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1)镜中我理论理论关注人们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换行 为,并将此看作是社会形成的日常结构。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 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 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2)开创了将自我意识置于意识中而非置于行为的先河。 (3)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依据个人的观察而提出的,带 有想象性的特征。
(三)人际传播的模式
1 平衡模式 2 均衡模式
1、海德的平衡模式(POX 模式)
POX 模式
P代表个体; O代表他人; X是第三者(人或物)。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 响,不平衡状态则被假定是不稳定的,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 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才会缓解。
以“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也称未反射的自我) 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人好像一面镜子。我 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 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 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判断阶段)。
定义: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 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 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
人际传播中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是在言说与 倾听交替存在的对话之中,沟通心声的人。 “个体间”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 深深地涉入了“我与你”的传播世界。将人 际传播定位于个体间的交往,定位于个性的 沟通,是基于人与人的相遇。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2 、要素:
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包括: 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 号等; 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 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3、人际传播的功能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特别是初 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等。
镜中我有三个维度(A self-idea of this sort seems to have three principal elements):
(1)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 the imagination of our appearance to the other person) 。 (2)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the imagination of his judgment of that appearance) 。 (3)我们由此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and some sort of selffeeling, such as pride or mortification)。 换言之,我是按照我认 为你怎样想我的方式来感觉自身的。
意义
(1)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行为 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2)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
(3)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限性
(1)忽视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控制 和被控制的状况; (2)忽视社会分层与变动状况; (3)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
理想情况下,自己应绝对多的了解自己,同时将自己的绝大多 数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可以形成更大的安全区域,在该 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 当然,也应该适当的保持部分自我,但该部分应绝对的最小化, 能有多小就有多小。 理论上,人是不可以完全认识自我的。但有些自己所未认识的 自我会被对方指出,该部分称为盲目区域,应在双方的努力下 向安全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 还有些自己未认识的自我也未被对方指出,这是危险区域,这 些就是冲突的最大的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也就是 说争取被对方指出来或直接自己发现后向安全区域转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类型研究: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
自我传播
(一)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4 、人内传播的形式
(1)人内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想象等是人内传播 的正常形式。
(2)人内传播的异常形式 人的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着充分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在一 定范围内变化,但有些时候,人可能处于一种异常的交流状 态:例如睡眠状态和做梦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催眠等。 这些是人内传播的异常形式。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
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934年遭纳粹驱 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 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象棋的故事》描述的便是自我在被封闭状态 下陷入异常状态下的情形与过程
(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理论观点
2、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理论观点
3、约哈里之窗 由约瑟夫·勒夫特( Joseph Luft )和哈里·英哈姆( Harry Ingham )创立的约哈里之窗( Johari Window ),是一个分 析人际关系的一个模型。 。它将自我世界分为开放、盲目、秘 密和未知四个区域,用来解释自我和公众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
(4)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 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 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 更。
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符号/信号——传播 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延时传播 → 文字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举例说明
一个想换专业的 大学生、一个想 出国的大学生、 一个想换工作的 大学生
主我? 客我?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 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理论观点
1、迈克尔.罗洛夫在《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一书 中认为,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 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也 就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物 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播交换的 主要是后三种资源。
(4)具有非日常性的特点; (5)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 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的。
二、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三)人际传播的模式 (四)人际传播的互动理论 (五)人际传播与说服理论
(2)客我代表社会成员所认定的观念系统,是自我的传统 习惯和常规等方面;主我是自我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某个 时刻的主我是下个时刻的客我。
(3)主我的发展可以促成社会变迁的实现,因为社会 控制最终是落实在自我控制实践中的 ;
(4)当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格出现,并对 社会形成改变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显著 地凸显出来。
3、内省式思考
(1)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 形式 ;
(2)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 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形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 期的、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
(3)内省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跨越时空 的特点,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 向发展和创造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它不是孤立的, 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作为一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的对象都是外部环境;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但本质上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表现在意识和思维的生产性和创造性;
1、人际传播的特点 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3、人际传播的功能
1、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2)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 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3)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 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A self-idea of this sort seems to have three principal elements: the imagination of our appearance to the other person; the imagination of his judgment of that appearance, and some sort of self-feeling, such as pride or mortification." (p. 152)
约哈里之窗说明了两个问题:自我表露和反馈。
自我表露和反馈对于有效沟通很重要,是达到扩大开放区域, 使封闭的自我向公众开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两个 基本途径。
总而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1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3 内省式思考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 G.H.米德提出:
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 主要观点: (1)社会性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 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
将三者的关系用三角形的方式进行图解,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用“+”、 “-”号表示。 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 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 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共有8种形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 是不平衡的结构。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 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