
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
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研究
城市的区域发展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化、科技发展, 确⽴城市发展的⽬标。

⼀、国⼟规划
国⼟规划定义:
对国⼟资源的开发、利⽤、治理和保护进⾏全⾯规划。

国⼟规划内容:
包括⼟地、⽔、矿产、⽣物等⾃然资源的开发利⽤;⼯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要害问题的解决等。

第⼆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

⼆、⼟地利⽤总体规划
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通知要求:
°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提⾼耕地质量。

各级⼈民政府控制占⽤耕地,统筹安排各业⽤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地利⽤总体规划的编
制、修订和实施⼯作?±。

全国、省级、地级⼟地利⽤规划应划定主要农⽥保护区、⼟地管理区、⼟地复垦区、⼟地开发区等。

第⼆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
研究
三、区域规划
根据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然、技术经济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利⽤和区域发展⽅向,合理配置⼯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设施。

从长远的整体利益出发,⼜要充分兼顾近期、局部的要求,以统筹兼顾,使区域各项建设密切协调,合理布局,形成区域有机整体,为⽣产、⽣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城镇体系规划
战略⽬标:
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和物质基础的落实。

°发展成为等级优化、类型完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络均衡的现代化城市群?±
内容:
“⼀化⼆系三结构?±。

即城市化
⽔平;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态环境系统;⼈⼝规模(等
级结构)职能分⼯(职能结构)城镇空间布局
第三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势、潜⼒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城市发展战略⽬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经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除了战略
⽬标、城市的发展重⼤⽅针、政策和城市⼤的空间部署外,⼀般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指标进⾏分析和预测,主要指标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任务:是研究确⽴总体规划的重⼤原则,结合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国⼟规划、⼟地利⽤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城市化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

规划纲要经城市⼈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内容: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标;论证城市的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
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
供⽔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
重⼤原则问题;实施城市规划的
重要设施。

三、城市的性质、职能和类型
城市性质、职能含义:
性质:城市在⼀定地区、国家以
⾄更⼤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
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
主要职能
职能:在⼀定地域内的经济、社
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与承担的
分⼯(标准定义)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意义: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
市规划和建设⾮常重要,是确定
城市发展⽅向和布局的依据。


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
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
利于为规划⽅案提供可靠的技术
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
因素所决定
城市类型(⽆统⼀⽅法)
我国按⼈⼝规模分四类:特⼤城市、⼤城市、中等城市、⼩城市四、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是决定城市发展⽅向和⽤地规模,⽽城市规模则决定
城市的⽤地及布局形态。

城市规模通常以⼈⼝规模和⽤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的含义
城市⼈⼝调查研究的意义
城市⼈⼝的构成和素质
⼈⼝构成有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产业与职业构成、⽂化构成。

城市的流动⼈⼝
城市⼈⼝的变化
⾃然增长:是指⼈⼝再⽣产的变化量,即出⽣⼈数与死亡⼈数的
净差值。

⾃然增长率:通常以⼀年内城市⼈⼝的⾃然增减与该城市总⼈⼝数(或期中⼈数)之⽐的千分率表⽰其增长速度。

机械增长:即⼀定时期,迁⼊城市的⼈⼝与迁出城市的⼈⼝的净
差值。

城市⼈⼝规模
第四节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
第五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国外的结构规划
远景规划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总体布局的核⼼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发城市各项⽤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及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城市从四⼤功能(居住、⼯作、游憩和交通)向综合服务、社会再⽣产、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
社会发展、物资流、资⾦流、⼈
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幅射的功
能多元化演化。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城市问题:环境恶化、交通拥塞、
住宅及基础设施严重不⾜等困扰
城市发展。

城市问题的滋⽣原因:由城市规
划不合理和建设发展的不恰当,
也由于功能失控和管理不严造
成。

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和发
展进程中的问题。

我国城市结构优化:结构的调整
(优化)必然促进城市功能的转
换,当前我国城市将⾯临结构性
的重整。

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转变,城市结构由封闭型向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