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范文(10篇):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
内容提要: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第四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川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示例
夏朝和商朝教案
全文字数:26479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
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
了雕版印刷术;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
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XX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
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
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
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2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三、宋词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派别词人代表作品风格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四、元曲(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五、绘画(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
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
《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六、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七、小结(略)八、作业:课后作业1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发展状况、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导学重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难点能否从课本中的两张表格中获得较多的有效信息,并尝试分析
原因。
导学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然后指出: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讲授新课:
(一)经济“巨无霸”
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强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
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
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二)“世界警察”(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三)从爵士乐到摇滚
(四)好莱坞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迅速阅读全课内容。
3、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5、学生自学“世界警察”部分,并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6、自主看书,了解爵士乐、摇滚及好莱坞。
7、巩固记忆。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
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
活动目的: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掌握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树立勤奋学习精神和善于学习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①电脑制作不同字体的一句名言;②亲自提前书写一幅或请美术教师(其他书法方面有特长的朋友)帮忙写一幅所喜欢字体的书法作品(名言)。
学生:①临摹或自书一幅喜爱的字体的作品;②搜集一幅书法作品和一篇关于书法欣赏的文章。
活动步骤:
1.通过投影“马”字的不同字体(篆、隶、草、行、楷)演变来回顾汉字发展简史,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兰亭序》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组互评
3.评议、讨论书法艺术的美
活动过程:
1.师生互动、介绍文字演变
教师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简介汉字发展简史与各种书体的基本特点
隶书:“蚕头燕尾”之波磔笔画为其显著特征,体现了汉朝的那种恢宏阳刚之美。
楷书:求规隆法、形体方正。
魏碑:形雄力厚,精轻流丽,千姿百态,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
行书:清新流畅、神韵十足
草书:书法艺术的极则,笔随意走,挥毫纵横驰骋
2.教师介绍王羲之《兰亭序》的背景情况及其特点
3.学生展示自己临摹或书写的一幅作品,并分组互评王羲之《兰亭序》
4.评议、讨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生天地:
(从网上等渠道搜集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各一幅)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因势简易、流行故称。
它既不像草书那样草率而难于辨认,又不像楷书那样工整而费时费力。
因此,自汉末起,通行至今。
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魏碑:指南北朝时期以元魏为主的北朝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亦称“北碑”。
字的特点是略带隶书笔意,风格古朴拙壮,起笔落笔处,
如刀切一般平整有力。
其结构、笔势与楷书已很接近。
《始平公造像题记》是其典型代表作。
隶书:相传是程邈所创。
其实隶书的发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时民间喜简便而用之,笔画方折但无法则,到了西汉末年才渐趋齐整而有波磔,至唐又趋刻板。
汉字从篆到隶是一个结构上的重大变革,隶书可视为今天汉字的开端。
汉《孔庙碑(局部)》是汉隶中的标准杰作。
楷书:减省汉隶的波磔并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这种字体从汉末渐趋形成,一直沿用到今天,形体方正,横平竖直。
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因起于草稿故称。
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汉初通行一种“草隶”,即草率的隶书。
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相传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背景资料:
1. 书法
书法指我国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
主要内容有执笔、用笔、结体、布局等几个方面。
书法与文字有密切的关系,从汉字产生至今,字体几经演变,其书写造型经过历代书者不断的创造发展,具有十分丰富、
美妙的艺术性,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
从事书法活动,除讲求个人的思想修养、精神境界外,特别注重书写的方法和技巧,追求视觉所能得到的完善、合理的美感。
(杨金鼎主编《中国文化史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p742)
2. 名家论书法
“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某些美学鉴赏范畴,如对参差不齐之美的尊崇,对那些乍看摇摇欲坠,细看则安如磐石的结构的尊崇,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2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
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案例我喜爱的书法作品
──林语堂《吾土吾民》
书法作品的一笔一画“既流出人心之美,又流出万象之美”。
──宗白华《美学散步》
经净化的线条成熟于书法艺术,“净化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的灵魂”。
──李泽厚《美的历程》
“书法艺术没有五彩斑斓的画图,是无声的音乐,是创作者心底之诗。
书法艺术以其简约的形式,容纳下世间博大的内容。
”
──蒋平畴《中国书画精义》
3. 书法作品的欣赏
我们要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美妙情趣与飘逸神韵,必须了解以下三点:
①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精髓。
②形神是书法艺术建构的要素。
③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教师小结:
文字演变的过程可以说明:文字从最初起记录作用的简单符号逐渐演变为兼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了(东汉末年)。
下面请大家选择一种喜爱的字体来实际演练、体验一下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妙艺术吧!
1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
貌学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一、明确目标: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学生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通过了解过去的日常生活,增强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学习重点:宋代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
学习难点:瓦子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前置自学
1._____初年,崇尚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 _____两色的衣服。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主要因为__________;妇女缠足的陋习始于。
2.北宋的肉食中以_________为多,南宋时南方人肉食中吃
_________多。
3.宋朝时,农村百姓的住房主要是__________.
4.宋朝人们出行多用,达官贵人出门多用。
5.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_______,出现的原因是。
里面还全处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___________。
6.今天的传统节日,
像、、、、等,在宋朝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最受重视。
三、交流展示
结合所学内容给生活在东京的平民李甲和贵族赵一设计一套宅院。
并说其特征。
四、合作探究
假设你所是生活在北宋东京城的一名普通百姓,请你简单描述一下
自己的衣、食、住、行、娱乐情况。
五、达标拓展:(一)单选题
1.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的规定出现在()
a.北宋初年
b.北宋后期
c.南宋初年
d.
南宋后期
2.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开始于()a.隋朝 b.唐
朝 c.宋朝 d.元朝
3.宋代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是()a.元宵节 b. 春
节 c. 端午节 d.中秋节
4.宋朝时期都市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倡导
b. 广大农民的需求
c. 达官显贵的需求
d.
城镇规模扩大和市民人口增加
5.下列情景,在北宋城市中看不到的是()a. 坊市分开 b. 庙开 c. 夜市 d. 瓦子
6.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的原因是()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7.“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 a.交通业发达 b. 旅游业发达
c. 旅店业发达
d.商业发达
8.现在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何时流行()
a.宋代
b.唐朝
c.元朝 d .明朝
9.下列不属于瓦子出现的原因的是()a.城市的繁荣 b. 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商业发展
d. 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
貌学案
10.生活在北宋前期时东京时李某,热情接待来京赶考的朋友。
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 a.带着朋友去瓦子听唱曲 b. 到城里去吃冷饮 c. 在酒店用交子付帐d. 乘牛车去东京郊外
11.下列关于宋代服饰的说法,错误的是()a. 劳动者多穿小
袖狭身的短衣
b.女子多穿“薄罗衫子薄罗裙”
c.从穿戴的服饰上可辨认出行业
d.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12.王安石说:“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以人代畜也。
”这说明他不愿()
a.坐马车
b.坐牛车
c.坐驴车
d.乘轿
(二)材料分析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
(2)该诗反映的是当时哪一个传统项目?
(3)这个节目在今天叫什么?
1
第四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川教版)
第四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川教版)
第四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了解忽必烈的改革措施,理解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正义之举及被俘后不畏威胁、坚贞不屈、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元朝的统一和一些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
2、难点: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腾格尔《蒙古人》flash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反映了蒙古人生活的情景及习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蒙古族的两位杰出人物。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二、讲解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民族的生活介绍;北方、游牧民族
2、12世纪时的蒙古。
出现奴隶和奴隶主,各部落贵族经常进行战争。
蒙古各部四分五裂。
3、12XX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不久东征西讨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蒙古1227灭西夏,1234年联合南宋灭金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3、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4、文天祥抗元。
介绍文的事迹及《过零丁洋》一诗。
5、元朝的改革措施。
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6、《马可•波罗行记》展示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阅读小字了解一些民族融合的史实。
1、新的“汉人”。
2、回族的形成。
信仰伊斯兰教。
三、课堂小结:教师梳理知识结构与线索。
四、学习与探究五、作业:《学习辅导》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
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
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
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
到这些内容。
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
的生活。
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
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
(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
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
(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河姆渡
原始居民23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