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
赣州民间音乐是我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众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经典的赣州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经典的民歌有《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等。

在这些经典作品的发展历程中,赣州民间音乐汲取了多方养料而得以持续的继承和发展。

但发展到今天,赣州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加上自身的限制,在内外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传承遇到了困境。

本文以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传承历程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寻求其持久发展之道。

关键词:赣州民间音乐;传承;发展
引言
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竞争下,文化早已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之一。

赣州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拥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赣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州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国东南角,自古以来不仅物产丰富,更拥有闻名中外的风俗文化。

而赣州风俗文化中十分著名的是赣州民间音乐,近年来陆续出现了许多耳闻能详的民歌,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民间音乐形式,不仅传达着赣州地域性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还反映出赣州特有的文化现象,其音乐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音律、风格和格调。

因此,赣州的民间音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在发展和传承中却丢失了它原本的特点,出现了许多瓶颈问题。

本文将以赣州的民间音乐为例,分析赣州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提出赣州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的措施,让人们共同重新认识赣州民间音乐。

一、赣州民间音乐概述
(一)赣州民间音乐定义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艺术是被包含在文化中的,而民间音乐是艺术的核心形式之一。

民间音乐,英文表达是Folk music,是民间口口相传的音乐,包括民谣、民歌、民乐等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一般产生在一定的地域,带有地域性特有的风俗文化。

而赣州民间音乐则是产生在赣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是在赣州民间流传了有着几百年的文化传承,赣州民间音乐包含四种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等。

赣州民间音乐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到了现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名著。

(二)赣州民间音乐特点
赣州民间音乐独具特色,不仅反映了赣州的传统风俗文化,也反映出我国的优秀文化,具有多种优秀特质。

第一,融合了传统文学和传统音乐。

音乐是有生命的,是对生活和人文情怀的反映,赣州民间音乐艺术将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学形式如传统古诗词、戏曲及方言与音乐相融合,来寄托情感,传递希望。

比如渔鼓筒,其以诗词或戏曲音乐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说传奇,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感想。

第二,吸收了优秀的西方文化和我国各民族文化,韵味独特。

赣州民间音乐
是赣州人们文化生活的精华,不仅吸引了我国多民族艺术特征,还汲取了西方文化,并将中外文化特征融合创新和发展,最终创造出属于赣州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

赣州毗邻我国的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等地,方言特点独特,赣州文化与相邻文化的密切交流使其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特点,产生出山歌、号子、歌舞等多种音乐种类。

第三,红色文化特征明显。

赣州自古出英雄,赣州是红色老区,赣州民间音乐也因这片红色热土而带有明显的红色文化特征,人们用民间音乐歌颂着对英雄的思念和怀恋,并将对英雄的敬畏和感情寄托在红歌中,如歌曲《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等经典红歌,唱出了革命时代的特有味道。

二、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
(一)汲取乡土文化
赣州民间音乐在传承中汲取了大量的乡土文化,从而创造出赣南采茶戏,这种音乐的曲式结构多元化,以灯戏、三角班为主,注重特色唱腔艺术的应用,典型的案例就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三奇三绝”。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由歌、舞、戏三种形式并用,而“三奇三绝”则是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中的典型特征之一。

“三奇”指的是,体裁只限定在乡土文化中,表演动作大量采用动物肢体动作,歌舞戏共用。

而“三绝”则指的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三种,矮子步可谓天下一绝,单袖筒中的水袖只有一个左袖筒,扇子花更是动作繁多有数十种。

“三奇三绝”的特征来源于土生土长的赣南山林,比如矮子步正是因为赣南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山中,每天在爬山的时候需要弯腰,就像“矮子”一样。

(二)继承国学文化
赣州民间音乐在传承中还继承了国学文化,再融合当地的客家方言将其吟唱而出,旋律十分优美而富有韵味。

兴国山歌是赣州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它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曲式和韵律都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1]。

兴国山歌有着山歌之外的独特旋律,并受固定的基本格式影响,这均源于其继承国学文化的缘由,兴国山歌的基本格式是七言四句体,这与唐诗的绝句和律诗有相通之处,既抒情又诗意,极具艺术价值。

(三)融合红色元素
赣州民间音乐融合了苏区红色元素,并诞生了像《八子参军》、《十送红军》等大量的优秀红歌。

20世纪上半世纪是革命时代,赣州作为苏区是红色革命军的重要发源地,为其脍炙人口的民间音乐融合红色元素提供了便利。

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红色歌曲在全国掀起了流行热潮,著名的《十送红军》这首歌正是根据井冈山留存的送红军的革命曲子整合而成。

这首曲子的曲式被分为三段,整体曲式呈现出A、A1、A2的重复三段式,每段又被分为24小节,各节之间采用类似的节奏,风格完整,收拢性较强。

由于这首红歌体现了人们歌颂红军的感情和思想,还原了军民难舍难分的革命场景,从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诞生之后瞬间在我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开来,使赣州民间音乐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四)融汇各地民歌特色
赣州民间音乐在传承中还融汇了周边地区的民歌特色,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具有的优秀成分。

以兴国山歌为例,兴国山歌是在赣南地区流行的客家山歌之一,旋律结构十分“即兴”,曲式结构多样,但不管曲式结构如何变幻,每首山歌都以“哎呀嘞—”开头,因此也被称之为“哎呀哺”,具有极强的民歌特色。

由于赣南地区与我国南方各地区毗邻,在人们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兴国山歌也融入了南方的民间音乐文化。

因此,兴国山歌在南方民间也广为流传,经历千年依然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即景生情,即情而唱,语言韵律生动优美,形式和手法都灵活多变,是南方各民族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三、赣州民间音乐面临的问题
(一)封闭保守,缺乏创新
由于民间音乐带有极强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区特性,加上传唱使用的多是方言,所以造成民间音乐带有很强的封闭性,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承。

而赣州客家人更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赣州地区,他们对自己故乡的眷恋使他们缺乏创新的观念,为了文化传承,他们更愿意保持自己文化的原有特性,这造成赣州民间音乐带有极强的保守性。

在地理位置上,赣州民间音乐还受到地域性限制,一直保持着原始的文艺特点,音乐素材也缺乏创新,在旋律走向和旋法上都与原始特点相差不大,这使其艺术生命力不断减弱。

所以,在赣州民间音乐面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冲
击时非常不具有竞争力。

(二)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再好的音乐都需要观众才能持久生存,赣州民间音乐也不例外,它只有不断获得观众的认可其内在潜质才能不断获得升级和发展,然而,赣州民间音乐一直崇尚简洁,远离奢华。

与流行性音乐不同,赣州民间音乐带有几分原始气质,它是小农经济下的精神文化产物,这与当今时代下的市场经济有些格格不入。

因此,它所获得的观众群体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当代青年人更愿意去追逐流行的新音乐形式。

此外,由于赣州民间音乐的受众限定在赣州地区,受众范围受到限制,受众群体在扩展上也很艰难,造成受众群体不但难以扩大还在逐渐缩减的局面。

(三)音乐素材与体裁单一
赣州民间音乐还面临着音乐素材与体裁单一的困境,其音乐素材最早来源于中原文化,发展至今基本没有变化,体裁也一直固定在客家民歌的几种形式,没有往器乐音乐等方面发展,基本就是中原音乐与赣州本地音乐的简单融合。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这与其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及其过程中的文化流失有关。

在古代,客家民众向南方迁徙的过程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在迁徙的过程中,原始素材几经辗转被丢失大半,而乐器也多半遗失。

在二者相结合的时候,原始素材本就单一,而其应用的体裁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困境之一是素材与体裁的单一。

(四)财力和人力投入不够
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靠心记忆,这种落后的传承方式使民间音乐在人力继承上面临着极大的困境,造成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而发展音乐需要强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作为民间音乐的赣州民乐在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其获得的支持力度被削弱,愿意继承民乐的音乐人也少之又少,老一辈艺人又面临着老去的现象,财力与人力的双重短缺给赣州的民间音乐传承造成了人才的断层现象。

同时,民间音乐的传承也需要时间和耐力的支持,这也是现代人难以接受的。

四、赣州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措施
赣州民间音乐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音乐形式单一、音乐体裁原始、受众范围
有限等先天因素导致其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困境,而时代的变化却是日新月日的,人们需要新的音乐文化的输入,这样的矛盾背景下,赣州民间音乐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文化禁锢[2],不断创造出新的音乐文化形式,让音乐匹配时代才能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具体的发展创新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新审美观念,加强对外宣传
首先,客家人自己要更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

赣州客家音乐文化数百年来都恪守着“从简”的音乐理念,音乐的审美情操不够。

现实中,在赣州民间还有一些小调形式的音乐流传,不乏低俗的表现内容,这对音乐的审美是极大的伤害,是音乐进步的绊脚石。

这就需要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观赏上进行创新,用美的和艺术的形式展现民间音乐,增强自身的对外宣传形象,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体系。

这一点,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个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是融合了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井冈山地区的红色文化,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更具新时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奉献价值,值得学习[3]。

(二)融汇多元文化,增加原创内容
音乐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赣州民间音乐也必须跟随世界的发展步伐,融会贯通全球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创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乐坛的不败之地。

如今,全球不同形式的音乐都在寻求融合和创新,即便是流行音乐也在吸取民族音乐的优势,民间音乐则更需要不断“破茧而出”,汲取全球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

赣州民间音乐应该在保留自有音乐优势的础上,学习其他乐种的生存之道,不断寻觅和研究多元音乐,不断汲取其他民族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和基因,进而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赣州民间音乐得以延续和发展,不断散发独有的艺术魅力。

(三)创新创作技法,提高创作价值
综合性创新才能提高音乐的创作价值,音乐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的创新上,也表现在音乐的创作技法上,还需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对音乐形式进行变幻,包括旋律、配乐、和声、调式、节奏等,不断创新其表现手法。

赣州人所熟悉的兴国
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就是在创作技法的创新上实现了努力,最后成为民间音乐创新的典型例子,它以山歌为文化纽带,不但促进了赣州苏区的红色文化精神,还传承和发展了赣州的民间音乐。

作品正是利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对对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进行的创新,突破了原有创作技法的束缚,在音乐布局、调式、旋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让人听了感觉焕然一新。

(四)增加财政投入,创新运作机制
赣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还需要加大传承力度,增加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并创新运作手法,增强艺术魅力,主动吸引更多的音乐人继承其优良的基因。

这可以从民间音乐在高校的教育开始做起,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有很多新型的大众科技媒介诞生,可以将教育与新媒介相结合。

比如,建立新的高效低本的线上宣传平台,让赣州民间音乐进校园,深度挖掘青年人对赣州民间音乐的宣传。

赣南采茶戏便采取了民间音乐进校园的方式,并建立了人员培训机制,引起了一股赣南采茶戏热,既实现了民间音乐的推广,由解决了推广音乐的财政投入问题,这便是运作机制的创新带来的社会效应。

结语
截止到目前,赣州民间音乐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深受百姓喜爱,在传承过程中,赣州民间音乐更是继承了中华国学的博大精深,汲取了南方各民族的优秀元素,以及将浓厚的乡土文化融入其中,成就了其千年艺术瑰宝的独特价值。

但是,赣州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和国际多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多种困境,使其遇到了传承瓶颈。

在这样的背景下,赣州民间音乐想要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就必须选择创新,在创作内容、艺术形式、运作手法、商业转化、宣传媒介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保持其新鲜性和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