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演进与中国货币需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需求理论演进与中国货币需求分析
刘明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大致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及两大派别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三个阶段,历时约百年。我国改革以来经济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我国社会微观至于宏观的货币需求变动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货币需求变动的一个缩影。所以,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货币需求问题最好是借鉴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尤其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在货币需求实证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尽管不同结果呈现出歧见,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社会投资呈现多元趋势并向私人部门转移,收入水平较快提高,金融市场对政府垄断金融资源的替代,均成为影响货币需求变动的新的因素。
一货币需求理论演进述评
(一)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早期经济学文献中尽管已经涉及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但迄至1900年以前在穆勒、魏克塞尔甚至费雪的著述中所强调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而不是货币需求本身。瓦尔拉斯可能是一个例外,他就利率对现金余额的需求与供给的调节作用以及货币市场均衡已作了具体分析,但他更多地是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看待,以分析商品市场出清和一般均衡问题,主要目的不在于研究货币需求变动。在英语文献中马歇尔最早提出货币需求范畴(1871)分析现金余额,其后由庇古明确展开论述(1917)。
早期货币数量论以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为其发端。如果说交易方程式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毋宁说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所产生价格效应的初始的分析模式。弗里德曼赋予早期货币数量论以货币需求的涵义并作为自己研究货币需求的逻辑起点。从弗里德曼所著《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中我们可以循其轨迹发现:第一,早期货币数量论表征着一种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而不是一个定义完整的理论的象征;第二,尽管存在着货币数量论的“再生”趋势,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学者的目的“更在于创立一种特殊的数量理论‘模型’”,而不是简单地复活传统理论。弗里德曼指出:“数量理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这种重新表述一方面表明弗里德曼借捍卫货币数量论引起人们对货币问题在解释经济活动(尤其短期波动)时的重要作用的注意,一方面也预示着现代货币数量论在研究方法、理论诉求的目标以至政策意蕴上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大相径庭。或许,弗里德曼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展示货币理论对经济的解释力而对理论史加以“假借”。1[1]尽管货币主义从早期货币数量论那里找到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话语基础,但在他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著述中很少再提到早期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曾指出由他发起的货币理论革命“成功地将古典货币数量论奉为经典”,但事实更象是他们亲自塑造了经典的货币理论。2[2]上述评判如果是针对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及其蕴涵货币思想可能会有所抹杀。剑桥方法虽然也假定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要进行的交易量,但却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并明确持有通货与交易量的比率受到预期投资收益的影响。马歇尔也曾经表述过(1926)货币需求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负相关,这一思想被坎南(Cannan,1921)加以论证,坎南还进一步说明货币需求是一种存量概念。这些均预示了凯恩斯与其后继者以及货币主义的某些发现。
拉文顿(Lavington,1921)在研究货币需求时将边际方法引入在消费、持有货币和生息债券之间达到最优化选择的分析。3[3]费雪(1930)在《利息理论》中进一步说明了借贷市场的边际均衡问题。4[4]希克斯(1935,1939)在拉文顿、费雪、凯恩斯(1930)之后进
1[1] [美]米尔顿. 弗里德曼等:《货币数量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2] [美]米尔顿. 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弗里德曼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3[3] Lavington,F.1921.The English Capital Market. London: Methuen. P30。
4[4]菲歇尔:《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205页。
一步明确和奠定了货币需求的边际分析方法。他考察了一个代理人关于在一个时点上持有货币与债券相对数量的决策。对于当其他资产的收益超过货币时个人仍愿意持有货币,希克斯将其解释为货币可以提供其他资产所不能给予的便利服务,并说明投资于有价证券所需的交易成本使得在很段时间内无利可图。他还指出个人总财富会影响其货币需求。5[5]凯恩斯(1936年)对货币需求理论明确区分了交易、预防和投机三种持币动机,并引入了“流动性偏好”范畴以概括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能提供服务(或贮藏一种未来投资机会)的优势,货币作为财富贮藏的一般形式,其特征就在于使持有人能避免无法兑现债务承诺的风险。6[6]影响货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债券市场利率波动,这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指向是通过分析债券市场揭示国民收入、投资支出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麦卡勒姆指出凯恩斯的《通论》“对货币需求本身的分析在基本原理方面并不是最原始的”。7[7]凯恩斯本意在借货币需求与利率理论表明货币机制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对实际经济活动施加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货币机制的功能与作用发挥会出现障碍。凯恩斯潜在地回答(或否定)了货币中性问题。
鲍莫尔(Boumol,1952)与托宾(Tobin,1956)此后对凯恩斯有关交易性货币需求的解释做了修正,即决定于交易量的货币需求数量由于收入—支出的非同步性要受到债券利率、债券与货币的转换成本的影响。鲍莫尔利用数学中的最优存货理论,假定已知债券—货币转换成本(与一次交易规模无关)、债券利率,所有支付以货币形式进行,经济单位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债券交易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之和最小,等价命题是减去交易成本后的利息净额最大,其模型化结果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弹性分别为0.5和-0.5。惠伦(Whalen)同样利用存货模型推导了预防性需求与收入、债券交易成本以及利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到立方根公式,货币需求关于收入和利率的弹性分别为1/3和-1/3。
米勒和俄尔(Miller ,Orr,1966)将随机过程引入存货理论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两人与鲍莫尔、托宾同样假定有两种资产,债券交易成本固定,重要区别在于米勒—俄尔模型中现金流量是随机的而不是以固定频率和数量均匀分布。在他们的模型中现金流无偏差地遵循一种随机过程,即在既定时间间隔内出现正的或负的M美元现金流的概率相等。米勒和俄尔给出货币余额的下限(被标准化为零),最优化决策体现为确定持有货币的上限h和归还水平z。当货币余额达到上限或下限时经济单位将h-z元现金转换为债券或将z元债券变现。最优归还水平为:
1
*23
=(2.1)
Z b r s
[(3/4)]
σ2是现金余额每日变化的方差(σ2=m2t)。8[8]
凯恩斯尽管已经考虑到了预期问题,但没有明确将风险因素纳入他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分析。马科威茨在汲取费雪(1906)、希克斯(1934)思想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有关风险资产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所依赖的条件仅限于风险资产的收益分布(即期望值—方差)。9[9]托宾将马科威茨的投资组合理论综合进对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分析,证明当存在条件收益的确定资产情况下,包括货币在内的对各种资产的需求函数决定于所有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以及收益率的方差和协方差。托宾将包括货币在内的一揽子资产的资产组合选择概括为分离定理:第一,根据马科威茨模型确定风险资产组合中各单个资产的权重,并相应决定包括货币在内的有效投资边界(或有效集);第二,结合投资者效用函数(或无差异曲线)在风险资产组合与现金之间分配投资,形成具体的资产组合需求。10[10]
5[5]但这一点在马歇尔(1929)相关著述中已经从国家层面上加以论述。
6[6]费尔南多.J.卡迪姆,De.卡丹尔赫:《后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发展》,载[美]保罗.威尔斯编:《后凯恩斯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7[7] [美]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5页。这里的理论概述参考了其中的相关辞条。
8[8]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9[9]刘明:《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及相关检验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投资与证券》1997年2-3期合刊。
10[10]刘明:《猜想—反驳图式:由现代资产选择理论透析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第9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