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绿色生态翻译_评许建忠教授的_翻译生态学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评介・
迈向绿色生态翻译
———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3
黄秀敏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betty1971@ 天津市 300191)
摘 要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做出了较系统性的探索,完成了将生态学这一自
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为中国译学
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简评。

关键词 生态翻译 翻译生态学 译论 书评
Abstract Translation Ecology,a monograph by Pr ofess or Xu J ianzhong,p resents a syste matic study of ecol ogical
di m ensi ons of translati on,which all ows mutual per meati on of translat ol ogy and ecol bining natural and s o2
cial sciences,it opens a ne w interdisci p linary field of study.The paper revie ws the gr ound2breaking book.
Key W ords ecol ogical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 ecol ogy translati on studies revie w
1 引 言
国内外译界知名人士许建忠教授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时有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闪耀于国内外权威翻译杂志。

许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工商企业翻译实务》曾被国际翻译家联盟誉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拓了一个翻译研究新领域”的学术专著。

时隔七年,许教授又推出了另一部凝结他多年汗水和知识、智慧之力作:《翻译生态学》。

著作洋洋洒洒30余万字,条清缕析,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业内专家给予该书高度评价,国际译联理事会名誉理事阿埃瑟朗博士称此书为“为国际译联的主要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的新著”(阿埃瑟朗序);李亚舒教授称之为“一部难得的译学专著”(该书序)。

《翻译生态学》是世界翻译界的又一部有分量的译学著作,是中国翻译界新鲜出炉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 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译学壮举在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朝,大规模的翻译行为当属东汉到唐代的佛经翻译。

此后,翻译活动频仍,从未间断。

理论必然与实践相伴而生,当时的翻译理论亦崭露头角。

东晋的释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唐玄奘认为佛经的翻译标准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清朝末年的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建国后,傅雷提出翻译应求“神似”。

与此同时,钱钟书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虽然这些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却不具系统性,未能自成体系,也未将翻译理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学科而专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译著如潮般涌入国内,形形色色的翻译理论也随之而来。

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理论令中国译界人士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

最初,对这些“舶来的”洋理论,中国译界不乏盲目地接受,囫囵吞枣地吸收。

然而,渐渐地,最初的狂热趋于平静,逐步为反思所取代,人们在慢慢地消化、吸收这些理论的同时,进入了理性思考阶段。

1987年,谭载喜明确提出了建立“翻译学”之必要性,这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不乏其人。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译界自此达成了一个共识:应该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审视翻译活动,翻译研究应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问。

更重要的是,中国译界应该从西方翻译理论的阴影下解放出来,汲取西方翻译理论
第22卷4期2009年11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 I N ESE SC I ENCE&TECHNOLOGY TRANS LAT ORS JOURNAL
Vol.22.No.4
Nov.2009
3收稿日期:2009—03—19/59
之精华,以其理性之长补己之短,将中西译论融会贯通。

同时,要自主创新地建立中国译界自己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翻译理论。

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就是这样一部中西合璧、创新性的译学著作。

“翻译生态学(Translati on ecol ogy)”是国内外鲜有人研究的术语。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曾提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主任M ichael Cr o2 nin教授也曾论述过“翻译生态学”。

但是,“真正系统、科学地论述翻译生态学,还是要等待许建忠教授的这部新著面世”(李亚舒序)。

许教授的《翻译生态学》接受了胡庚申的观点,消化吸收了M ichael Cr onin的论述,发展、深化、推进了两位学者的研究,新颖、独特地阐述了作者对翻译生态学的思考和见解。

纵观中西翻译发展史,各种翻译理论、翻译学说、翻译流派层出不穷、林林总总:语法学角度的、语义学角度的、语用学角度的、语篇语言学角度的、符号学角度的、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哲学角度的、文化角度的、后殖民主义角度的、女性主义角度的……。

然而,在这种热闹喧嚣的翻译理论盛会中,中国译界仿佛得了失语症。

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实践经验丰富,在翻译理论界也时有真知灼见闪烁亮丽的光彩。

但是,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论述和研究的著作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翻译界仍然驻足流连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

提及某位译界名流,一般都是其他的译著或他对翻译的独特、新颖的视角令人交口称赞,而足以“成一家之言”的系统性、科学性译论却非许建忠教授之《翻译生态学》莫属。

多年来,许教授为国际译联会刊B abel、国外译界权威杂志Perspectives:S tudies in Transla2 tology、M eta、The Translator、Transla tio、Journal of L anguage and Politics等撰写了数十篇书评。

可以说,每篇书评都是读透一部著作后的思索和结晶,撰写几十篇书评就等同于领略、参悟了几十部国际译界的前沿性书籍,使多部书籍中的精华论点和诸家流派之长汇集一处,再加上作者本人数年如一日的积累和对翻译的颖悟,许建忠教授完全有能力写出自己的著作。

虽然融聚了百家之言,但是,《翻译生态学》却不落俗套,许教授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独辟蹊径地将自己多年的积累和思索升华,铸就成了蔚为壮观的《翻译生态学》,以其雄厚的译学功底和文化底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翻译生态学》不仅为世界译学的发展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空间,拓宽了译界的视野和研究领域,也必将作为一个新兴的译学流派弥补中国译界的系统性译学著作之空白。

该著作充分实现了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对翻译生态学做较系统性的探索,完成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自序)。

3 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全新译学学科体系
《翻译生态学》全书共十个章节,从翻译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谈起,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不仅科学、客观、全面地定义、阐述、解释了何谓翻译生态学以及翻译存在的生态环境,还提供了实现生态翻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该书不仅有极强的理论性,亦不乏对实践和现实的指导作用,是一部理论品味和实践指导意义俱佳的难得之作。

著作伊始即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奇特比喻:作者视“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为“一个大的翻译生态系统”,将“处理好整个‘村庄’和所有‘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所以,“翻译生态学”的提出是时代环境使然,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服从并服务于大的时代背景。

“翻译生态学”的出现合理、合法,“翻译生态学”的研究适应时代的要求,响应时代的呼唤,合乎历史潮流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接下来,著作系统地阐述了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结构、翻译的生态功能、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翻译生态的基本规律、翻译的行为生态、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翻译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生态翻译与可持续发展。

从而,著作以翻译学和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超越了翻译学,又高于纯粹的生态学,在二者之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和维度,凝成了“翻译生态学”这一崭新的学科。

著作思路顺畅,语言简约,逻辑缜密,行文如流水,脍炙人口。

而且,整部书籍“浑然一体”,各个章节内容环环相扣,紧密围绕“翻译生态”这一主题展开,从翻译与其生态环境之关
(下转第37页)
06中国科技翻译 22卷 
lenge.And as al w ays,we chose t o accep t the challenge.
原译: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接受失败,要么接受挑战。

我们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接受挑战。

分析:该翻译理解完全正确,也很通顺可达,但就语气色彩而言,好像总是欠缺了一些力度,我们应该考虑奥巴马在演讲时的神情与语气,然后决定用什么样的措辞能够将其贴切地表现出来。

试译:我们必须做出抉择:接受失败还是直面挑战。

一如既往地,我们选择了后者。

例17The challenge,in short,may be our salvati on.
原译:挑战,简而言之,可能是我们的拯救。

分析:该翻译让人费解:挑战可能是我们的拯救。

且不说措辞是否正确,光这个逻辑就让人不可接受。

既然是简而言之,显然这里就是对上面所列所有事实的总结,也是奥巴马总统在最后提出的希冀。

这样简单地处理,不但让人费解,而且语气损伤很大。

试译:简而言之,直面挑战,我们才能自救。

4 小 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演讲翻译有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要求快速迅捷,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信息,译文在语言表达层面可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但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到,那就是准确清楚,不能对原信息有丝毫的扭曲和背离。

在此基础之上,流畅地道的表达和合乎规范的语言结构则能给译文锦上添花,恰当贴切的语气和措辞则可以充分重现原语演讲的风采,更好地传达演讲者的精神和意图,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笔者附注:
《中国科技翻译》曾发表一篇演讲译文,笔者不揣冒昧,就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编辑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修改意见。

编辑部曹京华先生及时回应,在肯定笔者意见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疏漏。

编辑部本着互相切磋提高译技的意愿,给笔者提供了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演讲的原文及一篇读者译文和修改稿,委托笔者谈谈演讲翻译的问题。

在拙文写作期间,曹京华先生还多次给予悉心指导,其关爱后学之热忱,笔者深表谢意。

(上接第60页)
系入手,以翻译系统为纵深推进之主线,以生态体系为“横断面”,建立起全书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整体构造和框架,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翻译生态之基本规律,并阐述了翻译生态的监测、评估标准,提出实现翻译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学的成果被充分引入了翻译领域,用于审视、研究、剖析和阐释翻译,使翻译学呈现出新视野、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上升为一个全新的学科。

4 发出发展绿色生态翻译的呼吁
不管是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翻译生态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它能够指导译界人士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环境,改善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翻译氛围和气候,逐步实现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翻译的多维效益。

从此,译者在翻译作品和提出译学见解时,要有意识地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纳入考虑的范围。

而且,译界人士有了一个新的使命: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地努力“清除翻译垃圾,发展绿色翻译,清除发展绿色翻译道路上的障碍,发展全球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李亚舒序),昂首阔步地迈向一个崭新的绿色生态翻译时代。

5 参考文献
1Cr onin,M ichael.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Routledge, 2003
2Munday,Jere 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 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Xu,J ianzhong.Revie w of Translati on and Gl obalizati on.Perspec2 tives:S 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4,(2):1482150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孙致礼.关于我国翻译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 1997,(2):10212
6文军,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上海翻译, 2007,(3):65269
7许建忠.翻译生态学.三峡出版社,2009
8.杨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中国翻译,2003,(1):32
5
73
 4期 王军平:演讲翻译的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