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九.课堂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短诗五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水》的主题和意境、《枫桥夜泊》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长相思》的意义、《夜泊牛渚怀古》的象征手法、《逢入京使》的意义等,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与同学合作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虽然我准备了教材、辅助材料和多媒体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够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短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短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短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这本书收录了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目标:让学生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短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短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短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短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短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短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每首短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或哲理,并总结诗的新奇之处。

【情景任务】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为了激发大家诗歌学习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这不,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短诗五首》,继续积累诗歌朗诵技巧,完成作品推荐,为参加比赛做准备。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解读新诗之“新”这五首诗,前四首是中国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活动一:探究形式之新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四首诗“新”在何处。

温馨提示:任选一首或几首诗,可以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分享交流:预设①:这四首诗和古诗相比,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月夜》第三句和第四句先长后短,读起来错落变化。

而且,不像绝句、律诗有严格的行数限制。

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

预设②:《风雨吟》前两个小节讲究对仗,但是最后一个小节就没有对仗。

新诗的对仗也是相对自由宽泛的。

预设③:《萧红墓畔口占》是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

新诗的押韵相对宽泛。

预设④:《断章》的形式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预设⑤:古诗讲究押韵,而《月夜》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着”,《风雨吟》第一节最后一个字都是“来”,结构韵律统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预习案【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通读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根据自学提示,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请将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漫..( )..( )装饰舵.手( ) 谎.言( )二、词语解释: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骗人的话;假话。

探究案《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萧红墓畔口占》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断章》5.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再别康桥》、《乡愁》、《我爱这土地》、《乡色酒》、《黄河颂》。

这些诗歌代表了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欣赏能力,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短诗五首》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风格和主题,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写作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师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师版导学案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月夜——沈尹默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二.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相见欢》、《渔家傲》、《江城子》、《南乡子》、《相见欢·贝尔莱德》。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对其中一些生僻词语、典故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关键词语、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难点:对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诗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短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教案

断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关于哲理的诗歌,引入本文这篇现代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惠能《菩提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二、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三、写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四、文题解读“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本诗“不成篇章”的特点。

五、全文分析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赏析:第一行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一切风景都是被“你”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中,曾作为看风景的主体的“你”陡然一转,成了被看的客体,“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看与被看是相对的,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3.短诗五首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文学常识、诗句词语品析。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寂寞(jì) 墓畔(pàn)一束(shù)装饰( shì) 舵手(duò)漫(màn) 2、重点词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装饰]打扮,修饰。

舵手:操舵驾驶船的人。

埋没: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3、词语辨析装饰点缀两词都有“装扮”的意思。

“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

三、欣赏诗作(一)合作探究《月夜》1.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二)合作探究:《萧红墓畔口占》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

3 短诗五首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月夜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能够理解和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短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短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 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短诗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论这些诗的特点和感受。

引发学生对短诗的兴趣。

Step 2:讲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解释短诗的基本特点:字数少、内容简洁、意象鲜明、抒发感情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课文《短诗五首》,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句,解析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Step 4:分小组诵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诵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短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控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准确。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诗展示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情感。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总结短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个关于自然的短诗。

鼓励他们将作业内容展示给家人和同学欣赏。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其他的短诗作品,提高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情思、哲理。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2.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主旨,思想感情。

能够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对比法、“质疑—议疑—明疑”1.简单作者了解:(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5)【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装饰.()舵.手()3.根据课文填空。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繁多的是谎言。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至少两处)(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1. 《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4.《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

3.短诗五首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文学常识、诗句词语品析。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寂寞(jì) 墓畔(pàn)一束(shù)装饰( shì) 舵手(duò)漫(màn) 2、重点词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装饰]打扮,修饰。

舵手:操舵驾驶船的人。

埋没: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3、词语辨析装饰点缀两词都有“装扮”的意思。

“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

三、欣赏诗作(一)合作探究《月夜》1.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二)合作探究:《萧红墓畔口占》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情思、哲理。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2.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主旨,思想感情。

能够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对比法、“质疑—议疑—明疑”
1.简单作者了解:
(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5)【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装饰.()舵.手()
3.根据课文填空。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繁多的是谎言。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至少两处)
(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
1. 《月夜》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2.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4.《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5.《萧红墓畔口占》中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6. 《断章》中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7.从《断章》中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8. 《断章》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9.《风雨吟》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10 .《风雨吟》中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11. 《统一》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12..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

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2.对《断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行诗展示了四幅画面,或者说四种意象。

B.这首诗构思的出发点是世间万物“相对”的哲理。

C.这首诗用画面阐释哲理。

D.《断章》纯粹是一首爱情诗。

3.对《风雨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地的海”是本诗的一个基本意象。

B.诗中的“风”“雨”不完全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暗喻人生的磨难。

C.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的舵手在风雨中的恐惧。

D.这首诗表达了年轻人面对莫测的世事,忧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
理。

4.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文后习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

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想一想,《断章》中描绘的这种情景,你是否有过亲身体验?把它写成一篇小散文。

一、自主预读:
2.给加点的字注音:
Màn shì duò
3.根据课文填空。

(1)到你头边放一株红山茶
(2)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4)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5)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议疑明疑
1.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4.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5.“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6.“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7.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8.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9.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10.“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11.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2.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训练强化
1.C
2.D
3.C
4(1)B (2)A
五、迁移拓展
示例:世间人事实际上无时无刻不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万事
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

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