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靖远法泉寺石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东南扬梢沟口
年代:北魏、唐、宋、明
级别: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是靖远境内所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佛寺建筑,被誉为陇上名刹。
因其座落在红山岔中,
四周红山环抱,又名红山法泉寺。
红山岩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岩崖半腰间有“墨池”、“月牙”
(又名摸子)、“龙骨”三泓清泉,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
法泉寺始建于北魏,唐宋两代较为鼎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经过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凿修,雕塑和壁画数量众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观。
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
历史研究价值。
据《敬德监修法泉寺碑记》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梦中见孔圣演化,西北方向佛
气泛泛。
翌日早朝,钦天鉴袁天罡上殿奏本曰:夜观天象,会州东南一道佛光,空中宝塔金光
灿灿。
唐太宗派敬德查询,佛塔显像圣地正乃会州红山岔,于是便派敬德监修。
明代成化丁酉年(1477年),固原兵备杨冕撰《修红山法泉寺碑记》载:“靖远卫去城东半
舍许,有山曰红山。
山之隅有寺曰法泉,创自前代,莫考其详。
”但据开城景云寺碑记云:“宋
崇宁五年,钦赐度牒五百纸,至会州大红山岔法泉禅寺,遣僧党真巴赴西安,隶下景云而给之。
”则知法泉寺为上院,而景云寺(今宁夏海原境内)为下院。
可见,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一脉相承,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
有关史料记述,法泉寺曾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嘉靖元
年(1522年)、万历十年(1582年)多次重修。
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京师大慈法王徒弟桑迦班丹出游,西行至法泉寺,喜其“山幽而
林茂,石冽而泉清”,以为“修行之善地,证道之胜境”,于是筹措资材,大加修缮。
拓展旧址,创建了大佛殿,整修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以及大门、僧舍等建筑,用砖石加固屋基,并
在梁柱之上涂抹丹雘予以装饰,整个寺院修葺一新,美丽壮观。
景泰年间,靖虏卫守备房贵创建大殿、伽蓝殿。
嘉靖年间,高僧圆明葺修废圮。
万历十年,固原北寺高僧宽玉云游此地,喜其境幽地寂,可修戒定,同徒祖通凿地穿洞为僧院,依崖建阁,安置经藏。
至清朝康熙年间,开凿石窟数十眼,时有天王洞、千佛洞、三教洞、藏经洞、鸿文洞、长者庙、觉世亭、卧桥、古塔、唐榆、宋柳、明钟等多处景观。
寺院占地面积达四平方里,拥有佛田千亩,分前寺后寺,僧侣多达1500之众,鼎盛当时。
古往今来,法泉寺不知留下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诗篇,饱含激情,脍炙人口。
明代皋兰
(今兰州)人彭泽曾幽居法泉,寄身岩洞,潜心读书达三年光景,终于功成名就,后来官至兵
部尚书。
寓居法泉寺期间,彭泽曾作《东山八景》及《仙堤赋》等诗文,传诵至今。
明代肃王
府宾仪、当地文人路升亦著有《法泉地灵》篇,题诗记胜。
明末清初,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
重洋,来到法泉寺讲经说法,远近慕名求教者络绎不绝。
藏族高僧桑加班丹曾主持法泉建寺修
阁,收徒会友,一时盛况,非笔墨所能形容。
20世纪60年代一段时期,这里曾珍藏着转移到甘肃省的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等古籍典章,无疑给这座千年古刹凭添了些许文化底蕴。
明代正统、景泰、嘉靖、万历重修法泉寺碑记。
法泉寺久负盛名,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60年代遭到破坏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又一次遭到破坏,原有造像和建筑,壁画破坏殆尽,仅留少量造像,80年代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0年代以来落实佛教政策后,法泉寺迎来了大规模的修复,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对23个石窟进行了修复,还修缮了大佛殿、五方佛、十方佛窟、八仙窟、无量祖师窟、鸿文阁、演阳宫、三教洞、药王洞、地藏王洞、云封桥、觉世亭等,新建了灵霄殿、书香阁、紫轩阁、天桥、山门、灵台、碧玉堂、天峰塔、五百罗汉堂等,补塑彩绘了大小佛像上千尊。
同时发掘出土了唐代的达摩祖师和两个童子的塑像,极有考古价值。
千佛窟,窟深14米,宽9米,开凿于北魏时期。
现由前后两窟组成,为支提式石窟,四壁开龛,龛内有圆雕、高浮雕、浮雕佛像。
窟门有跏趺坐佛二尊,入门顶部绘有花瓣朝下的覆莲藻井一方,四周镶嵌层层花边,最外层缀饰彩铃和彩带,画面色调以蓝、红、绿、褐为主色,色彩绚丽,构图精美。
后窟正中佛龛内塑释迦牟尼说法像,释迦牟尼头悬华盖,结跏趺坐于正中,双手托钵,慈目低垂,面相丰圆,嘴角内敛,雍容端庄。
佛的近侍是迦叶和阿难。
右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双手结禅印;左为阿弥陀佛,亦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结禅印。
释迦牟尼塑像前为发髻高绾的观音菩萨。
其左边为顶结五髻、手持定剑、骑在一头猛狮之上的文殊菩萨;其右边为手持法器、侧骑于大象之上的普贤菩萨。
外侧是两尊菩萨,再外侧是两尊力士。
东、西两壁,前壁塑有千佛浮雕和十八罗汉。
其中十八罗汉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秃头袒胸,面相慈善,身穿长衣,手执法竹;有的面相威严,身着俗衣,双臂裹在衣服中;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右手当胸施恐吓印,左手执拂尘;有的身穿宽袖袈裟,右手当胸施礼供印,左手于脐前向上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垫墩中央;有的双眉倒竖,正视前方,身穿宽袖僧衣,右手持净瓶,左手持禅杖;有的袒露右臂和胸,手持经典,低头阅经;有的身着宽袖僧衣,双手当胸持菩提佛塔;有的胸臂袒露,左手脐前捧僧钵;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双手当胸捧宝。
龛边塑有维摩诘经变图,画中维摩诘舒适地坐于方帐之中,手持尘尾,神态自然舒展。
相对而坐的文殊菩萨则端坐于狮子宝座上,神情庄重,不苟言笑,一派大士风范。
龛周塑有菩萨立像数尊。
后窟门正中上方有一结跏趺而坐的释迦牟尼浮雕塑像,身着瓷蓝色宽大袈裟,面庞丰满洁白,眉额正中有一朱砂红痣,为唐代雕像,窟门紧锁未能进去观看。
前窟正中为弥勒佛塑像,赤足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光头圆脸,裸露着肥硕的前胸和肚皮,方口大开,笑容可掬,双耳垂肩,通体乳白。
洞窟上部残存的唐代的藻井,色彩艳丽,十分漂亮。
无量殿,窟深9.8米,宽4.2米,唐宋石窟,内塑无量祖师,为现代补塑。
八仙洞,窟深10米,宽3.8米,为唐宋石窟,窟内为现代补塑道教八仙
三教洞,窟深10米,宽7.6米,为唐宋石窟,窟内为现代补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和十二大仙。
九天玄女石窟,窟深23米,宽3.8米,唐宋石窟,窟内为现代补塑的道教女仙九天玄女。
全佛洞,窟深20米,宽4.8米,为唐宋石窟,窟内为现代补塑的佛、菩萨和十八罗汉。
天王洞,北魏石窟,为平顶式石窟,深6米,宽5米,三面开龛。
中塑高约2米的天王像,紫红脸膛,双眉上挑,面色威严,头戴黄冠红缨,身着绿袍黄盔甲,红色官带系于腰间,黄色
裙带结于腹前且下垂于膝下,长靴至膝,左手托塔,右手叉腰。
龛前壁和南北两壁为侍者和佛
的画像。
两侍者均双手合十。
其中一侍者脸部圆润,眉如弯月,双目低垂,俯视前方,体态丰满,宽衣广袖;另一侍者身着宽大僧袍,面容清癯,略带微笑,双眉呈倒八字状,双手合十于
胸前。
画像铁线银钩,笔法苍劲有力,为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
像下有长幅题词,由于年代久
远已无法完全辩认,只能看清楚“法泉”、“幽静”几个大字。
窟内其他三面小佛龛环列,佛像为
今塑。
五方佛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拱形石窟。
窟内佛像按东南西北方向排列。
中央塑像为卢
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是释迦牟尼的另一法身。
南壁为宝生如来佛,全身金色,左手握拳,
右手三四指弯曲,余指竖立,结为禅手印。
西壁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即无量佛。
北壁
塑莲花世界的不空成就佛,又叫微妙闻佛。
塑像均肉髻高耸,斜披袈裟,手执法宝。
这五方佛
在佛教世界里分别代表五种智慧,即体智、莲花智、大圆镜智、平等智、成就智。
佛像为今塑。
十方佛石窟为拱形红砂岩石窟,窟内有五个佛龛。
中龛有塑像三尊。
中为斜披袈裟站于莲
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塑像,右手结印于胸前,左手下垂。
左右为其两弟子。
左壁龛内也塑三尊塑像,中为燃灯佛,左右为其弟子。
右壁佛龛内亦塑佛像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右为其弟子。
前壁进门左右两边各有一龛,龛内均塑有女菩萨像。
十方佛代表着婆娑世界,佛在众生罪孽深重充满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的大千世界内,“堪忍”劳累,进行教化,表明其“无畏”和“慈悲”。
十
方佛石窟,窟门紧锁无法观看里面情况,仅有说明,估计也是现代补塑。
天王洞、五方佛石窟、十方佛石窟和千佛窟是法泉寺开凿最早的石窟,除千佛窟内残存一小
部分造像和唐代藻井外,其他各窟都空空如也,没有造像。
左为紫薇殿,为明代建筑,内供奉明代紫薇大帝石雕像。
骊山老母宫洞深约3米,宽约3.5米。
窟正中塑高约1.5米骊山老母坐像,面部清癯,皱
纹深刻,身着典型的蓝白方格女性道袍,结红丝带于腰间。
塑像后壁有两幅壁画,左为“老母显圣”图。
幻化成农妇的骊山老母,在松树下向拱身施礼的
书生讲说着什么。
右为“李筌受书”图,在山涧中身着黄衣的白发老母坐在一块石头上,向书生
讲解书意,书生上身前倾,双手作揖。
这两幅壁画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说故事,即《集仙传》中的李筌遇仙传:李筌好神仙道,得《黄帝阴符》,读千遍仍不解其义,因此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
老母抓髻当顶,余发半垂,身着敝衣,手扶藜杖,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
自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筌惊问:“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老母答:“吾
受此经已三元六甲子矣。
”于是坐于树下,为李筌讲解《黄帝阴符》要义。
说毕,令李筌去取
水做饭。
李筌取水回来后不见老母,只见树下麦饭数升。
李筌食麦饭归,从此不食而不饥。
文昌洞为前殿后窟,建于明代,石窟为青砖拱顶式,进深5米,宽3米。
龛中塑文昌帝君
坐像。
塑像着黄衣绿裤,头戴金龙朝天翅冠,长须垂胸,双手执笏板。
两旁塑有二神童,一位
双手捧印绶,一位双手捧文卷。
窟前有一方嵌入壁内的石碑,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法泉寺鸿文阁、就安桥记》碑文,记载建鸿文阁和山下就安桥缘起及经过。
窟前建有悬阁三楹,名鸿文阁。
阁飞檐斗拱,甍以吻兽,颇为壮观。
千年古刹,重放光华。
1993年,法泉寺被恢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又引水入寺,种花植树,平沟建湖,修桥铺路,自然环境得到美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法泉寺在整体
上恢复了本来面目,局部建筑更胜昔日规模。
2000年,位列中国百大名寺第39位。
2004年,法泉寺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