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研究作者:曾俊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
摘要: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特征,对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贫困;低收入群体;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09-02
前言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14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在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到底如何,其经济贫困具体现状又是怎样?这方面的研究鲜有人涉及。

本文在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贫困现状进行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1.国外相关文献。

英国人朗特利在1899年第一次对贫困进行了系统的定义: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生存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房租等等[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则对贫困做了开创性的阐述,指出贫困不仅使收入低下,还包括对人类能力和权利的剥夺[2]。

阿尔科克指出,相对贫困的定义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通常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总体水平的测度[3]。

2.国内相关文献。

童星等人认为,贫困是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缺乏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这样一种生存状态[4]。

贾大武认为,贫困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而历史积累的整体落后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常常是物质上、精神上的贫困相交织,经济上、文化上的贫困相伴随的,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综合的、多元的和纵深的[5]。

王洪涛(2013)提出了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方式的创新;阐述了主要脱贫途径选择;指出了主要扶贫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的协调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

二、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为了深入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现状,本文针对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初步调查。

为了保证所获数据的代表性,选取了吉首、恩施与黔江三个地区为调查区域,进行
街头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4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为93.7%。

调查结束后,将有效问卷输入SPSS17.0形成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一)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1.性别与年龄结构。

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男性占71%,女性占29%;从年龄结构上看,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36~50岁年龄段,占所有样本的35%;性别和年龄的交叉分析表明,每个年龄段均是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36~65岁,女性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36~50岁。

2.文化背景。

所有样本中,过半低收入者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及中专水平占39.8%,大学及大专水平者仅占7.9%。

从最常接触的媒体看,低收入者主要接触的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占所有样本的67.7%;此外,经常接触互联网的低收入者也占了19.9%,其中绝大部分都是18~25岁的年轻人。

从培训情况和培训意向来看,82.7%的低收入者没有参加过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这些人中有81.8%想参加但没机会;经常参加培训的人只占所有样本的1.1%,而这些人也几乎全都是18~25岁的年轻人;此外,所有样本中,85%的人愿意接受培训,不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占6.4%,他们都是50岁以上人群。

此外,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不同年龄层的低收入者的影响。

普及率最高的电视媒体是低收入者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网络几乎成了所有年轻低收入者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体。

(二)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消费模式分析
本文着重对影响低收入群体消费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深入探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相同层级的低收入群体间的互动影响较大,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在低收入群体内部存在消费的差异性,这表现在消费层次的高低方面;而不同需求层次下的低收入者在行为和心理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性。

1.变量的选择。

根据低收入群体在产品的认知、需求、购买态度方面的差异,可以划归出特定的消费群体特征,每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消费行为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在收入水平、消费倾向、购买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十分一致。

因此,本文选择了如下7个变量:月收入(X1),年消费支出(X2);产品选择(X3),品牌选择(X4),购买时机选择(X5);新产品认知(X6),对产品购买的态度(X7)。

2.因子分析。

首先,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我们所选择的数据进行运算,得出KMO统计量为0.822,说明因子分析效果很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各变量的各变量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可通过。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计算而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由方差贡献率可知,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3.71%,说明这两个因子能够很好地描述低收入群体消费模式。

最后,由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仅在变量X1上有较大载荷,第二公因子在
X4、X5、X7三个变量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说明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模式主要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

显然,第一公因子所包含的影响因素只有收入,不妨称之为收入因子;第二公因子代表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不妨将其命名为营销因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特征值计算公式:
CM=[λ1/(λ1+λ2)] /F1+[λ2/(λ1+λ2)] /F2
其中,CM代表消费模式,F1为收入因子,F2为营销因子。

我们可以得到:
CM=0.592F1+0.408F2
可以看出,两大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为相近,收入因子的影响略大于品牌选择的营销因子的影响,这说明了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对低收入者消费模式有着深度影响。

同时,低收入群体消费模式除了受收入的影响,还与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营销变量存在密切联系。

3.聚类分析。

根据两步聚类的最终结果,从BIC值可以看出,当聚类个数为3时,BIC值最小;从相邻两步的最小类间距离比来看,当聚类个数为3时,距离度量的比率最大,聚类效果最好。

因此,可以将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消费模式分为三类:基础需求模式,核心需求模式和外延需求模式。

基础需求模式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以基本功能的满足为目的,如对食品的购买以基本功能充饥的满足为目的,即温饱性消费;又如对耐用品以功能简单为诉求。

核心需求模式消费者不仅仅以基本机能的满足为目的,品质质量成为消费的首要诉求。

外延需求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提升,这种消费模式的低收入者注重产品的特别含义,如购买高档物品以显示地位、身份、财富等等。

根据两步聚类计算的结果,半数以上的低收入者仍处于低层的消费模式,三种消费模式所占比重呈金字塔型排列。

三、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特征分析
1.人口素质是制约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

在前面的人口统计学分析中,我们发现,武陵山片区低收入群体大部分都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简单,使得他们自身劳动能力低;虽然他们大部分人都渴望得到再教育的机会,但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只能维持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对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想要获得一个好的职位和理想的收入,就必须要求劳动者有良好的教育、广博的学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而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到他的就业和最终的
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低,往往意味着较差的就业机会和较少的就业机会,也意味着较少的收入。

而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在教育上的投资会更少,以致恶性循环,成为低收入群体难以摆脱的噩梦。

2.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具有内部差异性。

三种模式下的武陵山片区BOP人群对于营销刺激的感知存在差异。

基础需求模式下的低收入者对于产品的内在刺激感知能力较强,他们往往从产品最基本的属性去理解产品,注重最基本的产品属性特征。

核心需求模式下的低收入者对于产品的解释不限于对于外在刺激,将范围扩展到与产品相关的文字、符号等第二层刺激。

外延需求模式下的低收入者对于外在刺激感知能力较强,第二层刺激的诸多因素形成其对产品的解释,他们比较注重产品本身所代表的特定含义,如产品价格高低暗示其购买能力。

在对产品价格的感知方面,三种模式下的BOP人群认为价格与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基础需求模式下的低收入者认为价格与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有关产品质量的完全信息;核心需求模式下的低收入者认为价格与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则是他们认为有关产品价格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外延需求模式下低收入者认为价格与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产品的差异化促使了高价,标准化的产品往往与较低的价格相连,而差异化的产品往往耗费了更大的成本,必然拥有较高的质量。

总结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现象严重;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如何同时提高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消费水平,是今后扶贫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Amartya Sen.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A Reply to Professor Peter Townsend[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85(12):669-670.
[3]阿尔科克.认识贫困[M].麦克米伦出版社,1993.
[4]童星,林闽刚.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3):86-98.
[5]贾大武.利用系统工程扶贫的静态分析和启示──以临县梁家会乡为例[J].经济问题,1997,(6):44-46.
[6]王洪涛.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责任编辑吴明宇]收稿日期:2014-03-09
作者简介:曾俊(1988-),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经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