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98 科学与信息化2023年7月上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黄兴飞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众所周知,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与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工作内容,其受到了各地区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运用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实践应用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in Flood Defense and Drought Control Huang Xing-fei
Anhui Province (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Hefei 230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flood defense and drought control is a work conte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perty safety and life safety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it has received close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various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economy,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in flood defense and drought control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in flood defense and drought contro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informatization; flood defense and drought control; practical application
引言
一直以来,各地区频频出现水旱灾害,会直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大产业领域中的渗透,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为了在根本上提升水旱灾害的防控水准,就需要强化信息化与水利管理有效结合的措施手段,以此来提升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

1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水利信息化技术的价值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水利部门的工作者需要重点转变原有的治理防控思路,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自身的防汛抗旱能力。

首先,拓宽信息技术的覆盖涉及范围,在多样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各地区洪涝灾害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其次,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期间全面收集地区洪涝灾害等相关信息数据,并在一系列专业技术的深度分析研究背景下,达成有效解决险情的基本目标,进而为其获取足够的转移时间,减少成本的损失和资源损失;最后,在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用期间,需要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地
区安全性及发展稳定性,特别是在发生洪水灾害及干旱灾害期间,其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科学性的指导方案,进而促使水利工程可以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满足水利工程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2 现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来看,水利信息化所具备的优势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背景下,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灾情
事故、水情事故等展开一系列监控处理,进一步提升各地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水平。

现如今,水利信息化在我国各地区获得了广泛应用及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和弊端问题,总体而言,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当中:
2.1 信息化硬软件投入有待增加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大,干旱灾情与洪涝灾情的地区跨度相对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趋势与信息化发展程度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致使信息化软件、硬件的投入力度各不相同,进而对防汛抗旱工作的数据信息传递效率造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科学与信息化2023年7月上 99
成不必要的影响,进而增加了一系列滞后的风险,直接对灾害预警及灾害防治工作信息需求带来影响。

因为我国水利部门的基础信息数据数量较多、种类较多而且涉及极其广泛的内容,所以需要借助高效率、高性能的软硬件作为关键支撑,进而对地区河道发展状况、旱情监测、雨水信息等展开全方位监测处理和收集处理,一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充足,便会致使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数据互通不畅,在根本上对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与互通带来负面影响,致使防汛抗旱工作凸显出一定的滞后性[1]。

2.2 信息化覆盖有待增强
现如今,我国各地区水利部门都纷纷加大了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水准,但因为水利部门所涉及的各类工作较为复杂、烦琐,而且信息化技术所要求的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导致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有待提升,进而导致网络覆盖开展信息全面汇总及传递效果不尽人意,原有信息化往往需要针对河流等内容展开一系列科学监测,无法更加细致的收集河流的各类信息数据,而且一些规范制度及标准缺少统一性,直接影响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及效率。

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防汛抗旱作业当中,信息化平台对各类数据处理的速度较为迟缓,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3 缺少对专业数据库信息的建设
对于部分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而言,需要对每次发生灾情所涉及的信息数据等值展开全面化统计分析和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科学完善的数据库。

但是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管理部门尽管针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依然存在专业数据库信息建设不足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在接触灾害事故期间并没有凸显出显著性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在应对洪涝灾害期间受到了一定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法加以处理,会导致灾害治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增加资源成本消耗量。

除此之外,抢险知识的培训教育和水利工程资料收集工作不够到位,也会致使河流及水库在汛期阶段中产生各类问题,而且评估水库的蓄水能力、河流流量等不具备提前性及预见性也会在根本上降低灾害的防控水平。

2.4 技术应用基础较为薄弱
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地区防洪抗旱机构已经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科学完善的数据库,并将各类水利工程图、风水雨情及气象信息等资料完全融入此数据库内部,为防洪抗旱决策者创建多样化方案、策略等提供了诸多参考依据和数据
资源,也为当地社会公众提供了优质化的查询服务项目。

但当涉及防护体系建设、灾害预防评估等方面问题期间,数据库的整体建设仍然还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比如水体光谱标准、洪水风险影响等级和信息资料库等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完善,此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防洪抗旱事业的稳定发展早晨负面影响。

3 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运用对策3.1 提升水利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
从整体视角来看,水利信息化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内容逐步增加,新时代发展对信息化处理设也提出了多样化需求标准,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在根本上保障信息数据处理的可靠性、有效性及完整性。

为了在根本上对海量数据信息展开一系列分析处理,最重要的是加大系统设备的处理力度,在保障其原有性能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完善处理系统,通过此种方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开展防洪抗汛作业期间,系统所汇总的数据信息一般涉及视频内容、文字信息和图片等等,还夹杂着水文、气象、水利等方面信息内容,在此情况下相关部门单位需要不断更新替换信息系统的硬件部件,以此来保障在短时间范围内探索相应的文件内容,为后续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运用大数据计算机技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更新计算机软件,保障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广泛提升。

除此之外,各部门工作者还需要积极运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将所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至互联网平台当中完成数据互通与共享,通过加大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各类设备在技术性能方面获得显著提升[2]。

3.2 构建完善的水利行业规范
一般情况下,水利部门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期间,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凸显出复杂性、多样性基本特点,而且历史数据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求将水利大数据作为核心要素,构建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精准定位不同类型技术的标准需求,构建出一系列信息化硬软件设施、人员管理及数据内容的基本结构,还可以结合政府部门推行的水利建设相关文件内容及地区建设需求针对各类标准政策加以完善和优化,保障标准规范的创建凸显出一定程度的扩展性,进而为后续系统的升级和应用提供足够的空间。

从整体视角来看,运用标准化的规范手段期间需要将水利资源作为根本要素,进而对不同资源展开深化改革及配置,以此来提升系统的创建效率和质量,还可以结合水利信息数据的体系完善信息分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100 科学与信息化2023年7月上
类、编码及汇总工作,做好空间资源中心、数据交换等关建性建设工作,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稳定安全运转。

3.3 完善水利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信息管理工作通常涉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及水资源管理系统,系统内部涉及科学完善的数据库和数据查询功能、决策功能等等,并在此前提条件下通过创建一系列规范化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有效提升技术标准和防汛抗旱的工作水准,加大对历史数据信息的汇总,做好动态化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尤其是山洪灾害中各类河流的非工程治理项目,对于特殊性区域和关键时期工作展开统一协同化管理控制,确保其可以在汛期实现信息数据的进一步收集,在根本上对各类灾害展开精准化预算和检测,做好灾害的有效防控工作和应对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顶级设计的规划力度,尽可能减少多余或无意义的资源浪费,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增加更多采集点位,通过此种方法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挖掘相应潜在资源并投入运用,最终根据河流数量、降水量等相关因素展开科学化预测,并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和数据保障,指挥管理中心的系统化水准也可以在根本上提高防汛抗旱工作规划程度,为各个部门单位的业务量展开进一步整合处理,进而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共享与互通,减少重复内容的发生概率,在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充分满足防汛抗旱工作的多样化需求与标准[3]。

3.4 建设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团队
水利部门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阶段中,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往往会获取显著性的成效,除了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外,最重要的措施方法是加大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防汛工作当中对多样化灾害事故的识别、分析能力,进而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出针对性、科学性的应对方法,将洪水干旱灾害对社会公众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

首先,需要针对原有的工作人员展开科学化、全面化培训指导,针对不同岗位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现状创建出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内容,通过此种措施方法全面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准和业务能力;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引入高素质、高质量的信息化人才,
在确保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拓宽人才资源的引入力度,在根本上满足水利部门对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各项需求,促使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环节中凸显出足够的有效性,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各项防汛抗旱作业,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指导性作用顺利开展防汛工作;最后,可以结合水利部门的具体发展状况,创建出科学完善的人才考核制度体系,通过此项途径措施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在岗位工作中探索全新的路径和方法,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与业务能力。

除此之外,水利部门还需要与不同地区的知名高校、科技单位、IT 企业等展开长期协作沟通,进而推动水利部门信息化技术应用力度的大幅度提升[4]。

3.5 充分运用云计算资源
创建云环境、积极运用云资源是当代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方向。

现如今各地区大型企业已经构建出多样化云计算中心,部分基础条件滞后、技术力量不到位的部门单位可以通过经济交易等模式充分运用这些云计算资源,进而将地市级和县级的数据和业务应用合理融入云计算中心内部,通过此种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建设成本的消耗量,还可以解决基层工作者数量少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防汛抗旱工作当中,水利信息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方法,其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各地区防汛抗旱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还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实现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显豪.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探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8):59-61,67.
[2] 刘同旭.辽宁省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3):186-187,217.
[3] 董华梅,张淑婵,史颖娟.水利信息化在陕西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20(11):223-224.
[4] 毛晓华.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1):180-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