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宋词学习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
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习,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
二、词的相关知识介绍: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
词原来一般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
现在娱乐圈流行一个词语叫“粉丝”,就是指一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
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
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今天的“超女”。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很多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
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那究竟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四、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
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
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因此落榜。
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五、学习《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赏析: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
词句短小。
“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3)内容赏析: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
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
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
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
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4)亮点探究
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
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
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
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
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
“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
“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
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
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
——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
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
“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
“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
“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
“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
可以想见。
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直接抒情。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
“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
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
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
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
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
“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三、本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
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苏轼词两首》教案
[北宋]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预热】
(参见《优化探究》第37页“双基集萃”。
)
辨别字形,辨识词义,分析掌握词中特殊句式,积累名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
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
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
..
的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
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小结上阕。
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