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宗泽传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泽兵进至卫南①,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②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

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九》【注释】①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

②生兵:生力军,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

③等:同样。

④大河:黄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小惠未遍________
②故克之________
③先驱云前有敌营________
④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士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3)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②泽挥众直前与________战,败之
(4)甲文中的曹判和乙文中的宗泽都能根据敌情指挥若定,以少胜多。

试分析他们二人能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有人根据甲文内容拟写出一则上联,请根据乙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曹刿三对庄公显远谋
下联: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袢、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选自《出师表》)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日能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收而攻蕲,蕲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克,攻取。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个对于军事一无所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士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对在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
4.文言文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
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
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
D.读之至流涕(眼泪)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
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①。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钞,通“抄”,抄写。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
②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③溥幼即嗜学________
④后名读书之斋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B.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C.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D.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4)甲乙两文都写到到“钞书”,“钞书”的目的和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宣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宣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韩、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鬼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常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乙)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英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②?今吾以美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③之可乎?贤士大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④下相国,相国酂候⑤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暑行义年⑥。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汉书》)(注)①伯:称霸,②由进:被进用。

③安利:享受太平。

④昌:人名,指周昌。

⑤酂(zàn)候:指萧何。

⑥署行义年,登记被举荐者的品行、容就和年龄。

⑦癃(lóng)身体衰弱,病情严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
②性行淑均:________
③世世奉宗庙亡绝也:________
④患在人主不交故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两条建议。

(每空限4字)(4)甲、乙两文在选用人才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关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朝服衣冠,窥镜/朝而往,暮而归
B. 客之美我者/环而攻之而不胜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及鲁肃过寻阳
D.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2)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 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 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 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挚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都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婪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①苟棼(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克,攻取。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公将驰之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

③厚币:丰厚礼品。

④饰诈:作假骗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
C.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D.皆朝于齐朝:朝见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从语段(一)和语段(二)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

1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遍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11.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2)把下列两个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1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第②段中,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比“”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1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诫子书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夫:发语词。

②行:指操守、品德。

③澹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

⑤淫慢:指过度地享乐。

淫,过度。

慢,怠
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的“宁静”相对而言。

⑧接世:接触社会。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卒中往往语
B. 非澹泊无以明志
C. 先帝知臣谨慎
D. 静以修身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4.阅读,完成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

故五月渡庐,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③。

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⑥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⑦,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令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⑧,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⑨,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⑩。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①王业不偏安:帝王的事业不能自安于蜀地一隅。

②思惟北征,宜先入南: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