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对桓公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 天夺之明,欲 无弊,得乎?”
教学 目的
教学 作品 背景 重点 简介 简介
译文
内容 艺术 思考 资料 述评 赏析 练习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充分认识本 文提出的“和而 不同”的思想观 点,吸收其中的 先进因素,用以 解决在当今社会 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
返回
“和”与“同”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从本文来看, 早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 识自然世界和社会政治了。郑桓公向史伯讨教当时政局的趋向及避祸 之道,史伯依据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祸, 因而劝郑桓公早作准备。他不仅引《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 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干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见识 的 深刻和思想的通达。
《国语》
史伯对桓公问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
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 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 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姟 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取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 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专制统治,史伯的勇气和胆识令人感佩。然 而文章所包蕴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识,却具有更为普遍而深远的 指导意义。
全文可分三层: 1.依据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提出西周定要衰败的论点。 2.引古训、讲理论、摆事实充分说明和谐的道理。 3.批判周幽王的错误做法,指出其衰败的必然结局。
返回
相关图片
国 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 氏 三 公 像 揭 幕 仪 式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像
郑桓公墓
返回
返回
背景简介
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 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 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 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 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 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 虢石父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郑伯友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 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 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 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 终于在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 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 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 镐京,西周遂亡。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 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 盾关系的认识。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 同世界一上,的而事统物治总阶是千级差的万专别制的统,治而正正是是这排种斥差任别何使 得互事统与物一之的自间,己形这不成种一了统致相一的互是的建意矛立见盾在和;彼主同此张时差,,别它基只们础采之上纳间的与又,自是一己相事 物和相它事同物意是见相。比这较与而存史在伯,所相反斗对争的而发没展有,任各何自差的别存 在既与对的发立展又“是统同以一”其的是它矛一事盾致物关作系的参。。照这物才的构,成所了以丰说富事多物彩之的间和是谐
史伯对桓公问当在西周灭亡之前。
返回
译文
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 《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 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 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 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 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 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 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 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 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 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 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 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 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 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 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 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 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 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 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 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 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 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 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 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 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 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 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桓公: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 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周王朝不会支持多久,要迁就赶快迁, 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返回
一、词语浅显而事理昭晰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等譬喻,既充满睿智,又浑厚质 朴,达到了孔子所称扬的“辞达”境界。
二、多种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本文列举了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事实 作论据,采用引用古训、譬喻、对比、类比 等多种论证方法相互结合,充分论证了专制 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识见的深刻和思想 的通达。
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
郐之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为以后的武公东 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 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葬在陕西。
补充注释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 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 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 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 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 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 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世界,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说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比喻多么恰切。专制统 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别(不同意见或主张)这是违背 规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返回
资料链接
补充注释 相关图片
返回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1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 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 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厉王逃 出王宫,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太 子姬静当时藏在召公家,得以幸存;14年后,厉王死,姬 静正式登基,是为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 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 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 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 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 掌管教化。不久宣王宴驾,幽王继位,桓公仍在朝中任司 徒。可是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坏人,不事朝政,演 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 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提出的“和” 与“同”的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2.本文的论证方法。
返回
作品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 《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 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 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 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 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 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 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 《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 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 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 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教学 目的
教学 作品 背景 重点 简介 简介
译文
内容 艺术 思考 资料 述评 赏析 练习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充分认识本 文提出的“和而 不同”的思想观 点,吸收其中的 先进因素,用以 解决在当今社会 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
返回
“和”与“同”是先秦哲学中一对重要的矛盾范畴。从本文来看, 早在西周末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以“和而不同”的先进思想来认 识自然世界和社会政治了。郑桓公向史伯讨教当时政局的趋向及避祸 之道,史伯依据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料定其必有亡弊之祸, 因而劝郑桓公早作准备。他不仅引《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 从之”的古训作为历史依据,更以大干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道理作为理论依据,来论断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见识 的 深刻和思想的通达。
《国语》
史伯对桓公问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
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 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 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 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姟 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取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 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本文的旨意重在批判专制统治,史伯的勇气和胆识令人感佩。然 而文章所包蕴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识,却具有更为普遍而深远的 指导意义。
全文可分三层: 1.依据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现实,提出西周定要衰败的论点。 2.引古训、讲理论、摆事实充分说明和谐的道理。 3.批判周幽王的错误做法,指出其衰败的必然结局。
返回
相关图片
国 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 氏 三 公 像 揭 幕 仪 式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像
郑桓公墓
返回
返回
背景简介
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 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 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 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 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 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 虢石父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郑伯友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 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 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 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 终于在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 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 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 镐京,西周遂亡。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 就“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谈谈你对对立统一矛 盾关系的认识。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 同世界一上,的而事统物治总阶是千级差的万专别制的统,治而正正是是这排种斥差任别何使 得互事统与物一之的自间,己形这不成种一了统致相一的互是的建意矛立见盾在和;彼主同此张时差,,别它基只们础采之上纳间的与又,自是一己相事 物和相它事同物意是见相。比这较与而存史在伯,所相反斗对争的而发没展有,任各何自差的别存 在既与对的发立展又“是统同以一”其的是它矛一事盾致物关作系的参。。照这物才的构,成所了以丰说富事多物彩之的间和是谐
史伯对桓公问当在西周灭亡之前。
返回
译文
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 《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 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 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 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 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 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 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 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 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 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 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 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 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 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 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 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 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 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 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 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 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 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 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 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 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 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 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桓公: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 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周王朝不会支持多久,要迁就赶快迁, 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返回
一、词语浅显而事理昭晰
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等譬喻,既充满睿智,又浑厚质 朴,达到了孔子所称扬的“辞达”境界。
二、多种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本文列举了周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事实 作论据,采用引用古训、譬喻、对比、类比 等多种论证方法相互结合,充分论证了专制 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出识见的深刻和思想 的通达。
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
郐之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为以后的武公东 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 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葬在陕西。
补充注释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 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 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 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 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 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 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世界,没有差别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如史伯所说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比喻多么恰切。专制统 治只追求同一,排斥差别(不同意见或主张)这是违背 规律的,所以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返回
资料链接
补充注释 相关图片
返回
补充注释
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1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 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 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厉王逃 出王宫,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太 子姬静当时藏在召公家,得以幸存;14年后,厉王死,姬 静正式登基,是为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 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 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 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 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 掌管教化。不久宣王宴驾,幽王继位,桓公仍在朝中任司 徒。可是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坏人,不事朝政,演 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 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提出的“和” 与“同”的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2.本文的论证方法。
返回
作品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 《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 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 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 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 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 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 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相较 《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 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 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 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