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经济发展设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东陇海地区”的建设将为徐州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例如,徐连客运专线等工程的建设和城际交通的开通,必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
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对于江苏省邳州和江苏省新沂的未来发展定位,都带有浓郁的东陇海色彩:江苏省邳州将建成东陇海产业带极具活力的工贸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大运河沿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江苏省新沂将建成东陇海线重要的工业城市、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
彭城晚报:“这对徐州是重大利好消息”
时间:2011年3月15日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徐州)
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坚持大交通对接大港口,前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
其中,从新型工业化布局来说,徐州将构建“双核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其中徐新工业走廊的“徐新”指徐州到江苏省新沂,这就位于东陇海沿线。
徐州“双核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制图/ 朱思佳
徐师大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教授
徐师大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接受本报专访,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东陇海地区纳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清晰标注出了我国未来21个主要城市化地区,“东陇海地区”位在其中。
而在今年1月份,我市通过的《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
作为长期研究和跟踪东陇海地区发展的专家,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东陇海地区发展写入国家城市化战略布局,这对徐州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
■专家解读
徐州连云港一体化建设前景广阔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产业布局及区域发展逐渐形成鲜明的战略框架,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的“四沿”发展战略,包括了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
“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沿江的先进制造业、沿海的基础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沿东陇海线的资源加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制造业集聚与发展的前景十分看好。
”沈正平表示。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从徐州开始,向东依次经过江苏省邳州、江苏省新沂、东海三个县(市),直至连云港,因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的中间地带、辐射中西部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大。
徐州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连云港作为重要的出海口、建设港口大城市,其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前景广阔。
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2005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投入近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打造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基本上形成了东陇海产业密集带、城镇发展轴、现代物流网络和绿色生态走廊的空间格局。
由“产业带”扩容到“地区”,内涵宽广
沈正平教授表示,从省里提出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到现在被列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东陇海地区”,由“产业带”扩容到“地区”,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徐州与连云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将越来越宽广,水平将不断攀升。
沈正平教授举例说,一个时期以来,徐州着力发展的四大千亿元级产业中,商贸物流业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现在有不少国内知名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不断进驻徐州、抢滩淮海,而连云港作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贸易中卓有成效。
这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利协作、错位发展空间。
“东陇海地区”的建设将为徐州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例如,徐连客运专线等工程的建设和城际交通的开通,必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
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对于江苏省邳州和江苏省新沂的未来发展定位,都带有浓郁的东陇海色彩:江苏省邳州将建成东陇海产业带极具活力的工贸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大运河沿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江苏省新沂将建成东陇海线重要的工业城市、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
■《规划纲要》解读
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把东陇海产业带作为联结沿海、借力沿海的重要平台,主动融入沿海开发,坚持大交通对接大港口,全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敞开大通关出口,与连云港市协调制定我市进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实现互惠双赢。
坚持大城市对接大开发,发挥我市
沿海腹地中心城市优势,积极为沿海开发提供科教、金融、人才、商务等综合服务,在服务中吸引资金和项目落地,加快徐连一体化进程。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大交通对接大港口,优化连徐交通体系
■开放带动战略
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我市将大力实施“6大战略”,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徐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其中,开放带动战略是重要一项。
开放带动,具体来说就是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南北共同发展、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陈健介绍说,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无论是建设开发格局,还是新型工业化布局、新型城市化布局,东陇海发展带都是重要内容。
■建设开发格局
从建设开发格局来说,徐州将构建“核心集聚、一带驱动、两翼推进”的建设开发空间格局。
“核心”是指徐州都市区,是我市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包括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技术江苏省徐州开发区、江苏省徐州铜山城区、江苏省徐州贾汪城区和临空产业园区6大片区。
“两翼”是指徐睢发展轴和徐丰(沛)聚合轴。
陈健介绍说:“这其中的‘一带’就是指东陇海发展带,东陇海发展带是国家层面的重点江苏省徐州开发区域,是我国、我省新的增长极,是江苏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包括江苏省新沂、江苏省邳州和沿线重点地区。
”
■新型工业化布局
从新型工业化布局来说,徐州将构建“双核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双核”是指国家级徐州经济技术江苏省徐州开发区和省级江苏省徐州铜山经济江苏省徐州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带动全市新型工业化的龙头。
“三组团”是指江苏省徐州沛县、江苏省江苏省徐州丰县、江苏省徐州睢宁等省级江苏省徐州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空间上集中布局、企业间紧密链接的新格局。
大力推进江苏省徐州睢宁突破和江苏省江苏省徐州丰县崛起,推动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
“两带”指的是徐新工业走廊和徐贾工业走廊,依托沿线省级江苏省徐州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加快建成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带。
其中徐新指徐州到江苏省新沂,这就位于东陇海沿线。
■新型城市化布局
构建“一区一带两轴”的新型城市化布局。
扩大特大型城市规模,优化现代化城市结构,依托徐贾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江苏省徐州铜山新区、江苏省徐州贾汪城区、临空产业园区为辅城的一主(主城)、三辅(辅城)的徐州都市区结构。
以对接江苏沿海开发、建设东陇海产业带为契机,打造沿东陇海城镇带;大力推进徐睢、徐丰(沛)城镇聚合轴建设,形成“一区(徐州都市区)一带(东陇海城市带)两轴(两条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1个特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中心镇”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从城市化布局可以看出,东陇海城市带将是徐州都市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健说。
■企业老总说
徐连一体化
将带来更多机遇
“大交通对接大港口,这势必为徐州的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作为企业,我们对东陇海地区的发展非常看好。
”谈及东陇海地区被列入国家城市化战略,徐州香山物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开君如是说。
结合我市今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常开君表示,在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方面,有几个关键词很值得业界关注,比如“大交通对接大港口”,比如“加快徐连一体化进程”,这些提法很新鲜,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邳州在线-运河论坛
规划贵在可操作性强。
比如关于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的措施方面,就具体提出“全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与连云港市协调制定我市进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实现互惠双赢。
”
常开君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连云港方面有很多业务方面的联系,相信在东陇海地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联系将更加紧密。
我们相信,徐连一体化将给更多的徐州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
■相关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刊出五幅整页、带有中国轮廓的布局彩图,生动展现出“农业战略格局”“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全国空间分布。
在城市化战略格局,东陇海等21个区域被明确为主要城市化地区。
规划文本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彩图清晰标注出了主要城市化地区:哈长地区、环渤海地区、东陇海地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成渝地区、藏中南地区、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采写/本报记者马志仁周爱田
摄影/本报记者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