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文艺▲ 。

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 、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 ,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

A.焕然一新自强不息鼓动
B.气象一新自强不息鼓舞
C.气象一新发愤图强鼓动
D.焕然一新发愤图强鼓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新中国成立1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

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
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择善而从
B.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择善而从
C.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见贤思齐
D.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见贤思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B.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

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

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

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汤勤福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
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这种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中华礼制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的作用,使诸民族之间逐渐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使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是因为即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

B.“进退周旋,威仪抑抑”讲的是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孔子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反映了内在精神实质。

C.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是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
庶的社会。

D.《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体现了礼法合一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的“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中有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2)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3)化粘枝。

湘东一目(4)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

(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

(3)朝甲:蝉蜕。

(4)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

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2.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
苍苍松柏
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声在除夕夜里迭起。

窗内,人们围坐推杯笑语;屋外,夜里寒风刺骨,偶有烟花起落。

小男孩隔着雾气迷蒙的窗户,觑见了一条熟悉的人影,又是那个流浪汉!他正在除夕的夜色中流浪!
小男孩始见那个流浪汉是在春天。

那时的流浪汉干瘦,腰板还是直挺的,肩上摘着根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身上裹着披散斑驳的棉袄,顶着鬈髭结块的及肩散发,走近了闲坐着的人们。

如果不是那一对灰蒙蒙的眼仁久久还会一转动,那扁担上的就不止是两袋垃圾了。

“嘿,老头要钱抽烟不?”小男孩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人叫住了流浪汉,“我拿钱给你去买烟抽,要不要?”中年男人脸上泛起笑容。

“你给我烟抽嘛。

”流浪汉停在中年男人身边,像小孩索要糖果似的看着他。

中年男人稍稍离了流浪汉,继而笑道:“我这儿有五角和一块,你看哪张买得烟,说对咯,就拿钱给你买烟抽。

”围坐的人闻言大都忍着笑。

“我不晓得,一块买得烟抽不嘛。

”流浪汉问。

中年男人几乎遏制不住大笑:“一块囊个(怎么)买得到烟抽,五角要比一块大得多咯嘛,你真勒是捡渣渣(垃圾)脑壳捡搭铁(蠢笨)略!”
流浪汉闻言憨笑,说:“他们都说我憨,你给我五角,买烟抽嘛。


“给你给你,快去买烟,不耽误你捡渣渣略,你一天工务繁忙得很。

”中年男人搜索一阵丢给了流浪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笑着给别人钱。

流浪汉接过钱像孩童接过久望的糖果,嘴里嘟囔着:“谢谢咯,谢谢咯,买烟抽-…”然后笑着渐渐走远。

“你囊个骗人家憨包哦!”围坐的一个妇女眼角堆着笑意道。

“哪点骗了嘛,说给钱就给他钱!不是骗嘛!”春风吹散了笑趣,拂过流浪汉渐渐远去的乐滋滋的背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

后来,小男孩听大人们说起,才知道流浪汉不是本镇的,家人都不在了,平日靠捡渣渣(垃圾)度日;也会在别人酒宴后帮忙清理,充当廉价的劳力,人算勤快,手脚也还是麻利的,报酬往往就是残羹与香烟。

第二次见到流浪汉是在秋天,小男孩和方到山上主持完修缮庙堂的奶奶在路上遇到了流浪汉。

流浪汉凑近了老人,笑道:“给我五角钱嘛——买烟抽,五角钱……”流浪汉脸上堆起的满是褶子,只见他原本干瘦的身子越发单薄,竟有了几分佝偻,肩上的扁担却不见了踪影。

老人刚从庙堂里出来,微笑道:“我这儿没得五角,你去问哈其他人。

”言罢,趋步叫着小男孩跟上。

流浪汉又紧跟上来:“五角,给我五角嘛……”
老人不搭不睬直至摆脱了流浪汉,对着小男孩说教道:“遇到这种憨包,就不要理睬他。


“我有一块的零钱的嘛?”小男孩高兴的掏出兜里的一块钱,举到奶奶面前。

“你给他一块,他就会一直缠着你。

这种憨包见得多咯。

”老人不高兴地说。

“那就给五角……”小男孩小声说。

“不行!走!”奶奶生气的把小男孩的一块钱塞回克里,拉着他的手快步走开。

“为什么呢……”小男孩心里犯嘀咕。

“五角,给我五角嘛……给我五角嘛……”流浪汉断断续续的声音渐渐被丢在了身后。

再后来,听说流浪汉逢着谁都会开口要五角钱,捡渣渣成了一件不要紧的事,而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憨包”,却通常一边笑着赶紧走开。

至于流浪汉如何会养成向人要钱的习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

………
除夕夜里,流浪汉第三次走入了小男孩的视线,那熟悉的身影在烟花迷雾里渐渐清晰。

“哎,老爷爷在外头很冷吧,也饿了吧?”小男孩想到。

这会子大人们聊得正起劲,竟没有人发现小男孩偷偷兜了一些吃食,悄悄溜出了和暖的房屋。

“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

”小男孩拽了拽流浪汉的棉袄,小手举着吃的,笑盈盈的站在流浪汉跟前。

此刻小男孩的心里没有以往两次的空虚,似乎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

烟花又起,五彩的光芒在流浪汉黑黢黢的眼仁里熠熠闪光……
也许,新年的春天里,小男孩会再见到流浪汉,还有那肩上捕着的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

(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除夕夜里的流浪汉”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与文章开头除夕夜流浪汉的出场相呼应。

B.小说写中年男人、围坐的人、围坐妇女都提到“笑”,这里的笑不同平常代表善意的笑,而是流浪汉被大人们拿来取乐,具有讽刺意味。

C.“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陡生”,厌恶正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的证明,厌恶的或许是神像下求佛庇佑的人。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流浪汉的形象,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2.小说写“小男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流浪汉的眼仁,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愛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簧(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9、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